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把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

缙云:探索富民新路子 农民增收添信心

  把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

  缙云:探索富民新路子 农民增收添信心

  孜 孜 丁博杰

  群峰竞秀,连绵不绝,这是一片自然环境优越的生态福地。无处不在的乡愁经济,成就了缙云的五彩农业。建县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缙云,素有“中国麻鸭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茭白之乡”等美誉。

  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也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相关数据显示,全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0年高位增长,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3年获得26县考核优秀。对于山区小县而言,拿出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绿色发展成绩单其实并不容易。

  看得见的数字背后,是缙云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积极创新“政策+产业+帮扶”助农增收模式,努力把美丽乡愁转化为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落地,奋力闯出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

政策推动 搭建助农惠农大平台

  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新时代缙云乡村发展的愿景。

  一座欧式风格的德菲利庄园,建于缙云县新建镇新川村600米高山梯田上,总投资3200万元,项目总占地面积300亩,其中4.5亩为建设用地,其余均为水果、蔬菜、花卉、笋竹种植采摘用地,将西方文化和乡土气息有机结合,让新建镇成为一个既“洋气”又接“地气”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庄园仅用一年时间,利用农民闲置的荒地、林地、山坡地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拓荒开垦,在百亩梯田上大力发展生态“美丽经济”。

  这得益于缙云长期坚持以精准、实效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带给农民“真金白银”的实惠。

  打开“专项政策”窗口。缙云制定出台《缙云县乡愁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缙云县提升发展乡愁产业 加快富民增收的意见》,大力实施《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以黄茶为主导的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等17个农民增收政策的通知》及《缙云县“草根创业”专项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系列政策,每年安排农民增收专项资金8100万元,对黄茶、水果、电商等17个产业和项目实行精准扶持,确保让农民从政策、资金、技术各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加强“两山资金”保障。缙云创新实行联席会议、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两山”工作推进制度,发挥政府投入在“两山(一类)”建设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开发中的主体引导作用,统筹高效用好助农资金和资源,其中用于“21305助农”支出科目的比例在50%以上,超过7500万元,做到“资金随项目走、按进度拨付”,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体现到助农增收成效上。

  实施“普惠金融”行动。缙云围绕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开展“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推广土地流转盘活农村资源,依托乡愁富民产业贷授信额度20亿元,借助消薄强村基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免息贷款额度5000万元,并对低收入农户实行零门槛产业扶持,由财政补贴种子、种苗、种畜等启动资金,由驻村干部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确保农民增收可持续性。

产业拉动 铺就美丽乡愁富民路

  近年来,缙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禀赋,做深“乡愁文化+特色产业”融合文章,推进缙云特色小吃产业链发展,努力把特色美食做成特色富民产业,被授予全省首批“浙江小吃之乡”和“小吃文化地标城市”称号,入选浙江省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

  截至目前,累计培训烧饼师傅10502人,其中中级缙云烧饼师傅213人、高级缙云烧饼师傅140人、缙云烧饼大师10人,在全国开出缙云烧饼示范店521家、草根摊点6000多家,成功入驻加拿大、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品牌建设项目获评“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截至11月底,累计实现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22%。

  累计培训爽面师傅1681名,缙云爽面荣登“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榜眼、“中餐特色小吃”,获评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缙云908小麦基地从2016年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7200多亩,截至11月底,实现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23%。

  一个个烧饼、一碗碗土面、一只只麻鸭,这些饱含着缙云人思乡之愁的农产品,通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做大产业,显现了较好的富民效应。

  缙云茭白种植面积6.5万亩,约占全国8%,全国第一,亩均收益达8000元,成功创建丽水市唯一一条省级全产业链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并“远嫁”四川省南江县成为扶贫明星,今年以来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

  同时,缙云坚持把乡愁融入到特色产业里,大力发展有故乡情、有乡土味、有独特性、有价值链的“乡愁产业”,努力走出具有缙云特色的“乡愁产业”富民之路。

  缙云乡愁产业的内涵也由农业向旅游业延伸。缙云累计投入资金6000万元支持民宿和农家乐发展,抓好创意特色伴手礼开发、乡土管家培训等工作,引导“缙云黄茶”“缙云茭白”“缙云爽面”等生态精品农产品进入乡墅民宿和A级景区(村),打造“线上推广+线下体验”双线营销模式,帮助农民创业创收。

  依托缙云的秀美风光和悠久历史,游仙都、赏河阳、飞羊上、漂普化、观花海、蹬驴道,乡愁旅游别具风味;依托有历史和故事的古民居,精心打造“缙云乡墅”品牌,成就不一样的野趣。仙都景区所在的鼎湖村累计开出100多家民宿,打造“轩辕民宿部落”,村民人均增收21400多元。截至10月底,全县接待游客440.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3.8%,其中99%都是本地居民创业。

  截至目前,全县接待游客440.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3.8%,其中99%都是本地居民创业。

  近年来,缙云电商产业突飞猛进,每个村庄都能看到电商的影子。目前,缙云投入2000万元扶持资金吸引青年回乡创业,采取“淘宝村孵化+产业园区集聚”模式,大力培育农村创业主体,探索出一条农村电商富民之路。

  电商进农村,农村电商成为缙云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截至2018年底,全县拥有活跃零售网店数2345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拥有12个电商专业村、1个电商专业镇和11个淘宝村、3个淘宝镇,获评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

帮扶带动

培育强村富农动力源

  缙云围绕“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一户一村掉队”目标,坚持“硬碰硬”“实打实”,量身定制低收入农户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与村民增收致富双赢共赢。

  “光伏工程”消薄强村。缙云大力推进“光伏+消薄”,采取“政府出资49%+企业投资51%”的方式筹措资金2.5亿元,建设县级统筹的大型光伏地面电站和公建屋顶电站,于2018年6月29日率先在丽水市实现并网发电,目前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400多万元。

  今年以来,全县25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总收入1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目标,顺利完成消薄“清零”任务。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051.83万元,增速23.28%。综合排名居丽水九县市区第一位。

  “异地搬迁”下山致富。缙云专班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将安置小区项目列入重点工程,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指标上给予优惠、程序上给予简化,并对规费、税收等政府性收费项目给予减免或返还;同时创新推行“党建+”模式,将安置小区纳入当地社区管理,并落实就业培训等配套服务,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完成解危除险搬迁1854户3915人,其中整村搬迁1387户3180人。

  “素质提升”造血强农。缙云以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推进农民培训项目实用化、培训效果精准化建设,成功打响“缙云烧饼师傅”“缙云爽面师傅”“缙云茭白师傅”等一批实用技能培训品牌,连续四年荣获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考核优秀等次。

  据悉,完成农民培训7025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150人,累计培育丽水中级“农三师”35人、高级“农三师”6人,农民创新创业和务工就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乡愁里蕴含着大产业,产业中承载着浓浓乡愁。这就是缙云的乡愁产业富民之道。行走在缙云大地上,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美不胜收。这背后,是对生态底色的坚守。为了高质量、更稳健地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缙云正怀揣理想、坚定自信,奋力谱写美丽缙云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缙云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缙云:探索富民新路子 农民增收添信心 2019-12-25 浙江日报2019-12-2500004;浙江日报2019-12-2500006;浙江日报2019-12-2500010;浙江日报2019-12-2500019;浙江日报2019-12-2500009;浙江日报2019-12-2500022 2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