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杭州上城“湖滨晴雨”工作室搭起民生互动平台

十年“晴雨表” 群众“连心桥”

  本报讯 (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沈榄) 农贸市场边乱停共享单车的情况,经“湖滨晴雨”民情观察员及时发现报送后,在短短两小时内就处理完毕。这是近日记者在杭州市上城区“湖滨晴雨”工作室里亲眼见到的一幕。

  “发现问题,推动解决,这是我们的常态。”工作室主任徐利民说。“湖滨晴雨”工作室,其名称源自西湖新十景之一——湖滨晴雨,也蕴涵“民情晴雨表”之意,从创建之初就是杭州市委在治理模式创新上的重要载体。为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杭州市委向“民主促民生”要办法——在2009年12月28日成立了“湖滨晴雨”民情民意工作室,希望搭建一个多方联动的民意收集、民情研判和民主协商平台。

  “湖滨晴雨”工作室不大,隐于曲径通幽的羊血弄,里面就一张长桌、两排椅子,3名常驻工作人员;“湖滨晴雨”工作室很大,75名民情观察员,上至耄耋老人、下至90后,囊括了“两代表一委员”、居民骨干、社区干部、年轻社工等。工作室诞生10年来,共收集社情民意17931条,推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1600余个。

  观察员以“绣花功夫”,关注百姓身边事,为社会治理“挑刺捉虫”。64岁的“老杭州”张秋国退休后才“入行”,在街上溜达时发现柳营路上存在“野导”拉客现象,立即拍照反映。张秋国笑着回忆:“后来柳营路的‘野导’全消失了,居民拍手叫好,自己成就感满满!”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日常运转中,“湖滨晴雨”工作室建立了一套常态化机制,开展了“相约星期五”“南宋御街建设大家谈”“不文明行为挑刺”等活动。青年路社区老党员、民情观察员沈智慧说,虽然大家提的建议针对的都是一些琐事,但讲的全是真心话,反映的也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需求,能使政府与百姓“常通气”,让百姓“不憋气”。

  “湖滨晴雨”工作室还努力成为基层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直通车”。在工作室案头,记者看到了一份民情观察员征集2020年度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的文件。“‘湖滨晴雨’是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基层联系点,设这个点就是为了将群众意愿充分融入法律条款之中。”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年以来,工作室已组织开展各类座谈10余次,先后对电梯安全管理、湖滨“清廉公约”制订等给出100多条意见建议,且大多得到采纳。

  “‘湖滨晴雨’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是运行良好的综合性民主民生互动平台。”在25日召开的“湖滨晴雨”工作室成立10周年研讨会上,多位专家都对这一经验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十年“晴雨表” 群众“连心桥” 2019-12-27 浙江日报2019-12-2700006 2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