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3名“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退役不退志,依然“追梦人”
本报记者 黄珍珍 赵静 王艳琼 通讯员 殷忠好
“退役不退志!我以曾经是一名军人而自豪。”据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统计,目前浙江退役军人已超过145万名,他们在从军期间奉献了最美的年华,回到地方后依旧保持本色。
今年,我省16名退役军人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他们中,有人从一名小保安开始默默奋斗,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有人选择回到故乡,变身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有人带领更多年轻人成为“追梦人”……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最可爱的人”,探寻他们的退伍故事。
人物名片:
焦德尚,男,1978年12月出生, 1996年入伍,1999年退役,为杭州品尚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服役期间,他因公受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疾军人”,退役后从基层保安做起,随后投入创业大潮,荣获“杭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创业者焦德尚—— 逆境逐梦闯商海
焦德尚很忙。采访前一天,他正忙着赶去杭州大江东谈一单物业生意。从一名普通的小区保安,到优秀的企业家——在杭州退役军人圈里,焦德尚的奋斗故事早就被传为佳话。
“部队生活告诉我,即便在逆境中也决不放弃,始终要踏实做人、用心做事。”身着笔挺西装,焦德尚说起话来面带微笑。但生活不总是对他微笑,过去20多年来,焦德尚一次次与逆境撞个满怀。
1996年,刚成年的焦德尚满腔热情来到杭州服役。半年多后,一次意外负伤,却让他备受打击。一次出任务途中突发车祸,焦德尚盆骨骨折、小肠破裂,整整昏迷了四天三夜。“在病床上醒过来,我最怕的是不能继续当兵了。”焦德尚当时满心忧虑。在部队的关照下,两个月后,养伤归来的他被调往相对轻松的通勤岗位。
“受点伤算什么?战火纷飞的年代,当兵打仗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我已经很幸运了。”虽然离开了一线,焦德尚却丝毫不气馁,依旧从一件件小事做起,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最终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并受到嘉奖。
1999年,焦德尚服役期满退伍,因公受伤被评定为“三等甲级残疾军人”(现七级伤残军人)。依依不舍作别军营后,他来到西湖区西溪别墅小区,成为一名普通的保安。
很快,业主们喜欢上了这个热情勤快、随叫随到的小伙子。有人出远门忘记浇花了,打个电话,妥了;老人生病去医院不方便,他自告奋勇背着老人上下楼;半夜巡逻,发现小偷入室盗窃,他不顾眼前明晃晃的匕首,一招部队学的擒拿术逮住歹徒、交给警察……小区里80余户业主,每户他都叫得出名字。
真诚与汗水,让焦德尚迎来了事业的腾飞。2002年,他从一名普通保安升级为保安队长。2006年小区更换物管主任时,多位业主力荐焦德尚。2007年,小区更换物管公司,业主委员会想继续聘任他,便动员焦德尚创业,成立物业管理公司。
创业!这要放在以前,焦德尚想都不敢想,但现在有了后盾,他想拼一把。启动资金哪里来?焦德尚找亲戚朋友凑了14万元,离50万元的目标还差得远。一筹莫展之际,5位业主站出来,主动向焦德尚借出36万元。“只要你肯做,钱的问题不要担心,我们信任你。”业主的话,让焦德尚心里暖流阵阵。
2007年7月,焦德尚创办杭州品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从服务人员到管理人员,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挑战。公司刚成立时,接不到项目,焦德尚也缺乏公司管理经验。“第一次参加招标会,我们标书写得很业余,被其他竞标者嘲笑。”说起出过的糗,焦德尚不好意思地笑了。
焦德尚不服输,回来后苦苦钻研管理知识,“不敢当众演讲,我就一个人跑到山头练声”。其他物管公司避而不接的老旧小区,他接过来,“钱可以少赚点,先做好口碑”。很快,公司的等级资质提升为国家一级,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如今,品尚已成为拥有3家子公司、超过2000名员工的大型物业服务集团,承接了80余个高档别墅、住宅小区、政府机关、景区公园等服务项目。
从退伍军人到小区保安,再到企业家、西湖区政协委员,焦德尚的身份一直在变,但热忱的军人特质始终如一。在他的号召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政策,先后优先录用200余名优秀退伍军人,并设立了关爱困难退伍军人基金;作为西湖区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农民房改造后的物业管理、蓝领公寓建设等民生热点问题;平日里他热心慈善,为河南老家的村庄修路,资助建德困难学子重返学园……
“其实我没做什么,都是应该做的。”说起自己做的事,焦德尚总是谦虚地低头摆摆手。但提起正在读初中的儿子,他却仰起了脸,“他很自豪爸爸曾是一名军人,说长大后也想为社会做贡献。”
人物名片:
辛宏权,男,1976年1月出生,1994年入伍,1997年退役,温岭市滨海镇长安村党支部书记、温岭市吉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退役返乡后,他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村书记辛宏权—— 辟出“甜蜜”增收路
不久前,辛宏权刚从北京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经”回到温岭。只要听说哪里有新技术、新品种,他跑得比谁都勤。
一个月前种下去的第一茬莴笋迎风招展,绿油油的一大片。辛宏权蹲在田间翻看莴笋长势,目光炯炯有神。43岁的他走在田埂上,身姿挺拔,腰板笔直,一看就知道当过兵。
提起在部队的日子,辛宏权打开了话匣子。
“你知道吗?今年大阅兵战旗方队中就有我们团的团旗,我看的时候真的热泪盈眶。”辛宏权动容地说,“很庆幸有这样一段经历,它赋予我不一样的人生。”
在福建漳州服役期间,跑完5公里再加练3公里是常事,夜里随时突击训练,辛宏权的军裤不知被磨破了多少次,裤腿上补丁叠着补丁。“我内心比较好强,不甘落后,一件事要做就做到最好。”辛宏权总是力争最优,3年的军旅生涯中,多次获得嘉奖,先后被评为“优秀班长”“优秀带兵骨干”等,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退役后,辛宏权却一头扎进农业。就业的机会有很多,为什么选择回乡?面对记者的疑惑,辛宏权讲了一个埋在心底的故事。
“我1997年退役刚回到家时,遇上台风,水漫进屋里,村庄一片狼藉,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艰难。”辛宏权那时候就在心中暗自许诺:一定要留下来,为家乡做些事。
家里有几亩瓜田,辛宏权从帮母亲担西瓜到卖西瓜,再到承包土地种西瓜,农业这条路他迈得快而稳。“追太阳”是台州人种西瓜的传统。西瓜连作种植,会影响产量和品质,瓜农总要种一年换一块地。近20年来,台州瓜农利用地理纬度差异,从南到北“追着太阳”反季节种西瓜,这其中就有辛宏权的身影。
辛宏权的能力,乡亲们看在眼里,2002年他高票当选村主任,可一上任就面临难题:滨海镇长安村是个移民村,村民们多从台州黄岩区搬迁而来,大多根基不深,家业微薄。如何“无中生有”,带动村民致富?
“村庄要发展,离不开支柱产业。”辛宏权开始带着村民一起种果蔬。农业靠天吃饭,创业初期的一次台风,给了他当头棒喝。没有被困难击垮的他,越挫越勇,摸索出了不惧台风、适宜当地气候的高效种植模式。
2005年,辛宏权上任村书记。村里农业种植达到了一定规模,时机成熟,他发起成立吉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将滨海镇长安村、永进村、洞济村等沿海一带土地、人力整合起来,开展规模化、标准化果蔬种植,将种植版图拓宽至2000多亩。10余年间,辛宏权的“瓜果王国”遍布全国各地,先后在海南、广东、山西、宁夏等地建立基地。
果蔬产业同质化严重,如何闯出一条新路?带着军人们奋勇争先的韧劲,辛宏权想尽办法先人一步引进热门的瓜果品种。为了寻求技术支持,他曾多次前往省城杭州联系省农科院专家,还与浙江大学、上海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探索茄子、大棚西瓜、大棚甜瓜、小番茄等作物高效栽培技术。
这不,11月的北京之行,他又带回了“战利品”——一种风味极佳的大白菜。说起地里的“宝贝”,辛宏权开心得像个孩子:“我们的果蔬育苗厂占地100亩,年供应蔬菜能力达7000多万棵,单是今年试种的甜瓜新品种就有20多种。” 合作社种植的西瓜、甜瓜等产品已经摆进了沃尔玛超市山姆会员店、百果园水果店等,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这次去北京,除了学习新技术,辛宏权还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合作社正与百果园公司探讨在云南建立产业扶贫基地的可能性。辛宏权梦想着,能带着农民们将“瓜果王国”的版图扩得更大,将丰收的触角伸得更远。
人物名片:
陈盈盈,女,1984年10月出生, 2002入伍,2004年退役,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她不断带领连队开拓进取,投身地方建设,服务群众,先后荣获“全国民兵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女民兵陈盈盈——
永不褪色“海霞红”
“呯!呯!……”最近的天气转冷,洞头海岛却十分热闹。在小三盘训练基地,身着迷彩服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员们,手握长枪,眼神专注,正在进行射击训练。队列最前头的,是英姿飒爽的连长陈盈盈,她身板挺直,边指导边演示,动作干净利落。
从退役军人到女子民兵连连长,这位80后姑娘与大多数同龄人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听着“海霞”故事长大的陈盈盈,从小有个从军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保卫家乡,洞头的渔家姑娘们放下针线拿起钢枪,与守岛部队一起巡海滩、固海防,铸就了一段传奇故事。她们的动人事迹后来被翻拍成电影《海霞》,影响了几代人。
“我奶奶也曾经是一名‘海霞’,爸爸和外公都当过兵。”谈起自己的军人情结,陈盈盈言语中带着满满的自豪感。2001年,17岁的陈盈盈中专毕业,恰逢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招募新兵,她第一时间报名入连,立志成为一名“海霞”。
很快,辛苦的军旅生活超出预想。刚开始,她的动作总是出错,也跟不上大家训练的步伐。但她不服输,别人练一次,她就练两次;别人休息了,她还在继续练。最终,因成绩优异,陈盈盈作为连里唯一一名女民兵被推荐入伍,成为省军区第一批报务女兵。在省军区,表现优异的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优秀士兵”。
2004年,陈盈盈退伍了。本可以留在杭州安稳工作的她,却因为一通电话回到海岛。“那年正巧是女子民兵连建连45周年,老连长问我,愿不愿意帮忙训练新人,我毫不犹豫答应了。” 陈盈盈说,只要连队有需要,她一定会归队。
重回“海霞”生活时,陈盈盈才21岁。当许多同龄女孩在享受青春时,她却没日没夜地挥刀弄枪。2011年,原南京军区举办“郭兴福”比武,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女民兵队伍参赛。彼时刚刚做完甲状腺手术一周的陈盈盈,带着一众女兵在营地和男兵们一起训练。
每天凌晨4时起床出操,一直训练到晚上9时,等到大家都睡了,陈盈盈还要在走廊里借着灯光背教案。最后,女子连脱颖而出,将“海霞精神”传向全国。陈盈盈却足足瘦了20斤,但她没时间心疼自己。
“在海岛儿女看来,女子连名气很大,可我们去了外面才发现,许多人都不知道‘海霞’。”收获荣誉同时,陈盈盈再次陷入思考,还能为“海霞精神”建设做些什么?也正是那年,陈盈盈暗下决心,要把“海霞”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将“海霞精神”发扬光大。
2012年,陈盈盈被委以重任,担任新一届连长,她的“海霞”生活更加忙碌。她每天要带队练兵,休息时间无法保证,连怀孕期间也没放松过。但陈盈盈却不后悔,“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爱岛尚武、励志奉献,是一代代海霞传承下来的‘海霞精神’。”
担任连长7年间,陈盈盈带领连队走出训练场,开展社会服务,为“海霞精神”赋予了新的使命。节假日,她们主动承担起交通疏导、治安巡逻的任务;平日里,她们走进校园、养老院、孤儿院进行爱心帮扶;海岛一旦发生险情,她们第一时间担起抗台抢险、应急救援等重任……随着海岛旅游业日益发展,姑娘们还主动考了导游证、船员证、驾驶证等,积极投身海岛建设。
“进入新时代,我们肩上有了新的使命。”在陈盈盈看来,今天的“海霞”们更要展现新风采。陈盈盈很欣慰,连队的力量不断壮大,如今连队成员共62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今年,在“海霞”们的不懈努力下,连队荣获了“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也许我终会有离开连队的那一天吧。”陈盈盈眼眶湿润地说,但“海霞精神”永远年轻,也将由一代代海岛儿女接力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