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产业数字化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9产业数字化峰会在杭召开
傅静之
产业数字化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根据2019年5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一。
“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我省产业数字化以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为主要载体,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为重点,遵循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规律,建立起政策体系、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四位一体”促进体系,引导地区产业数字化不断走向纵深。
从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梯度推进、层层深化,浙江各地区各企业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浙江省图灵互联网研究院组织行业相关专家,经过充分调研、多次研讨和反复论证,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地方实际的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产业数字化发展展开评测,并于2019产业数字化峰会上对二十强地区予以发布。
因地施策 政府引领促转型
浙江省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要实现产业数字化,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支持。
在余杭,双轮驱动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已成为余杭强劲发展的主要引擎。
今年11月,在余杭,首席信息官俱乐部和余杭区智能制造服务商联盟同时成立,“新制造业计划”又迈出一大步。
两个新组织的成立有力凝聚了制造业企业技术管理高端人才力量,依托这两个组织,余杭组织各类服务对接活动,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改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堵点。全年,余杭共催生数字化改造项目77个、工厂物联网项目89个、“机器换人”项目105个、入选市级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攻关项目库29个。
用心服务,精益求精。余杭开展服务诊断,深层次挖掘企业需求度,立足产业现状,研究制定了《余杭区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实施方案》,拨付专项资金400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入户诊断,挖掘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行先试,已率先服务走访规上工业企业150余家。
今年以来,余杭区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强“数字经济”引擎驱动,全力以赴推动“双引擎”发力。加快推动supET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各类服务商共同建设注塑、服装等7个行业平台,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动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建设,成功召开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大会、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等,营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浓厚氛围。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产业数字化上实现新突破。余杭并不是个例,浙江各地区因地施策,精准发力,助推当地产业数字化发展。
在萧山,“三年一滚动”持续实施产业数字化改造专项行动,探索出一条以数字化融合赋能加速全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新制造业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全区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项目56个、数字化改造项目107个、“机器换人”项目210个,由“点”及“面”、由“量”及“效”的数字化转型态势尽显。萧山连续五年荣登全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前五,成为领航我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杆。
突出“准”,萧山将最优惠政策聚焦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行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上,将扶持门槛从2000万元降至500万元,带动全区千家企业转型,规上制造业企业改造覆盖率提升至72%。
聚焦“专”,萧山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用并举,探索传统产业平台化、生态化发展新路径,加速传统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目前,全区建成省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新增汽车零部件、增材制造、包装、工业大数据等8家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紧盯“改”,萧山以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在全域开展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工业机器人设备410台,典型行业重点企业工业设备联网率提升至54%,有效促进了全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质扩面”。
强化“诊”,萧山高水平建设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引进专业的产业数字化服务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行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诊断调研、方案设计等全方位服务和全过程指导,充分调动企业转型的积极性。
在吴兴,着力打好组合拳,创新数字化转型“吴兴模式”在此诞生。
全区突出示范引领。建立“试点、示范、贯标”三个一批数字化改造体系,通过以点带面来提升全区信息化水平。目前,久立特材等13家企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美欣达等22家企业获评省级上云标杆、久鼎电子等16家企业列入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全区突出智造引领。以智能制造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制造五大新模式,大力推进金洲管道等142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东尼电子等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2个。以两化融合项目为抓手,不断推动企业在智能管理、智慧管控方面加大投入,累计完成栋梁铝业等149个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设。
全区突出样板引领。重点围绕物流装备、纺织服装、金属新材等传统优势行业,着力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集成于企业设计、生产、管控环节,累计创建三一装备履带起重机、力聚热水机锅炉行业等8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行业样板进一步改造提升行业互联网+、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全区突出服务引领。以优质服务、精准服务为抓手,强化政策支持、专家问诊、第三方服务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智能制造、两化融合项目分别按12%、10%给予补助,对贯标、上云、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给予政策奖励。开展专家问诊服务,根据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精准分析、精准对接,组织行业专家、技术专家等形成专家团开展专项问诊,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现场解答问题40余个、提出解决方案12个。
在海宁,产业数字化助力规上工业迈向2000亿元。
近年来,海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预计今年海宁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
一方面以政策引导促融合。海宁市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工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市政府或部门联合形式,制定出台了《海宁市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互联网+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在企业应用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给予资金补助,最高达到2000万元。今年4月,海宁率全省之先出台《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实施方案》,联合专业机构,为全市经编、皮革、机械五金等重点行业中规上企业和技术改造重点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服务,并出具个性化咨询诊断报告,预计通过三年时间,免费开展咨询诊断企业200家。
另一方面以示范应用促融合。海宁自201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以来,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大力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成效显著,光伏、经编、皮革制造等行业先后被列入省级智能制造、智能化改造、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截至2019年,海宁累计已有浙江晶科、万凯新材料、安正时尚、恋尚家居品等5家企业顺利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海宁经编(行业级)、中大物产(行业级)、雪豹(企业级)3家企业成功入选浙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利得、海宁正泰新能源、林肯电梯、龙仕达等10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
可以看到,浙江各地区量身定制的转型方案成效明显,与此同时,企业的改革创新,为产业数字化不断注入新活力。
创新不止
企业智能巧升级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产业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只有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才能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巨大潜力。”业内专家如是说。
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企业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造数字化车间、培育智能工厂,构筑互联网平台,开拓融合发展新空间。
在位于宁波慈溪市的公牛生产车间里,机器人在工位上熟练准确地抓取零部件,然后组装到传送带送来的零部件上。整个车间里只有寥寥几名工人,他们只需要设置程序,处理意外事件。近年来,公牛集团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发展方向,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了生产设备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
截至目前,公牛智能工厂已经完成6大工厂的设备互联和人机数据的离散采集,累计为工厂每年节省电费64.81万元。由经验管理到数据管理,降低工艺人员人机配比,为工厂每年人员降本81.8万元。
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还有杭叉集团。
杭叉集团以工业车辆多品种多批量生产场景为方向、以典型行业国产化柔性加工线为背景,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工厂架构,通过信息融合、工业大数据的智能建模与分析等手段,获得优质的生产工艺参数和生产效率,实现复杂环境识别、人机交互、设备在线诊断、产品质量实时控制等功能。
按照新能源叉车制造工艺进行布局改造,从加工、焊接、涂装、装配到入库整个流程按照自动化、透明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进行设计规划。不止于此,在设备自动化方面,这里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积极探索自动装配工艺、在物料输送及仓储上使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和AGV进行配送及仓储管理。
智能工厂创新不断,互联网平台智造升级。
以恒逸石化公司为例,这里打造了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它是浙江省首批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该平台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满足企业需求的快速迭代和业务的敏捷开发交付,打造数字化核心竞争力。
平台具备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数字化和以供应链一体化为核心的管理业务数字化两大应用。生产管理数字化是指打通各个生产环节,并以单颗丝锭为最小管理单元,形成国内首创的单锭数据流管理模式,实现单颗丝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业务数字化是指实现从B2B商城下单、智能订单管理、智能仓储管理、智能园区管理,到TMS物流配送的供应链一体化、全流程可视化管理,并为客户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当前,平台注册用户达3万多家,入驻车辆达4万多辆,调度车辆超90万次,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超26亿元,累计交易金额超过1000亿元。
产业数字化是什么,是创新,更是未来。
下一步,浙江将进一步发挥产业数字化在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数字浙江”建设。
产业数字化,时不我待,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