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高质量打造平原水乡特色乡村振兴样板
宋彬彬 钟惠荣 刘伟龙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入选首批20个中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桐乡市以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双创”、初心赋能三个“新高地”推动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今年以来,桐乡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提质、生态提标、生活提档,高质量打造平原水乡特色乡村振兴样板。
抓机遇
打造数字农业新高地
桐乡推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普及,积极争创国家级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嘉华牧场、联翔食用菌等4个种养业生产基地开展猪脸识别、蘑菇机器人采摘、茭白自动分级等项目研发,成功研发全国首台茭白智能分级机样机。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16个,在缘缘菊业建成全省首个道地药材产业链管理系统,在乌镇国际互联农业博览园建成全省首个5G+智慧农业试点基地。
构建服务数字化体系。结合全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县建设,构建市、镇(街道)两级12316三农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市176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村级网站);在基层通过利用基层“一站式”服务平台和整合“三农”信息服务资源,建立197个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和85个电商淘宝服务点,创建全国益农信息社百佳社1个。到9月底,全市基层依托信息服务站点,提供为农便民服务584.7万人次,通过益农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农村电商服务交易金额累计达4.43亿元,其中农产品上行交易额2.48亿元。
监管数字化水平同步提升。依托浙江省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工程、省级现代农业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等建设项目,建立现代农业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和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各1个,农业行业管理应用信息化系统28个。依托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市、镇、村三级智慧监管体系,系统开发“农安桐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APP”。全市157个涉农行政村、11个镇街道、职能部门“农安桐乡”智慧监管终端配置率达到100%,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主体128家,1063家生产主体实施信用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市级以上规模主体追溯全覆盖。
重创新
打造农村“双创”新高地
桐乡依托崇福农创园国家级星创天地平台优势,打造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实践的典范,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名单。
政府搭台,创客唱戏。在崇福农创园,这里规划建立了300亩农业孵化园,还有1500亩拓展成长区,创客可拎包入园享一站式服务和保障。比如,孵化期内给予土地、设施大棚、住宿、办公用房等租金减免优惠政策,对孵化毕业入驻拓展区的,在产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上浮15%给予补助。“青创贷”对每位创客给予最高30万元专项低息贷款,贷款期限内按照利息支出的50%予以贴息补助,实体“大学生创业银行”贷款授信额度最高达300万元。创新推出针对农创客的组合保险“农创保”,实现11个险种菜单式定制,运用“保险+服务+科技”的方法,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一批成功典型破蛋而出。小虫草堂第一个抢位,如今成为业内领先的食虫草产业基地,去年实现电商销售600余万元。目前,园区引育大学生农创客50余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农创园还挂牌成立桐乡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接待游客8万余人,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今年新增13个青年创业项目,实现产值2000万元。
求实效
打造初心赋能新高地
乡村振兴,关键要产业兴,这样农民致富才有奔头。
梧桐街道桃园村已然尝到甜头。春暖花开,桃园村槜李园便人气爆棚。今年3月,10天不到的开花期,该村日均游客量突破1万人次。作为市郊的村庄,近年来,桃园村凭借槜李产业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形成“槜李+文化+旅游”为主导的产业框架。如今桃园村的槜李种植面积已达1700亩,年产25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63.25%。
在乡村振兴路上,桐乡不断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多途径创新探路,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种桑养蚕一直是桐乡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几年来,蚕茧质量下降、蚕农种养收益低等问题突出。为此,桐乡通过龙头企业华锋丝业带动,实施订单蚕业生产模式和政策性养蚕保险,对订单协议生产销售的优质茧给予两次返利补贴,建立上游蚕茧生产与下游蚕茧加工环节利益联结机制,春蚕期优质茧均价为2100元/担,比普通茧价提高16.8%,农户张种收入平均提高262元。
变小农户单打独斗为抱团闯市场,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桐乡首创的“产业组合抱团”模式,已经在大米、蚕桑、茭白三类产业中显身手。
巧借“三治信农贷”,实施服务党群创业创新“金融惠农”行动,全市共授信11.46万户、187.67亿元额度,有效带动农业主体壮大和农户增收。石泾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获得授信100万元,贷款购买农机开展规模化水稻、蔬菜、苗木种植560亩,年销售收入160万元,带动农户210户。
此外,还实施跨区域飞地抱团,全市176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全部超100万元。目前,2个市级抱团项目参与村达到123个,每年为村级集体增加经常性收入4000万元。同时,探索市政建设、劳务服务等多形式抱团发展,实施镇级抱团项目19个,实现镇级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