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发通讯关注浙江连续15年推进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民生需求 有中求优
人民日报记者 江南
核心阅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浙江探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由群众确定十方面民生实事,并接受群众打分。15年来持之以恒,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刊发通讯关注浙江连续15年推进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民生需求 有中求优
人民日报记者 江南
“没想到这么快就领到了赔偿款,还不用跑冤枉路。”最近,外来务工人员小孙来到杭州市余杭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替在当地做泥水工不慎摔伤的父亲“讨说法”。中心工作人员将这起矛盾纠纷导入访调对接程序,集合公安、法院、信访及属地街道等一同参与处置调解。不久,小孙和包工头、雇主等当事三方达成了赔偿协议。
今年4月,集信访接待、司法调解、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于一体的升级版“信访超市”在杭州西湖区率先亮相,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曾在全国率先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浙江,今年又率先将改革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建设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让企业和群众有纠纷需要化解时“最多跑一地”。
早在2004年,浙江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围绕社会保障等十大领域,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一件件民生实事都是从“民声”中来,由群众“点单”,政府部门负责“配餐”,结果交由群众“打分”。15年持之以恒,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据统计,2018年浙江城乡居民对民生实事的满意率提高到95.5%。
民生项目办什么,怎么办,先听“民声”
趁着天气好,衢州市龙游县龙洲街道山底村正热火朝天地修建村文化广场。村民雷国荣说:“之前村民茶余饭后没个去处,看到别村都建起了广场,我们也把想法发到‘村情通’上的村民信箱。没想到,广场9月份就动工了。”
雷国荣说的“村情通”,是龙游县率先推广应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依托微信服务号,开通“随手拍”、村民信箱等,接到村民的建议,一般三天内给予答复。山底村党支部书记吕建强介绍,“这次村里经过讨论决定建文化广场,并把预计完成时间和具体负责人都反馈给村民。”目前,龙游“村情通”在262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
民生实事项目,应该优先办什么,怎样办在点子上?浙江各地近年来有不少像“村情通”这样的创新举措。
为了让为民办实事的靶向更精准,杭州市构建“党领导、群众提、政协议、人大定、政府办”的民主促民生机制,并整合人民代表联络站、“我们圆桌会”等民意载体以及“请你来协商”等基层民意征集平台。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的结果,直接反映出群众的期盼。”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初杭州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由全体市人大代表票选出当年的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在浙江,市、县、乡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已全面推开。
近几年,每到年底,浙江还通过政务服务网公开征求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请全省人民投票,选出10个实事项目,优先列入来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
连续15年省财政支出增量超2/3用于民生
民生实事项目能不能办成办好、办到什么程度,关键还得看投入保障。自2006年开始,浙江率先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提出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把民生领域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
近年来,浙江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截至2018年底,省一级累计实施126项大的民生实事工程;2019年,省、市、县三级推出民生实事1085件。据统计,从2004年至2018年,浙江全省民生支出累计44148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72%。
浙江还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实事。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乘数效应正在显现。长兴县水口乡悬臼岕村101户“农家乐”的庭院改造、立面整治,总投入近3000万元,政府以奖代补358万元,其余都来自民间投资。去年以来,县里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壮大,累计实施225个项目,县财政支出不到5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17.9亿余元。
群众在手机上即可对民生项目打分
如今,浙江各地对民生需求不仅满足于“有”,更寻求“优”。
“截至10月24日,衢州市累计完成农村饮水达标提标任务634144人,完成率101.5%,已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是今年衢州市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通过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衢州市对民生实事项目资金、完成时限等进行跟踪监督。到年底,群众通过微信小程序上线的满意度测评,就可以在手机上对每个民生实事项目打分、留言评价。
今年10月开始,打开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的“民生地图”,就能了解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进展,看看家门口又建了哪些民生项目;还可以在“公众评价”页面提意见。在民生实事项目所在的公共区域,还贴出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评价和留言。掌上办事平台“浙里办”APP,实时公开群众评价人数和评价分数。
“治理能力、通信服务、美好教育、交通管理……”这些都是今年4月杭州市根据社会评价意见发布的“热词”。透过“热词”,捕捉到群众满意度。杭州连续12年发布《杭州市直单位综合考评社会评价意见报告》,“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保洁难”,杭州从2003年起持续破解这七大难题,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评的“打分权”则交给群众。
(原载2019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