广聚天下英才 赋能双创升级
——余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深入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程 羡 王冠军
广聚天下英才 赋能双创升级
——余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深入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程 羡 王冠军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坐拥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高地的余杭区,俨然是整座城市创新势头最强劲的板块。在这片激情澎湃的热土上,体制机制改革迸发的活力与心怀梦想的天下英才相遇,不断激荡出新的发展能量。
近年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余杭大力推进人才创业便利化改革,构建起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不断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环境。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3年来,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迈向纵深,余杭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多样化平台和贴心服务助力梦想生根,高品质的生活保障安放着身与心。这片以“全国‘双创’示范城引领区”为成长目标的区域,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持续增强,逐渐成为闪耀长三角南翼的“人才特区”。
多元集纳,不拘一格引人才
余杭区以高度开放、包容的胸襟凝聚全球精英,凭借一系列走在前列的创新探索,形成了“不拘一格引人才”的社会引才风尚。
做好人才工作不能局限于党委、政府的力量,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余杭区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推动人才引育由政府主抓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形成“政府+企业+人才+社会中介”立体引才育才网络。以引才“三法”为例:“合作共赢法”强化市场中介引才,如邀请风投机构参与全区人才项目评审会、与“猎聘网”“中华英才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利用专业化、市场化力量,提高引才精准度;“需求导向法”强化企业主体引才,依托贝达药业、星月生物等高科技企业,建设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技术)中心,给予建站配套补助等,大力引进贴合企业科研需求实际的高层次人才;“朋友圈荐才法”强化人才互荐引才,对成功推荐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个人或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等人才联谊机构,15个海外引才驿站、30余名海外人才工作顾问散布在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发挥桥梁作用,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人脉资源不断转变为余杭的人才资源。
传统人才评价以“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三唯”评价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明显的现实偏差和局限性,为破解这一问题,余杭区积极探索实施多元化人才评价办法。
余杭在全省率先建立“举荐人”评价制度,全区92名“两院院士、国家级专家、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成为慧眼识才的“伯乐”,每人每年可推荐两名人才,并以人才薪酬、股权估值等作为影响因子,直接评定为相应层次的人才。今年以来,借力全国“双创周”主会场优势,以及世界生命科技大会、阿里巴巴诸神之战全球创客大赛等国际性大赛红利,余杭设立了人才“以赛代评”机制,对前三等次参赛项目免评入区,项目领衔人最高可直接评定为C类人才。市场化与国际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高层次人才进入余杭的便捷通道。截至目前,全区已通过市场化认定标准引进高层次人才180余名。
既有不拘一格、持续优化的人才吸纳模式,又有相应的倒逼和淘汰机制,如此,才能推动余杭引才经验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激发出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
针对“四处走穴”、不真心创业的“人才”,余杭建立了退出机制,有效破解“捡到篮里就是菜”“一评定终身”“拿补助混日子”“能进不能出”等难题,将真才实干的创新创业人才留在余杭。目前,全区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已有三分之一成功实现产业化,为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平台为媒,聚才能级再提升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9)》,在全国百强区排名中,余杭在全国排名第七、浙江省第一。卓越的发展成绩赢得了权威认可。其背后,以平台为媒,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板块产业定位,科学推进聚才引才工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
在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结合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科研重器,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医药研发、5G技术和现代金融服务业等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互联网、人工智能方面的青年创业人才;在国家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引培新制造业和医药行业高端人才;在临平新城,结合打造东方米兰时尚之都、中国智造服务业集聚地、产业互联网创新港,重点布局产业互联网、数字时尚等产业,培育服装设计人才、电子商务产业人才;在良渚新城,结合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华润医疗中心等,重点布局数字经济、生命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并积极引进相关产业人才;在省级钱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焦制造业高新科技、智能制造类人才。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小镇、梦想小镇、艺尚小镇、梦栖小镇、产业互联网小镇、淘宝小镇、好竹意小镇等各类“特色小镇”风生水起,“来到余杭,总能找到适宜自己的创业创新舞台”正成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心声。
众创空间是哺育梦想的港湾。余杭通过政府抓规划示范、政策引导,鼓励市场做跟进建设、运营孵化,形成了政府和市场共建共营众创空间的特色发展经验。例如,余杭区委、区政府重点做好未来科技城(海创园)17万平方米首期孵化平台、“梦想小镇”先导区块、人工智能小镇孵化平台、“大孵化器”战略的规划建设,并同步制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余杭还通过“腾笼换鸟”,利用低效工业园区、“低散乱”企业淘汰后的闲置厂房及新建商务楼宇等空间资源,为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拎包办公”工作场所。今年以来,全区新增人才孵化空间面积184万平方米,总面积达549万平方米。与此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化专业运营机构,兴建了人才“良仓孵化器”“马达加加”加速器、极客创业营等60余个市场化特色的孵化平台,为初创型企业提供融资、培训、市场推广、技术研发、战略辅导等集成服务。
今年9月,位于未来科技城创鑫时代大厦2号的浙江人才大厦(先导区块)率先启用,这块人才“飞地”,将为全省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服务,这意味着余杭公共服务资源优势正向省内其他地区人才辐射、延伸、覆盖。
“浙江人才大厦这一创新载体,有效解决了我们这些海外专家在县城工作、生活的不便,让我们能够安心在杭州创新创业,更好地帮助西部县市企业发展。”杭州晟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领衔人才伊恩·普拉特博士说。该企业来自桐庐,主要从事室内导航等技术研发。如今,像杭州晟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已挂牌入驻浙江人才大厦的创新型人才企业达50余家,分别来自省内除杭州、衢州的9个地市和桐庐、淳安、建德3县市,这个服务全省的人才“创新共同体”已初具规模。
以人为本,
双创生态再优化
一片有“双创”吸引力的土地,一定有安放创业者高远梦想和理想生活的充裕空间,并处处洋溢着对人才的尊重和善意。来自制度创新、金融支持等层面的全方位服务,不断优化余杭的人才生态环境,诠释这座双创之地的品位和魅力。
近年来,在人才政策上,余杭实现了由比拼扶持力度向比拼体制机制优势的转变。2017年出台的“余杭人才新政十条”,使余杭告别了以往与周边地区比拼奖励力度的人才引进模式;2018年出台了《关于余杭区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突出国际化导向,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余杭创新创业。在此基础上,2019年6月,余杭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全域创新”66条),对全区人才政策进行整合提升。
“新政”中,余杭瞄准痛点、堵点,进一步提升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对人才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创业资助、融资渠道、产业转化等不同方面体制机制提出针对性改革举措,注重区分人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精准施策,打造人才集聚、创业创业的机制体制优势。例如,对来余杭工作的全球高学历毕业生给予3年最高8万元生活安家补贴;对往届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6年、1080元/月的租赁补贴;实施D类以上人才“一对一”服务、E类以上人才免费体检等举措……力争通过实施“新政”,破解一批体制机制难题,发挥“黄金政策”的“黄金效应”。
为护航创业路,解决创业者的资金后顾之忧,余杭率先在全国设立人才小贷公司,11月13日,在“国际人才月”启动仪式上,余杭正式发布“人才创业险”,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其科技企业或研发项目,以及研发团队生活经济补助提供保险保障。“人才创业险”一度成为微博热搜,累计阅读次数达1.3亿次。
借助大数据,全面服务人才工作生活的“关键小事”。余杭专门开发了“人才e家”智慧平台,通过对人才特征进行多维度分析,动态实时展现对各地区人才吸引力、来余杭创新创业情况、人才流入流出和各镇街人才资源情况,为人才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E类及以上人才推出“10大e享”服务,即万书e阅、周末e剧、余杭e游、公交e行、食宿e享、文体e乐、就医e伴、安心e学、人才e贷以及无忧e保,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为破解政企沟通不顺畅、诉求对接不精准、问题解决不及时等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问题,余杭着力构建“亲清服务员、亲清直通员、亲清速递员”人才服务新模式,设立亲橙办、亲企办、亲禾办,面向重点企业派遣“政府事务代表”,深入服务企业人才发展。累计服务企业4.76万家次,解决各类问题2000余个。
持续不断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贯穿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的贴心服务,“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环境,让余杭对全球精英形成持续正向吸引。无数朵美丽的梦想之花正在这里璀璨绽放,也为余杭迈向“双创升级版”新境界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