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破解垃圾“先分后混”难题——
垃圾找到“出路”,分类走上正路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蔡卡特
本报讯 (记者 方臻子 通讯员 蔡卡特) 一辆全封闭的垃圾收运车,驶入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浙江卓尚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这里有一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全自动处理线上,垃圾被过磅称重,破碎制浆,而油脂被分离出来制成生物柴油,其余垃圾进入厌氧发酵罐,用于生产沼气,发酵残渣还可用于制作有机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1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萧山每天分类出来的约400吨易腐垃圾,已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易腐垃圾就地无害化分类处置。
2018年初,该区每天能收集到的易腐垃圾只有20吨,这意味着大量易腐垃圾没有分类。“从2010年开始,我们试点生活垃圾分类,但成效一直不明显。”萧山区城市管理局固体废弃物处置监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最怕什么?怕的是‘先分后混’。居民分得很仔细,要是末端处置能力跟不上,分好的垃圾最后又被‘一锅炖’,不仅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没了,而且政府信誉也丢了。”
针对这一“痛点”,萧山区提出“先找出路、再行分类”的思路,聚焦提升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倒逼推进前端垃圾分类。2017年9月,卓尚环保一期试运行,加上2018年12月另一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杭州萧山环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并网,这样萧山的易腐垃圾终于有了“好归宿”。
垃圾在末端有出路,有力助推前端分好类。截至目前,全区1110家中型以上规模餐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958家规上工业企业食堂的易腐垃圾,实现100%签约收运。555个分类小区共25万余户居民,以及242个分类村共15.6万余户居民,产生的易腐垃圾实行专线专运、统一处置。
“公司22辆易腐垃圾收运车、6辆地沟油专用收运车,每天奔走在萧山的大街小巷。”卓尚环保生产部经理张玉红告诉记者,“最高日处置量达到210吨,一期200吨的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今年6月,二期生产线也开工了。”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5000立方米的厌氧发酵罐已建好,锅炉系统也完成了安装,预计明年6月试生产,将再为萧山区增加200吨的垃圾日处理能力。
近年来,萧山着力推进垃圾末端处置能力建设,推进两家生活垃圾焚烧厂提标改造;成立企业对全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进行统一收运、分拣和处置;针对城市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处理难题,开工建设南部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分布在萧山全区的八大处置企业、9个末端处置项目,已逐步构建起萧山垃圾治理全链条闭环,破解了垃圾末端资源化利用难题,实现了从“混合处置”到“分类处置”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