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00周年——
初心为民 德行百年
王艳琼
100年前,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一群社会志士怀揣行医初心,为民送诊施药,创立了温州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院。
100年后,瓯越名医初心不改,让这所浙南闽北赣东区域龙头医院枝繁叶茂,长期坚持仁心济世、精诚不倦,守护群众健康。
百年峥嵘,颂济世华章。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正是因这使命而诞生,秉承“行医为民”的建院初心,扎根温州,辐射浙南闽北赣东、服务全国,现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居浙江省前三,处于中国顶级医院百强榜第66位的区域龙头医院。
薪火相传,启时代新篇。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温医大附一院迎来了百年华诞,代代“一医人”始终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奋斗动力,在致力于创建国家区域医学中心、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同时,更是加快了党建领航、医改领路的步伐,为建设“健康中国”谱写了一曲动人乐章。
起步——
艰苦岁月不忘初心
而今在温州,群众看病谈及医院,总是离不开熟悉的两个字:“一医”。回望历史征程,温医大附一院的发展也始终绕不开名字中这浓墨重彩的“第一”。
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期,彼时民族内忧外患,温州虽是颇为繁华的通商口岸,但没有国人自办的西医院,民众求诊常因语言、习俗不通甚感不便。“何不回乡担当公益医疗事业?”时任省防军军医、温州乡贤杨玉生一直埋在心底的念想,悄然点燃了百年一医“行医为民”的初心火焰。
行至1919年,在杨玉生的大力倡议下,吴壁华、潘鑑宗、黄溯初等社会志士协力参与医院创建,并获得了时任瓯海地方官员黄庆澜的支持。众人筹集资金,满怀期待,在现温州信河街古炉巷位置,满怀期待,租赁了一处民房作为院舍,取名“瓯海医院”。自此,温州拥有了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院。是年8月,医院终于对外开诊,虽只有七、八位医生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求医者却络绎不绝。随后3年间,医院加快建设积谷山麓、九柏园头以东的新院,还细分出内科、外科、产科、五官科等科室。
根据史料记载:彼时,“瓯海医院”已颇负盛名,为温州较大的医院,亦是温州唯一一所由社会人士集资创办的慈善性质医疗机构。在历史长河间,医院历任院长大多为医疗专家,不少曾留学海外,众人苦心经营,为扩大医院业务规模,还从上海、杭州等地招揽人才,培养医务人员;为广大群众医伤治病的同时,更尤为热衷公益,时常对贫困患者免费施诊施药。
百年初心不改。步入新中国后,在红色精神的领航下,医院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1949年,瓯海医院正式被政府接管并改制成立“浙江省立温州医院”;1950年,医院党支部成立,进一步坚定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1961年医院成立党总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职工热心为患者服务的事迹不断涌现;1986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目前,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500万人次,出院病人17.9万人次,手术9.2万台次,在区域疑难急危重症救治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光阴荏苒,人事迭代,温医大附一院几易其名,行医初心却始终坚守不动摇,与百姓的需求同向同行,代代“一医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家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争创——
医疗发展突飞猛进
医者仁心“医”为先,百年老院发展壮大,薪火相传的是初心,更是历代“一医人”心系群众,不断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和追求。
解放初,偏居一隅的温州缺医少药,“一医人”大胆求索,用责任和担当意识奋力铸写医学事业。1952年,林镜平教授,实施了浙江省首例开颅手术,被誉为“浙南第一刀”。1963年,李也白教授施行了浙江省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并获成功。1979年,温州电化厂发生液氯爆炸,305人受伤,医院全员投入抢救;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医院成功实施(首例)人工授精。1985年,泌尿外科及肾内科等联合开展了首例异体肾脏移植术。1989年在全省最早开展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出血和脑肿瘤。1993年,医院成功跻身省首批三甲综合性医院。1996年,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颅底脑干显微外科手术和介入神经外科手术。1999年,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又大放异彩,成功诞生了浙南地区第一例试管婴儿。
迈入新世纪,医院发展水平更是阔步前进。2001年,医院成为国家首批准予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5所医疗机构之一。2001年和2003年,相继成功开展肝移植、心脏移植手术,如今,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具有肾脏、肝脏、心脏移植资质的医院。2003年,医院成功开展浙江省首例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如今中华骨髓库使用率居全国第四位,是地中海贫血全国移植三大基地之一,来自贵州、江西、新疆、河南、广西、四川、安徽等地的重症“地贫患儿”家长纷纷慕名前来。2011年开始,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希氏束起搏研究,2014年底原创开展了左束支起搏术,不仅解决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拓宽适应症,而且费用更低,成为未来起搏治疗的主流,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的“洋医生”也纷纷来到温州观摩、学习。
去年,医院在医疗服务量居全国前20位的基础上,开展的四类、特类手术占比达到51.3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数达30多项。医院还通过多学科协作的专病流程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胸痛、卒中、创伤、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六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建立起一体化快速综合救治的生命通道。
经过百年岁月洗礼,温医大附一院综合性特征显著、专科见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区域龙头医院社会责任日益彰显,尤其在疑难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重症医学危重救治、心血管介入、造血干细胞移植、生殖医学、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神经系统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手术介入治疗、急诊医学、器官移植等多个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医院临床综合诊治水平走在国内先进行列。
领跑——教学育人精益求精
传承发展医疗事业,一代“一医人”影响一代“一医人”,核心力量还在于人。温医大附一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用教育牵线医疗、科研,不断促进医院形成完备的体系规模。
串起这根红线,关键的历史节点在1958年,彼时,为满足浙南群众对医学人才的渴求,温州医学院在众人期待下成功建成。次年,学院扩展以医带教规模,医院成为温州医学院首家附属医院,开始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从那时起,不少临床医师在完成繁忙的医疗任务后,还要积极参与学校带教工作,培养医学人才。温医大附一院老院长李智渊回忆,医院工作者开展临床极其敬业认真,教学更是一丝不苟,常常带着学生进病房,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判断病情、如何开药治疗。
随着医教研成熟发展,温州医学院决定实行院系合并,医院与温州医学院临床一系(现名为第一临床医学院)合并,从而强化了医院临床教学的统一领导与管理。2016年,医院医教研再次迎来腾飞。在一脉相承的医疗教学管理下,温医大附一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开始实行院校合一、一体化运作管理机制,拿下了多个国家级称号,包含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医院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毕业后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省高校“十二五”“十三五”优势专业。
2014年,该院启动了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相整合,以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改班的考研成功率达到74.2%。
作为温州医科大学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该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604人、硕博研究生972人(含留学生),在培学员640人。以医带教,严谨务实,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近年来,特别是临床医学教学已经成为“温医”的“金字招牌”。临床医学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稳居全国前10%。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最新数据,2015届(毕业后3年)毕业生就业整体竞争力居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第一。医院还特别倡导学生要做到“两有两能”——有情怀、有自信,能做事、能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学生团队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项目比赛等大赛中获得金奖,并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林贤丰、陈弟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
除了注重医学生教育和培养,医院始终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引进“高精尖”人才、培养本土人才,营造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医院现有职工6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1722人,高级职称689人,拥有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440余人次,是“温州市重才爱才先进单位”。
峥嵘——潜心科研技术创新
医师们的家国情怀,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医人”投身医疗创新,勇攀医学高峰。1959年,眼科缪天荣教授,用一支笔、一把尺,手工计算,研制出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时至今日,仍是我国强制标准和世界视力表增率的“金”标准。1971年,儿科黄达枢教授,在国内第一部有关围产新生儿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流行性喘憋行肺炎”的命名。1973年,普外科钱礼教授,撰写出了我国腹部外科领域出版最早的专著《腹部外科学》,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外科医生。上世纪70年代,心血管内科蔡孔长教授等在全国率先研发肺阻抗血流图诊断肺心病。1990年,蔡孔长教授首创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性的肺动脉高压模型,一直沿用至今。
在百年历史间,医院科研活动朝气蓬勃。特别是近年来,医院获浙江省“重中之重”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84项,年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2项,职工在省级以上学会任主委、副主委达26人次。近两年,医院科技影响力连续进入全国百强,在浙江省综合医院中位列前三,20多个学科入围全国百强。
此次百年华诞前夕,温医大附一院在南白象院区南面启动建设温州生命健康医学研究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这也意味着医院即将拥有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有望打破科研用房紧张的局面,筑巢引凤全面推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研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温医大附一院院长潘景业表示,作为区域龙头医院,医院重视诊疗水平的提升,更重视攻克技术难关,为无数疑难重症患者带去新生。
仁爱——
大医大德心系民生
翻开百年新篇章,摆在新时代“一医人”眼前的使命是什么?值百年华诞之际,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为回馈群众长期的信任与支持,特地开展了百场义诊活动。作为这场“马拉松”式义诊的收官之作,11月底,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的知名专家和温医大附一院本院老专家50多人组成了“超豪华”阵容,一道为市民送上了健康盛宴。
在火爆的义诊场面中,在热切的就诊眼神中,我们找到了新时代“一医人”的答案。初心百年,行医为民。选择“医者仁心”为初心,便是选择以“关爱百姓健康”为使命贯穿始终。义诊活动现场,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夏景林说:“希望通过联结在外医疗资源,让温州市民享受到多元的医疗服务。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就是‘一医人’奋斗的动力!”他表示,站在新百年的征程上,医院将继续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医、教、研、管理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牵挂百姓健康,送去关爱服务。在全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温医大附一院也是“佼佼者”。早在浙江省医改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之前,该院已经开启基层医院“托管模式”。2011年,文成县人民医院与之结对后,仅一年时间就焕发出了新活力。目前,该院不仅与温州市内几家医院建立了托管关系,还把托管的范围拓展到相邻的台州市,让各地不少大病小病习惯往外跑的患者,把心“安”在了家门口。
“大爱行动”不止于此。医院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担当公益医疗责任,大医大德如参天大树般蔓延生长,荫蔽民生。目前,该院已持续开展“‘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项目”“健康巴士进社区”等八大公益项目,培育了“智财慧医”“重症红,别样红”“清风徐来”“新生·希望”等十大党建品牌。
为群众送去服务的同时,医院社会责任日益凸显。每到国家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或医疗任务,“一医人”勇于拼搏在前,在抗震救灾、抗台抢险、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切实履行公立医院义务;在援外、援疆、援川、援黔、援青等工作中积极发挥重要作用。
发生突发事件时,医院医务人员总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空中急救是第一次,这是我的本能。”万米高空施救后,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卢中秋谦虚地摆摆手:“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面对镜头和话筒, 更多“一医人”不约而同地表示,救死扶伤只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神经外科主任郑伟明一台手术做了整整21个小时,期间只啃了一个面包,喝了一次水,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没有比患者得救更开心的了,再辛苦也值了”。
情系百姓,心系民生。如今,迈入医院新阶段,医疗服务还有新解法。医院每天门诊量近2万人次,走在医院门诊大厅丝毫不见人满为患。这是医院想患者所想,帮患者所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信息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多年来,医院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多达100余项,信息化再造医疗服务流程打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获亚洲医院管理金奖等20多个管理奖项。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向20多家医院输出,3000余家单位来院参观学习,是浙江省医疗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领跑者……
医院“行医为民”的理念也贯穿到整个医疗服务流程。现在,医院随处可见“红马甲”、“医艺馨苑”文化长廊,就医氛围温馨和谐。2017年,医院获“全国人文爱心医院”称号,医院登记在册的社会志愿者现已超过一万人。
摆在新时代“一医人”面前,初心使命已然明确。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夏景林表示,医院将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履行公益担当、服务百姓健康,以疑难危重病诊治、创新性科学研究、培养一流医学人才为重要使命,全方位提升医院水平,为实现健康中国梦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