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成本低,浙商抢滩缅甸“新大陆”
机杼声声悠且长
本报记者 陈佳莹
越南、泰国、柬埔寨……在要素成本高企和重重贸易壁垒的压力下,多年前,中国企业特别是浙江企业已踏上前往东南亚投资建厂的征途。去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众多企业的涌入,使得越南等国也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及部分产业饱和现象。在这一档口,缅甸,这块被称为东南亚最后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浙江企业的关注。
自2015年11月以来,“改革开放”成了缅甸这片土地上的主旋律,在这个资源富足、人口众多的国度,各大产业次第兴起,纺织服装业更是一马当先。缅甸的机遇在哪里?以浙商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又有哪些筹谋?记者近日遍访缅甸当地官员、中国驻缅大使馆相关负责人、在缅浙商,为你打开这扇通往“千塔之国”的大门。
出口多就业广
缅甸纺织业发展速度快
走在缅甸最大城市仰光市的大街小巷,众多产自日本的二手车穿行其间。你会发现时而坐上了一辆二手右舵车,时而又遇到了一位开着全新左舵车的司机;这里物价便宜,手工制品尤其便宜,除了当地货币外,你还可以使用美元支付;市中心的居民楼间布满了蛛网式的各类电线天线,而稍往郊区走,沿路可以零星看到简易竹木搭建的低矮民房……这样的街景,是否似曾相识?
在许多人眼中,缅甸这块土地充满了潜力和可能性。温州人周德国便是其中之一。从闯荡迪拜到选择缅甸,作为缅甸浙江商会的秘书长,这一年来他最大的感受是:来开厂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
“现在的缅甸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资源太丰富了,玉石、宝石、石油、天然气,你从仰光市中心往外开,不出半个小时就会看到大片大片的土地。尽管制造业发展程度还不高,但这里有近6000万人口,最适合成衣加工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周德国说。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据缅甸商务部门统计,2018至2019财年前11个月,缅甸纺织制衣业创造了43.76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6.62%。其中,中国在缅服装类投资企业超过400家,雇佣当地员工超40万人,占缅甸纺织业的80%以上。这里,正处于以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发力期。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专门拜访了缅甸投资与对外经济关系部投资与公司管理局负责人,作为统管招商引资的官员,他最了解缅甸的需求和机遇所在。
“纺织服装业居缅甸出口创汇的首位,也是提供劳动力就业岗位最多的制造业领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位负责人列出了一张“缅甸投资指导清单”:农业方面,缅甸种植豆类,却缺少高品质的食用油,目前只有马来西亚一家企业在这里建厂进行加工生产,这里还出产棉花,但棉花品质不好,亟需外国农技企业和专家给予指导;出行方面,缅甸对中国摩托车进口量很大,目前还亟需农用三轮摩托车,如果能在这里建一个摩托车装配厂,市场潜力也很大;缅甸还迫切希望中国企业来缅甸建设境外工业园……
“缅甸生产的商品可以直接出海出口至印度、非洲和欧洲等地,在货物运输上比越南、柬埔寨等地有优势。”该负责人指着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对记者说。他所在的部门还负责颁发MIC(缅甸投资委员会)许可,拿到这一许可的外资企业,可以享受3年至7年的所得税免税待遇。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到缅甸没有关税,出口到欧洲日韩等国也无须关税。希望更多中国尤其是浙江的优质大企业来缅甸投资。
办工厂开商铺 浙江经验助推强劲发展
对市场有着敏锐嗅觉的浙江人,显然不会缺席这样的发展机遇。
记者与浙江国际贸易(缅甸)展参展团队一同前往缅甸,同一架飞机上,浓浓的绍兴口音环绕四周。“我们在缅甸的展会围绕的就是浙缅双方需求最大的纺织服装业,这一趟有很多从绍兴轻纺城来的展商。”省商务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是参展还是办展,浙江人来得都算早。“浙江的缅甸展办了3年了,今年重庆也来办了,江苏一些部门也在联系我们咨询,想来试试。”
看准商机的义乌人还把商贸城开到了缅甸。在此次缅甸展入口处的一个展位里,墙面上一张商铺平面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密密麻麻的小格子里,被贴上了许多小苹果。“贴上小苹果的铺位表示已经租出去了。”曾就职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杨剑秋如今是缅甸仰光商贸城的招商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东南亚市场风生水起,他们就把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模式引到了这里。“去年,图上的这座缅甸仰光商贸城正式动工,今年9月开始招商,一期696个摊位到12月初已经销售了50%,其中30%来自浙江,可见浙商前往缅甸发展的需求旺盛。”
“做纺织服装贸易的人不少,在这里投资建服装厂的更是大有人在。”这些年,产能转移成为热词。听周德国这么一说,记者顺势提出前往在缅浙商的纺织服装厂一探究竟。从仰光市中心驱车不到半小时,便到了仰光最大的工业区——莱达雅工业区,这里集聚了众多中国企业家投资建设的工厂,浙商楼百金的金坚制衣(缅甸)有限公司就设在这里。
巧的是,刚到工厂记者就碰到了两拨人:一拨是前来调研的凯喜雅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国内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他们正在寻找合适的海外合作伙伴;另一拨是做汽车轮毂起家的,也想来缅甸找商机办厂。周德国告诉记者,这一年从国内来看工厂的人太多了。
楼百金是萧山人,早些年在广东办厂,2013年来到缅甸。走进生产车间,广播里交替播放着《运动员进行曲》和快节奏的缅甸当地歌曲,一架架缝纫机高频率振动着,一根根连接电熨斗的电线随着工人的熨烫轨迹在空中挥舞。为了在有限空间里放下更多缝纫机,坐在前面的工人几乎一弯腰就会碰到身后的工作台。这让这些年看惯了省内“机器换人”工厂的参观者感叹:“这可真是劳动密集型!”
“我们一方面用了缅甸的劳动力优势,另一方面又把国内作业管理流程的经验优势带了出来。”楼百金说。记者在工厂里不时能看到“按流程办事,按数据说话”等厂规,作业流程井然有序。
“你看,这里用的已经是单件流水作业。作业很规范,电剪工全都戴着手套,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检验。”同行的纺织行业业内人士边走边介绍其中的门道。
浙商早就来了,看准了这里的潜力,势头越来越强劲。浙江省商务厅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缅甸与浙江双边贸易总额超过10亿美元,增长超过36%,浙江对缅出口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7%,当前,与浙江产业结构互补的缅甸已成为浙江省重要贸易伙伴。
从越南到缅甸 浙商转战东南亚新区域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点的服装加工业已成为中国对缅投资的生力军。”中国驻缅甸使馆经商参赞谭书富说。
近年来,缅甸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迅速,与中国企业的互动更是热烈。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至2018年间,缅甸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从10.54亿美元到21.15亿美元,翻了一番。今年前9个月,中国对缅甸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21.2亿美元,增长27.87%。“在仰光省,每两周有一次审批项目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几乎80%的项目都属于纺织产业。”仰光省相关负责人说。
缅甸纺织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是一张产能转移路线图。
“纺织这条产业链很长,从化纤生产开始,到纺纱织造,印染,再到成衣加工,而最早也是最容易转出来的就是成衣加工环节。”中国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CEO韩冲是纺织服装业内专家,他告诉记者,早年间,雅戈尔、申洲国际等巨头就已布局越南,最初的模式就像如今的缅甸服装厂一样,多从国内进口面辅料,利用当地劳动力加工,最终利用关税优势将产品销往海外。后期随着产量的增大,织造、印染等上游环节逐渐跟随过去,从而初步形成产业链。
然而,这两年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在越南平阳省有个工厂。今年越南租金涨得太猛,去年还是每月每平方米2.5美元左右,今年年中租金就已经涨到每平方米3.5美元到4美元了。人工也在涨价,明年1月1日起,越南各地区最低工资还要普遍提高。”一位在越南设厂的浙商说。
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当前许多欧美客商把订单下在东南亚,要求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在东南亚投资设厂。如今越南市场已逐渐饱和,当地政策不再鼓励普通纺织服装企业落地,而柬埔寨、老挝等国劳动力有限,这就使得缅甸成为了“新大陆”。
“再选一次,我还是会选缅甸。”楼百金告诉记者,尽管当前缅甸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上有待提升,但度过适应期并融入当地环境后,他感觉这里是海外办厂的好去处。缅甸当地的用工成本大约在每月100美元左右,当地政府规定每月最高工作时长为60小时,即便算满了加班工资也不过每月200美元。“这里的产品出口到欧洲、日韩都是零关税。相比柬埔寨1600万人口、老挝700万人口,缅甸有近6000万人口,当地也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开拓。”楼百金说。
在拜访缅甸工商联合总会时记者还了解到,今年10月,他们曾组团前往北京、杭州、昆明等城市,向中国企业家讲解缅甸的投资机遇和政策法规。参与此行的一位副主席对记者说:“如今缅甸的纺织业还停留在来料加工环节,其实,缅甸的棉花进口没有配额限制,纱线企业完全可以进口价廉物美的棉花用于生产,希望织造、印染等更多的上游企业可以来到缅甸,完善缅甸的纺织服装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