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带动绿色产业 唐诗之路吟唱文旅融合
新昌:融入都市圈 打造花园城
马可远 曹晶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新昌有着数不尽的秘境、看不完的美景。
小县城大科技,新昌依托科技创新,把山区县打造成高质量强县,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全国第一个县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落户新昌,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抱回了金山银山。
小县城大文化,新昌依托独特的天姥山文化和山水资源,把山区县打造成高水平发展大花园,并荣获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成全域旅游的文旅融合样板地。
“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新昌通过举办高规格、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增强大花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站在新的起点,新昌以融入“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大花园建设为重要抓手,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诗路引领 推动全县“花园”旅游
浙东唐诗之路,由新昌学者竺岳兵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后经过多方论证,于1993年8月,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命名。
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所在,长期以来,新昌各界积极推动唐诗之路的历史挖掘和建设开发。
时间转到了2018年6月,在我省出台的《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中,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被列为大花园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
新昌县委、县政府紧跟省、市关于大花园建设的相关政策指示,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领导小组,每年落实专项资金1000万元,聚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品牌。并通过唐诗之路精华地的打造,来推动新昌全域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将全县打造成大花园。
在广袤的农村,新昌加大对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道、桥梁等进行重点修缮保护,提升文化遗产管理技术水平和开发利用水平。在城区,新昌则将唐诗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深入到居民文化生活,打造若干主题型文化景观,保留城乡历史记忆,延续城乡文脉。
此外,新昌还计划打造景观景致营造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唐诗文化宣传工程等。
通过一系列打造,到2022年,新昌将初步建成“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特色产业培育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为代表的三大体系。到2035年,将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打造成为一条展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浓郁地方特色、充满时代气息、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体系培育的精致山水之路、深厚文化之路、高端文旅之路。
唐诗之路的打造,离不开文旅融合以及大项目引进。11月18日,以“打造全省文旅融合样板地 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题的新昌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上公布了《浙江省新昌县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66平方千米,包含天姥山景区、沃洲山景区等。据规划介绍,天姥山旅游区将构建“六大主导、两大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发展风景游赏、文化体验、研学旅行、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并注重发展四季游、夜间游等主题产品。
大会还签约了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200亩,建设包含狐巴巴星球乐园、狐巴巴云上乐园及安缇缦生态度假小镇的安缇缦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在风景秀美的后岱山,开元集团计划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田观光、特色旅居、休闲活动等为一体的度假村。能靓文旅集团则计划在董村附近小山丘、河流以北的可开发林地和部分山脚田地进行生态、农林业、休闲、娱乐、养生、影视、观光、旅游等投资。
“通过现代系统化的打造,将新昌的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地开发。”新昌县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目前新昌县共有文旅项目49个,总投资140.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3个,总投资49.8亿元,涵盖文化、旅游、科技等多领域,处处是景、步步有景的全域旅游新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科技创新 打造高质量“花园”产业
站上鼓山公园之顶的天姥阁眺望,整个新昌县城一览无余。壮阔的新昌江穿城而过,两岸高楼巍峨耸立。华灯初上,江水淌着城市的喧闹东流而去。
新昌江,新昌的母亲河,承载着城市千年古韵。本世纪初,因为低端医疗化工企业盲目扩张,新昌江曾出现过大面积污染。
一面是方兴未艾的经济,一面是急速恶化的环境。在这个两难抉择中,新昌县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淘汰高污染落后产业,扶植高新技术绿色企业,实现小县城的跨越式发展。
位于新昌高新园区的智能装备小镇,就是新昌科技创新的浓缩地。2019年9月,智能装备小镇正式获批成为省级特色小镇。
漫步智能装备小镇,三花集团、日发精机、恒鹰动力、中财管道等龙头企业有序坐落于小镇内。新昌发改局局长李一峰说,这些年,小镇内的企业坚持深耕产业高端领域和高端环节,形成制冷配件、智能纺机、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智能家居等高端产业集群,聚集多个全国乃至全球的“单打冠军”。
今年年初,小镇通过与联通公司战略合作,打造5G+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伴随着5G网络在智能装备小镇的快速铺开,斯菱轴承、富日康轴承等一批在小镇内的企业也在进行5G技术改造。
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智力支持,新昌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推动深度产学研合作,成为小县城大科技的重要途径。
“新和成大部分产品的技术路线都在我的脑子里。”陈志荣是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教授,自1992年牵手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后,27年来合作从未间断,帮助企业攻克超微化技术等一系列难题,为提升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产学研实践,新昌逐渐摸索出一套企业和科研团队双赢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与制度的改革探索,全面推动对科技成果建立按实绩评价、按市场获得利润评价为主的评价体制与奖励体制,并且为参与新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团队、研究生导师设立了专门奖项。
在高新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新昌不忘对轴承、纺机、胶囊等传统产业实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新昌已经对轴承、纺机行业完成了数字化改造,胶囊、冷配、汽车零件等行业也在全面数字化改造过程中。
融杭联甬
打造长三角“花园”县城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写入浙江省“两会”报告,区域间的合作迎来阵阵热潮。绍兴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努力在高水平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新昌,凭借着重要的地理位置、高质量的企业、丰富的旅游业态,在今年发出了“融杭联甬接沪”的冲锋令,以科技创新、交通互联、产业对接等多种手段协同发展,主动融入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
产学研合作是新昌科技创新的“独门秘籍”,但受制于各类条件限制,小县城难以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为此,新昌先后在杭州滨江区、浙大紫金众创小镇设立了两个新昌企业研发基地,为新昌众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探索实施“政府+专业运行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同时,新昌县政府及相关企业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协同创新长效新机制、新模式。
杭绍台铁路和杭绍台高速公路新昌县段,是新昌为打破交通劣势、融入杭绍甬一小时交通圈实施的重大项目。目前两个交通要道的建设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据悉,杭绍台高速公路新昌部分段将在明年竣工验收。此外,今年新昌与杭州还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展开了合作。
新昌与宁波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人文相亲。宁波以港口、海洋等为特色的区域条件与新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为天造地设的搭档,钦寸水库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又将两地人民生活早早地连在了一起。
为此新昌将“全面融入、甬新同城”作为今后指导新昌融入宁波都市圈的总体目标。以“功能融入”为主线,充分发挥新昌生态优势功能,为宁波都市圈提供休闲康健的“主选地”;充分发挥工业优势功能,主动对接宁波都市圈高端工业,争取纳入宁波工业产业链,形成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功能优势,为宁波都市圈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保障。
具体而言,新昌通过交通设施的无缝对接、重大产业的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的联动推进、社会民生的融合发展等5个方面融入宁波都市圈。
通过融合,将全面推动新昌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变提升;从由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向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战略节点城市转变;从自我发展向更加开放发展转变,强化开放思维,在开放中引进创新资源,提升竞争力。
(本版图片由新昌县发改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