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钱塘江

水上桑洲

  混沌初开的时候,就有桑洲了。蒙学读本《幼学琼林》一开始就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升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那时候,气先凝为水,后来,水中浊者沉为地,大地先被一片水濛着,再然后,浊者下沉越甚,地积越多,最后突出水面,沧海桑田,这里才成了桑洲。但一直还是水围着的,否则,如何称洲?虽然传说古人在沙洲植桑,故这里称为桑洲。

  桑洲在山上,却饱润水中。我想起飞机飞临美国洛杉矶上空时所见,机下所有的山峰,赤石一片,寸草不长,因为一年的降雨量十分有限。桑洲的海拔与洛杉矶的山差不多,山上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林木和庄稼。由于地处亚热带雨带,加上每年不断的台风过境,挟带大量雨水,年降雨量不知要比洛杉矶大多少倍。山上的桑洲,看菜叶上的晨露,掐一把树梢的叶子,咬一口村边的果子,在哪都可以即兴掘一个浅坑,全是津津漓漓的水分。

  雨量充沛的桑洲,还有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清溪,从发源地天台山滚滚东来,在这里蜿蜒而过。清溪经过时,顺便升腾些水汽,播洒些水滴,砸响些水声,让呆立两岸的山石、树木、庄稼,变得灵动起来。

  清溪如一条藤,能结果。溪上广结潭,有龙潭、黄眉山冲、茶堂潭、乌头山潭等十多个。溪里盛产鱼,有香鱼、鲻鱼、鲈鱼、石斑鱼、白鱼等。其中的香鱼,曾是宁海清代时的贡品。溪岸聚多村,有木坑头、叶洋、上叶、辽车、后沙等近二十个村。村里的人和事,多珍闻,如清溪水一般亮丽。

  卢原质与镜古楼别业(义塾)是清溪上结出的最大硕果。前者是地方名人,后者是书院。

  我赶到清溪边卢原质出生的田洋卢村时,只看到卢原质的铜像,人离世已经617年了。1993年版《宁海县志》记载:“卢原质,浙江宁海田洋卢人。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廷试名列第三,授翰林院编修,以文章超群,深为朱元璋所宠爱。母为方孝孺姑,其学问得于方门为多……及朱棣称帝,与弟原朴皆以方孝孺案而论死。”没有记载他的出生日期,然而,他的秉性如同清溪中的卵石与流水,既正气,又廉洁,与方孝孺一起,构成了宁海精神“正气、硬气、大气、和气”的主要元素。

  卢原质走了,他手植的三棵楮树仍在。我与桑洲镇宣传委员葛委员和村委会主任一起在树下合影留念,只觉得有一股力量在推动我们。这力量分明有卢原质的精、气、神。在镇里的支持下,村里每年举办一次纪念和弘扬卢原质精神的“二月二·文会”,村干部手指那座将要落成的建筑说,这是卢原质纪念馆。离村时,我回头看,卢原质塑像正盯着清溪里不停向东的流水。

  麻岙村是清溪支流麻岙溪旁的千年古村。村支书老王把我们迎进镜古楼别业(义塾),再带我们到明清古建筑“陈家三台”参观。因为维修期间正大门未开,我们从侧门进入。吱呀一声,门轴声响起时,我仿佛听到一阵清脆的童声溢出来,那是读书声,像是从几百年前历史的深处传来。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小宅院。我走遍它的角角落落,不为研究它的结构和造型,只是着迷这里的空气。据说这是200年前陈迪庵捐田而建,谓之义塾,即公益书院,目的是世世代代培育陈氏家族的人才。“镜古”来自“三鉴”。谓以镜、以古、以人为鉴,培养族人成为正人君子。如果“达”,就去参加科举选拔,如卢原质一样去辅助国家建设;如果“穷”,就在村里行善。这座书院处在崇山峻岭间,与全国各地无数的私塾、义塾一样,却让人看到文化的传承。目前桑洲镇有全日制的小学、初中、成人教育学校,保证了镇里百姓的教育需求。但修缮这个义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育。乡村治理路在何方?乡绅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哪里?这个义塾,将山角落的桑洲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又似乎在寻找参与乡村治理的道路。

  清溪沿岸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着桑洲今后的发展方向。镇党委书记葛建标津津乐道于这个话题。

  桑洲镇的发展战略原来是沿路发展。自古以来,这里有一条驿路自北而南,还建有一座驿站。车水马龙的交通流量,给古代桑洲带来极大的繁华;现代的甬临线也从这里经过,沿路的街道、店铺、集市、民宅、馆舍,包括古代的驿站,莫不说明沿路经济的特色。这是在流动中成长的桑洲集镇。

  聪明的桑洲人,又在清溪多溪潭上做起了文章。潭里有水,水里有鱼;有了鱼,不愁没有羡鱼人。水上桑洲,别有一番风情,是《诗经》中的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现实的桑洲不知要比它美上多少倍,会让自古以来走桑洲驿道的人爱上这里,并把爱留下。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6 水上桑洲 2019-12-21 20193508 2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