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专版

十年磨一剑 崛起三江两岸间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产教协同发展打造高职强校

  三江两岸,钟灵毓秀育人杰;十年一剑,知行合一谱华章。

  12月21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迎来建校十周年华诞。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杭科院却紧紧把握住了杭州拥江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完成新校区建设到实现规模扩张,再到内涵建设的全面转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年间,学校已有全日制在校学生逾10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逾16000人;

  十年间,学校已开设城市建设类、信息电子类、装备制造类、艺术设计类、财经商贸类、旅游管理类、教育类等七大类专业,11个专业群,可招生专业数达到34个;

  十年间,学校形成了高桥、城区、严州三个校区,启动了钱塘新区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建设,近千亩校园在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的“三江两岸”构架起“拥江发展”的空间布局,其中位于杭州富阳高教综合体内的高桥主校区,占地近800亩,依山而建,水墨淡彩,是浙江省高校首批“美丽校园”。

  十年的崛起,来自于百年文脉的传承。学校于1999年12月依托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开始筹建。2006年12月,经杭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以杭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与杭州成人科技大学共同筹建。在办学过程中,杭州市城市建设学校、杭州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陶行知先生于1928年亲自指导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等,先后成建制并入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于1916年被誉为“浙西山区园丁摇篮”的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于2009年成建制并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均为学校追溯传承的重要办学渊源。

  百年薪火相传,十年春华秋实。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德业兼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水平,根据浙江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结果,学校近二年连续进入A等(优秀)行列;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的毕业生一年后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学校近三年综合排名连续位列全省前五;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学校在2018年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24名、浙江省第3名。

以文化人 行知文化为引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灵魂,润物细无声。

  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秉持高度文化自觉,在办学伊始就注重行知文化的传承、实践与培育。2011年创建杭州陶行知研究馆,为行知文化育人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创新性地挖掘行知文化中教育报国、敬业奋斗、创造生活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宝贵思想,强化学校“文化土壤”的养分,不断开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新境界,为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可持续动能。

  学生与校长围席而坐,品茶对话,亦师亦友,茶香氤氲……这样的场景,大概就是教育家陶行知设想的美好教育。这就是杭科院从2011年开始打造的一项充满“陶味”的活动——“校长请我喝杯茶”。师生面对面喝茶聊天,聊着学校办学、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学生生活、理想信念等等话题,并通过议题征集和师生诉求交办机制,落实师生合理建议。截至目前,“校长请我喝杯茶”活动已举办38期,400余名学生成为校长的“座上宾”,间接参与人数逾4000人。2018年“校长请我喝杯茶”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和省教育厅高校文化育人示范载体。著名教育家、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评价该活动是“将陶行知教育思想用于高职文化育人实践的代表性成果”,“对深化新时代陶行知思想研究、促进高职院校育人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学陶、研陶、用陶,学校把行知文化融入育人研究与实践的点滴。学校以陶研馆、陶研会、校史馆建设为核心,打造学生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研陶学陶师陶的基地平台;2013年正式成立“行知创业学院”,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打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实践平台;建设了一批校内“小先生社团”和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以陶行知思想为指导的实践育人平台。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杭科院将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围绕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构建起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并重、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四并重”育人模式。2018年,学校将行知文化育人的23个典型案例结集成《德业兼修知行合一——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职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入选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文库”。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评价这些案例“真实反映了陶行知优秀文化被一所高职院校学习、师从、研究、运用的现实努力”,每个案例都是“在实践中应用陶行知思想,总结、提炼、升华的结晶”,“为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十年探索,十年钻研,学校以行知文化为特色,已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专业文化、课堂文化、师资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创业文化等方面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德”“业”双线同标共融的全生态文化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 职业发展为导向,办好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你能想象,一所学校在一年内会为学生提供10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吗?你能想象,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专门的老师为学生进行工作、学习、生活“三位一体”的一对一指导吗?这一切,杭科院都做到了!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开展文化育人,是杭科院的一大特色。学院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入办学实践中,将职业教育办成贴近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

  学校提出着眼于职业发展导向而非就业导向的“德业兼修,知行合一”育人理念,按照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标准,设计“知行千日”教育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主体来搭建教育平台、设计活动载体,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自主成长、个性发展”。每个学期,学校拿出500余个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用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按照工作时间给予报酬,这便是学校精心打造的“职场初体验 梦想新起航”工学结合资助育人平台,旨在提高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工助学、以工促学、工学结合”良好育人氛围。会计专业18级6班许茹芸在计财处“工作”了三个月后,自信地说:“这段时间的实践以及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得以巩固已学知识,更让我对这个岗位有了信心,也对自己未来进入社会有了信心。”四年来,杭科院已成功举办八届校园勤工助学招聘会,累计为在校学生提供了4000多个校内外工作岗位。

  社会即学校。校党委书记谢列卫说:“高职办学要兼容并蓄、包容开放,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要构建和完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基础理论与技术技能并重、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并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杭科院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专业课程,共育师资和研发技术,共探适应生产实际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一年两个学期、每天坐在课堂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搬进了企业的车间、办公室、施工现场……企业技术人员当起了兼职教师,教师们到企业当起了“上班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创新创业产业园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目前,学校已与3个地方政府、7个市级行业主管部门、23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需求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专业体系和育人平台。这样的深度合作,为学校赢得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做合一。学校倡导理实一体课程,兴建“五位一体”综合实训基地,推行项目式教学,把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融到人才培养方案里去,来形成学校教学、育人的底色和特色,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桥校区内的福特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走进中心,宽敞明亮的实训车间,清一色的长安福特系列新车,严谨的施工标准图,精致大气的企业文化宣传墙,比起实训基地,这更像一个汽车文化的展览馆。这个应用中心由学校与长安福特共建,包含汽车文化区、汽车销售区、汽车培训区、维修区、接待区、综合性能检测区、汽车配件区、大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区等功能模块,是名副其实的“校中企、企中校”“校亦企、企亦校”。在这里,车间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生产的过程,学生的培养即是员工的培养,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得到全方位融合;在这里,技师就是教师,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为同学们授课。除了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该中心还承担着校企合作研发、重大赛事承接、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是集“实训教学、技术服务、技能鉴定、职工培训、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反哺社会

服务社会为目标,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集智话担当,聚力谋发展。

  十年征程,杭科院从一片田野上拔地而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学校也牢记教育初心,寻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与社会进步同向同行。

  在立足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杭科院依托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与钱塘新区共建“智能制造”国家级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做强智能制造专业群,筹备成立“中德西门子(杭州)智能制造学院”;服务杭州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杭科院依托物联网优势专业群,与杭州市经信局共建“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联盟”,共同筹建“杭州数字工匠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杭科院初步形成了以科技类专业群为重点、现代服务类专业群为支撑的基本格局。学校充分发挥“两教融合”优势,依托各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平台大力开展省人社厅“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等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年均开展培训超12万人天,年均开展技能鉴定超1500人次。

  在立足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因地而美,更坚持与地同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村镇建设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改造、文化品牌设计与推广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望美丽,点亮美丽”的使命与担当,服务富阳“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今年6月21日,富阳区政府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学院将充分结合专业学科、科研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优势与特色,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学校还与富阳万市镇结对,聚焦乡村振兴、聚焦矛盾化解、聚焦问题解决、聚焦基层创新,着力理清发展思路、梳理问题清单、发现破难典型等,努力培育基层样本,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为此,学校特别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乡村振兴应用对策研究。2018年完成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推进杭州市乡村振兴系列研究课题”6项,2019年再次承担市决咨委5个项目,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2016年,学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整装奋进

提高质量为核心,

争创省内领先国内一流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2019年1月4日,《杭州市拥江发展行动规划》正式出台,杭州吹响了拥江发展的号角。坐拥三江两岸的资源,杭科院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校制定了“‘创一流’内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职院校为目标,整装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根据规划,杭科院将抢抓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的发展新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力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朝着“两步走、创一流”的目标砥砺奋进,为杭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争创一流,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布局高质量的专业群是核心和龙头。未来,学校将以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为主线,以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做强、做优、做特分类建设七大专业群:依托钱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对接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高端智能化生产、管理与服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打造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专业群;面向建筑产业地下工程施工建造和设施运维两个领域的智能化生产、管理与服务,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慧建造专业群;聚焦服务杭州数字经济“三化融合”战略,以数字安防产业为切入,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群。同时,服务杭州电商产业转型升级、“世界会展”“休闲之都”的城市定位和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美好教育”的需求,学校将聚焦做优新零售运营管理和学前教育专业群;做特会奖旅游和艺术人居专业群,为杭州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与技术服务。

  打开视野,开放办学,是建成一流高校的胸怀。在向一流高职院校迈进的征程中,学校国际化已经大步向前。为了进一步引进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学院已与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开展4个学历教育合作项目。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中,学校实现留学生招生零的突破,截至2019年10月,累计招收南非留学生81名。同时,学校与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南非凯达丝路学院日前已与南非亚南豪敦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将进一步把中国的职业教育带到南非,助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

  未来三年,杭科院将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群建设、人才强校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等三大主体工程,与智能校园工程、文化校园工程、国际教育工程、社区教育工程和优质管理工程形成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实现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双提升”。

  十年磨砺,整装奋进新时代;弦歌不辍,再续育人新篇章。

  于岁月回溯中,于时代眺望中,十年是一次跨域,也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的领导,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将陶行知理念融入教育的脉络中,将实践育人印入教学的点滴中,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写入学校发展的篇章中,铸就十年华彩。而今,蓝图已展,即日启程,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格局、更紧迫的使命担当,以特色发展的过人胆识、以勇立潮头的万丈豪情,朝着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全力奋进。

  (本版图片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4 十年磨一剑 崛起三江两岸间 2019-12-15 浙江日报2019-12-1500007;浙江日报2019-12-1500012;浙江日报2019-12-1500013;浙江日报2019-12-1500008;浙江日报2019-12-1500010;浙江日报2019-12-1500016 2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