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阅读

哲学的趣味和诗意的回眸

评王永昌的诗歌集《春天的记忆》

  王永昌先生的诗歌集《春天的记忆》由“行走大地”“人间情缘”“生命之火”“故乡回望”和“时代风采”五部分组成。

  笔者对王永昌先生是比较熟悉的。作为一位哲学博士,其思维习惯相对擅长抽象的理性思考;作为一位长期工作在党政一线的领导干部,其思维逻辑又擅长于宏观把握,这与诗歌需要的诗意飞扬、意像跳跃以及在细微之处抓住情感宣泄的一瞬间,似乎构成了一对天然的矛盾。其实不然,在王永昌这里,诗歌也被他辩证统一了,就像他钟情的哲学一样。

  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是“行走大地”里的那些诗歌,在第一首《把春天的记忆拉长》里,还有《夜半听雨》《北疆大漠行》等诗歌里,王永昌在诗的叙述上,多少还留有学术论文般的严谨,如成吉思汗的长明灯,距创作诗歌的2016年已经点燃了789年,他都要规规矩矩地把这件事情说得清清楚楚,因此可能缺了诗歌通常意义上的诗意灵动,但诗人的平实叙述在经过机场滑行之后,却开始了他独特的诗意飞扬:

  一是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丽诗句,气象顿时有了鲜活和回味,比如:

  这芽叶的生长,

  把春天的记忆悄悄拉长……

  ——《把春天的记忆拉长》

  二是会在人的命运两相对照之中,产生哲学思考,发出生命的喟叹,比如:

  一个生活在城里,

  一个生活在农村。

  这个奶奶与那个奶奶,

  也许她们今后仍旧不太会有相同的生活境遇,

  那么,

  这个小女孩与这个小男孩呢?

  也许未来,

  他们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大学里,

  是同桌的你……

  ——《看景》

  三是会在平常的事物中,善于产生新的发现和感悟,比如,对于“那些静静浸泡在水里的枯木”,诗人看到的是“没了叶子,没了绿皮,全都成了光秃的枝干,只剩下一把清瘦的老骨”:

  如今的它们,

  唯一有的财富,

  除了孤寂,

  还是孤寂。

  这无声的孤寂,

  死一般的孤寂,

  却顽强地,

  向喧嚣的世界,

  还有喧嚣的人类,

  抗争着、呐喊着:

  让喧嚣走开!

  ——《寂静的喧嚣》

  诗人自己也说到“我写的所谓的诗,体面一点讲,大致算是现代的自由诗或散文诗,严格地讲,只能说是略有一点文采的短句而已。……更像是浅显质朴、直抒胸臆的‘白开水’。不管怎么说,它们毕竟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感悟,也或多或少渗透着一些人与事的哲理”。的确,浅浅的“白开水”中,却不时显露出深深的哲理。这正是王永昌先生诗歌的生命价值所在。

  我以为,王永昌诗歌最感人的部分还是他“诗意的回眸”。这种回眸在“人间情缘”里,是在注定一场孤独的人生旅行后,夜深人静之时,感怀于不断地与友人重复着邂逅与别离,因此“深深地把你牵挂”;是在微风拂面、心旷神怡之时,思绪于灵魂孤寂,需要和风吹拂,心神浮躁,需要雨露滋养,而轻叹“我愿化作微风陪伴你”;是在雪花飘落中,三五好友一起庆生,感慨于少年时“雪花飘落眉梢上”那纯洁无瑕的友谊。无情未必真英雄,人过甲子,翻过了许多的人生大书,何是真,何是善,何是美,诗人心中自有明确的答案,人间美好的情愫,便在诗人笔下化为唯美的意境。

  比“友情”更高一个层次的情感是“亲情”,王永昌“诗意的回眸”,对亲人的深情已经化为了一团“生命之火”,他对“父亲的太阳”,唱响了“劳动是父亲的太阳,是劳动者们的太阳,它把旷野,还有我们照亮”的高歌;他由“雪中的残荷”,联想到了母亲“能容留万物的胸膛”,发出了“而总是坚韧、孤傲地站在,生她养她,她自己的地方”,“即使有些折了腰,也总要顽强地耸立起,属于她自己独有的脊梁”的礼赞;他会因为“遇见一只小青蛙”,而与孙子琨琨嬉戏得快乐无比,一种与年龄可能不符的童真油然而起;他对“阳台世界”的咏叹,其实是借物喻人,表达着对家的依恋,因为这是“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

  王永昌自己说过:“清晨飘来欢快的歌声,那是我童年的梦境;傍晚走来笑盈的彩云,那是我远方的风景。”王永昌在诗歌世界构筑的情感图谱,到头来仍然离不开他理性思维的惯性,让他“诗意的回眸”有了一种哲学意味,他的“故乡回望”既是物理空间的一种回访,也是灵魂经过岁月洗礼后的一种安放。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诗人“想你望月中”,“我借月光回故乡”,见到了“那间老屋”,留恋于“故乡的小荷塘”,都不是割裂的诗歌意象,而是要将它们化为一个整体图像,来观察诗人“魂灵的篝火”,去体会故乡“你是我生命的时钟”。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出发时候的路。回故乡,就是不忘来路。从这个角度讲,诗人沉淀得更加深厚的,其实是一种独特的“不忘初心”,这种初心在融进了王永昌的诗意的同时,也升华了他的情感,燃烧着他的生命。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9 哲学的趣味和诗意的回眸 2019-12-06 20146768 2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