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下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步棋

舟山:打造海洋经济人才新高地

  下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步棋

  舟山:打造海洋经济人才新高地

  郑元丹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国家级新区、江海联运中心、自贸试验区……放眼舟山,国家战略地位正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才,作为活水之源,作为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其地位不可替代。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舟山人,下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步棋,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聚焦打好“五大会战”、建设“四个舟山”,围绕“抓住‘海’的特色,做好‘贸’字文章”这条主线,舟山市以推进人才工作特色化、差异化、实效化为基本路径,全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引育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打造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打造区域性特色性海洋经济人才新高地。

引才聚智 激发人才活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

  广揽天下英才,势必需要多途径多方向引进人才。

  走出去吸引人才、以赛引才、市场化引才、依托专业机构力量引才……舟山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近日,舟山市组织20余家石化类企事业单位,赴浙江工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高校进行巡回推介招聘,作为“智汇新区,同舟启航”全国巡回专场招聘的63场活动之一,为舟山石化企业招才开展“定制化服务”。今年来,浙江石化、鼎盛石化等石化类企业新引进大学生2100余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秋冬季以来,舟山采取“市领导带队推介宣讲+职能部门政策介绍+在舟大学生工作生活情况介绍+校地全方位人才合作协议签署”的新型招引模式,在省内外重点高校统筹举办10余场推介招聘会和人才合作签约仪式,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来舟山就业创业。至11月底,全市新引进高校毕业生破万人,超过全市户籍人口的1%,净流入率为2.8%,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42人,为去年的2倍多,博士97人,为去年的3倍,带动舟山每万人从业人员人才资源数达3368人,列全省第四位。

  走特色化引才路径,集聚“高精尖”海洋创新人才,舟山在引进涉海类非华裔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上取得初步成效。得益于国家战略项目、自贸试验区的虹吸效应,国家特聘专家申报量为去年的3倍,高层次非华裔人才、“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引进成效突出,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士5名。

  搭建高端赛会平台靶向引才。围绕海洋特色产业人才需求,创新举办自贸区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自贸区生命健康人才高峰论坛、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等“两论坛一赛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到海内外青年科学家108名,现场签约16人,已到岗入职7人,新建海外引才工作站3家,聘任海外人才大使5名;生命健康人才高峰论坛邀请到70余名生物医药领域的特聘专家并达成20余项合作;第三届海洋经济创业大赛围绕智慧海洋、蓝海智造、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绿色石化五大行业领域,吸引700余个人才创业项目申报参赛,举办10场城市赛和1场“人才飞地”专项选拔赛,已有20余个项目洽谈落户。

  突出自贸特色,引入专业化管理人才。围绕自贸区建设对绿色石化、航运金融等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推进“市场年薪、合同管理、绩效考核”的市场化引才方式,今年新引进风控分析师、能源管道工程师等专业化管理人才53人,目前累计有350人左右。并建立紧缺高端人才组团使用机制,通过“若干领军人才+一批骨干人才”的形式,重点打造形成一批自贸金融、绿色石化、电子信息、建设规划等专业人才团队。

  梧桐繁茂,凤凰自来。除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外,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也是吸引“金凤凰”的重要“法宝”。

  创新人才评定多元化。“今年人才政策不断升级,我们加大对海洋类、自贸类人才引育政策支持力度。”据舟山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优化目录认定机制外,新推出聚焦产业的特色人才专业目录,将绿色石化、现代航空等产业发展急需的注册金融分析师、证券保荐人、具备保税燃供资质企业和飞机融资租赁企业负责人、喷气式飞机商用飞行员证书持有者等特色人才纳入新的分类目录。同时细化“专才”“偏才”认定机制,探索建立举荐认定机制和以企业贡献为维度的人才认定机制,全面提高人才政策覆盖面。

  除突出海洋“高精尖”人才招引外,大力引育优秀青年专才。在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中设立青年专项,对“四青”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引进的45周岁以下副高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等,对大学生落户、购房补贴、交通补贴、就业创业支持等进行全面升级。

育才凝力 增强内生动能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创新发展不仅仅需要招人才,更需要“生产”人才。只有不断“生产”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智力资源。

  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造就人才成长的沃土,是催生人才辈出的动力,也是调动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

  着眼长远发展,舟山以育木成林之心培养人才。围绕“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布局打造“人才飞地+创新平台+特色园区”的人才发展平台格局。

  11月15日,舟山群岛新区在杭州市萧山区设立的首个“人才飞地”平台启动运行,正式拉开舟山创新探索飞地引才聚才模式的序幕。

  新区“人才飞地”萧山园区和余杭园区投入运营,形成总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工位+办公室+公共服务区”创业创新综合体。目前,已集聚15家人才创业企业和科创服务机构。同时,还聘请3名国家特聘专家担任飞地创业导师。

  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海洋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新区“人才飞地”将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公共服务、海洋产业交流展示、高端人才生活服务、在舟山企业转型升级支撑、科创项目异地孵化等五类功能平台,有效破解研发创新、市场拓展、人才招引、产业升级、企业孵化等一系列突出瓶颈,逐步为舟山创造一个高质量创新创业资源导入的新窗口、海洋产业加速的新引擎、海洋经济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一体化平台实现优化升级。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两大特色平台已实现科研人才互通互用、设施设备共建共享、技术成果共研共用,截至目前已整合各类研发场地6.6万平方米、科研设备3.6亿元和科研人才800余名,为企业提供检测15000余次,对外服务企业5000余家次。

  人才创业园区实现要素集聚。按照“产业聚焦、空间集聚、高端引领、要素完善”目标,舟山市积极引导海洋人才、公共服务、创投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向“海字头”人才创业园区集聚,其中海洋科学城已新建海试保障基地,并着手打造海洋大数据中心;普陀海洋生态创新谷与西湖大学合作共建了深海技术研究实验室。

用才留心 提升发展潜力

——“小池子养住大鱼”

  人才进得来还要留得住,保障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而影响人才走向不外乎有激励政策、薪酬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

  “要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了解人才的需求。”舟山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同时营造一种轻松的干事创业氛围,搭建出更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软环境,为人才安心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优化服务静待花开,舟山正朝着人才生态最优市建设目标坚定前行——

  今年来,舟山推动人才服务全面升级,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开展人才工作“三服务”活动。舟山市党政领导班子带队赴人才企业开展“三服务”,至目前已开展专题调研百余次,累计走访座谈人才企业490余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50余项。

  围绕事关人才切身感受的子女教育、创业帮扶等“关键小事”,市、区两级人才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加大力度,通过制度性的常规保障与“一事一议”的特殊保障相结合,为各类人才及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解决人才子女教育问题,定海区委人才办主动上门服务“5313”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原邦材料”和“优众新材”,积极与教育局协调,帮助解决两名高管子女就学问题。

  姚志强博士领衔的“5313”项目——高导热DPC陶瓷基电路板的开发与应用,因未能找到合适厂房,项目迟迟不能实质性启动。得知这一情况后,市、区两级人才办积极协调,在企业注册前帮助选址租赁560平方米厂房,并为企业争取享受厂房租金优惠政策。

  安居才能乐业,舟山建成“三位一体”国际人才社区。依托全市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宅小区,通过整合提升400余套公租房以及周边10余亩空地资源,打造集高端公寓、人才公园、服务驿家“三位一体”的国际人才社区,全面构筑起兼具安居休闲、餐饮购物、文体娱乐、交流联谊等功能的人才服务综合体。

  人才形成“富矿”后,用好人才才能跑出产业发展创新“加速度”。高薪引进的紧缺高端人才王子龙,现任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到任后带领核心骨干,重点攻关燃料油和混合胶创新模式,助推自贸区油品贸易额达2531.7亿元。培育打造的舟山市质检院大宗商品计量技术创新团队,为大宗商品提供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计量技术支撑服务。目前,舟山市质检院筹建的国家大宗商品储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已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现场论证。这意味着舟山在大宗商品贸易计量上有了国际话语权,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自贸区贸易试验区将进一步形成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舟山:打造海洋经济人才新高地 2019-12-23 浙江日报2019-12-2300004;浙江日报2019-12-2300006;浙江日报2019-12-2300015;浙江日报2019-12-2300018;浙江日报2019-12-2300013 2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