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善治之区
余杭高水平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
费 彪 林丽娇 唐骏垚
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善治之区
余杭高水平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
费 彪 林丽娇 唐骏垚
郡县治,天下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重要一环。
杭州市余杭区三面环绕杭州主城,经济总量全省领先的同时,也面临着流动人口多、市场主体多、建筑工地多等社会治理复杂状况。面对这样的形势,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该区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2004年,在乔司建立全国第一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2011年,探索基层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两网合一”;2015年,推进以大党建为统领的社会治理大联动工作机制;2018年,启动“社会治理创新年”行动;2019年,提出“全域治理现代化”建设……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按照浙江省、杭州市工作部署,余杭区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拓展,规范推进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探索实践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余杭区正按照“全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社会治理、民生福祉和文明创建各项事业,高水平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争当县域治理排头兵,为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善治之区而努力奋进。
三级联动
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近日,笔者来到余杭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在这里,整合了该区信访、司法、法院等20个部门常驻。在一楼,笔者看到,不少窗口工作人员正在为前来信访、法律咨询的市民提供服务。
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余杭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一至五层为公共服务区,共开放18个接待窗口、21个调处功能室,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10余项服务。
不同楼层有不同功能。一楼是“一站式”服务大厅,包括人民来访联合接待区和公共法律服务区;二楼主要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区,对一楼窗口受理的事项,引导到二楼进行处理;三楼是以“智、网”为主题的智慧治理区,该区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就在这里;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该中心还引入两代表一委员、退休老干部、社会组织等,在四楼设有相关工作室;五楼则是余杭区“86212345”区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
“我们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推动‘多中心’整合为‘一中心’,推行矛盾纠纷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以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该工作人员说。
除区中心外,余杭区已有15个镇街、218个村社完成中心建设,其余将在年底前建成启用。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建立,打通了“访—调—仲—诉”全过程链和“区—镇—村—网”指挥链。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矛盾纠纷整体治理。余杭区从矛盾纠纷量大复杂的症结入手,发挥中心联通、联动、联治的作用,全力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性服务管理平台。比如,该区在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立无差别受理窗口,办理各类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和举报事项,并实行首问负责制,提升群众初信初访的办理质效和公信力,将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实现群众信访和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以需求为导向,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余杭区聚焦诉讼、信访、110报警三大矛盾纠纷聚集地,形成“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治理模式。比如,推进诉源治理,对涉诉矛盾纠纷,该区建立“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代理诉讼”服务机制,区法院对家事纠纷、相邻纠纷等适宜诉前调解的纠纷,在立案前引调至余杭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推进访源治理,该区探索开展镇街每月“固定接访日”活动,各村社中心设立信访接访点,由镇组团联村(社)干部下沉村社化解矛盾纠纷。试点的塘栖镇8月至11月“固定接访日”共接待来访群众反映信访事项210件,其中现场解决答复111件,通过村社代办解决99件。
今年前三季度,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2.4亿元、增长8.6%;完成财政总收入648.9亿元、增长18.6%。在此背景下,该区社会矛盾纠纷状况持续向好。数据显示,自5月29日运行以来,区级中心已办理信访事项1241件,提供咨询、调解、公证、鉴定、仲裁、诉讼等各类公共服务12759件,三级中心共开展信访代办3079件。诉讼案件高位增长势头得到控制,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24%;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助力纠纷化解,业务量上升37%。
数字赋能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人、车进出小区刷脸刷牌,电瓶车集中充电并有智能设备对电压等实时监测,监控视频随时监督违法或不文明行为……这是近日笔者在余杭区星桥街道汤家社区锦绣二区看到的场景。该小区是余杭区智慧安防小区试点。智慧治理的实现,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今年以来,在加快推进数字浙江建设过程中,该区加快建设杭州城市大脑·余杭平台,预防和化解社会治理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提升治理效能,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余杭区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社会治理中“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逐步形成了智慧治理“余杭模式”。笔者了解到,该区的智慧治理,破解了社会治理的三大难题:
精准感知,变事后“救火”为超前预防,有效防范了社会风险;高效处置,变应对迟钝为及时快速,就地化解了矛盾纠纷;以人为本,变管理控制为多元协同,社会治理逐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喜人新局面。
数据分析能够预警预判,让治理由事后“救火”变为超前预防。笔者在该区“欠薪一体化预警平台”看到,11月14日下午,系统提示东湖街道一建筑工地欠薪预警。街道工作人员上门核查,并将盖有银行公章的10月工资发放明细上传至系统,这一预警信息才被关闭。
“系统涵盖了余杭600多个在建工地的工资专户、社保缴费、工商处罚等10类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分析,对有欠薪迹象的工地能及时预警,让我们由以前的‘事后救火’变成了现在的‘超前防火’。”余杭区人社局劳动关系科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该系统已提示欠薪预警846起,而余杭区欠薪案件案发率同比下降超30%。
数字化技术的及时感知,让政府能够快速反应、高效处置。11月初一天晚上9点多,余杭一肉类冷藏企业发生液氨泄露,附近的传感器马上感知,并短信通知给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不到一分钟,安全管理员就到现场处置,发现是阀门压紧螺丝松动,整个过程约3分钟。
“以前,我们是上门抽查;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我们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筑牢企业安全生产的底线。”余杭区应急管理局科技与信息化科有关负责人说,该区有近200家安全生产重点监测企业安装了“智慧安监”系统。截至10月,该区安全生产事故数同比下降35.1%,死亡人数下降42.9%。
实现智慧社会治理的前提,是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一张网。今年4月,以统一地址库试点建设为契机,余杭区融合民政、市场监管、公安、水务等25个部门(单位)29套系统,用4个月时间为每一栋房屋建立一个“身份证号”。目前的余杭统一地址库已有111万余条赋码地址,覆盖20个镇街1468个网格。
余杭区委政法委基层治理综合信息指挥保障中心有关负责人说,通过统一地址编码,粘附人、房、企、事、物、通讯等相关社会治理要素数据,该区建立了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企业法人3个基础数据库,为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
打通治理的“神经末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在高水平推进全域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余杭区积极推动党组织建设在基层治理领域有效覆盖、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区域党建联盟建设,不断强化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
以党建为引领,该区强化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方式,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把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出来,努力做到“大事一起干、好坏一起评、事事有人管”。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激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在小古城村民主协商机制的基础上,余杭区总结出“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的“四议”工作法,在全区积极推广,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机制,走出了一条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协商新路子。
面对“议什么”,该区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需要,建立起六大类协商议事目录,提升了专题协商精准性;将群众的想法汇总形成“协商菜单”,真正做到“干不干、干什么、怎么干”都让群众来议、大家来定。
问题由“谁来议”?该区主要在镇街、村社、网格3个层面分类搭建对话渠道,针对问题层级不同和议题侧重,广泛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凝聚共识,推动工作,提升参与的广泛性,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
“怎么议”也是关键一环。事前专题协商、事中民主参与、事后绩效评估,该区从完善协商方式方法入手,压紧压实协商每个环节,形成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参与闭环,确保了议事过程的顺畅组织。同时,该区高度重视“议的效力”,将协商落实的成效与全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估有效挂钩,确保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让民主协商深入人心。
在基层实践中,创新举措层出不穷。比如,径山镇在监督上“下功夫”,在3名村监会成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议题确定专家、利益相关村民和热心村民参与监督,打造“3+X”监督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等130余项大事小事落实落地;黄湖镇青山村则借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个“外脑”,推进“自然好邻居”等项目,共建未来乡村试验区。
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目前,余杭区建立了村社民主协商议事会358个,产生议事会成员3673名,建立网格议事小组1368个,开展协商5300余次,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余杭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该区分为1468个网格,配备了1575名专职网格员,负有矛盾纠纷排查等20项职责;还有3.6万余名兼职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群团组织成员、行业专家等开展志愿服务、救助帮扶、化解矛盾、预防违法犯罪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