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天山脚下援疆情 衢州乌什一家亲

  从南孔圣地到天山南麓,一万里的行程,见证着衢州援疆人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的坚实脚步;从西进启程到东行归乡,一千多个日夜,记录着衢州援疆人无怨无悔、默默付出的奉献情怀。从活力之城到大漠边疆,这是一段74名衢州市援疆干部人才三年时间用情成就、用心浇灌的援疆征程。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衢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口援疆工作精神,紧密结合受援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和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一师四团的实际,凝心聚力助推乌什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为王、文化为魂、智力为本,把援疆工作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着力打好新时代援疆工作组合拳。投入援疆资金7.3亿元,实施援疆项目77个,撬动社会资金37亿元,全面放大了援疆综合效应。在当地建起一座座学校、厂房和园区,对乌什县经济形成有力支撑;已经助力脱贫2万余人,援疆干部人才还与当地贫困户结亲,情谊更加深厚;厚重的南孔文化和独特的乌什风情,在交流中交汇交融;一批批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走进乌什,在“传帮带”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产业援疆 打造发展“加速器”

  丰收的秋季,乌什县30万亩核桃全面进入成熟采摘期。在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乃比·阿布拉正和公司负责人李银平商谈核桃收购价格。

  “我现在是公司的正式员工,每个月可以领到2500元的工资。除此之外,公司还以比市场价高的价格收购了我的核桃,三亩核桃卖了2万多元。”乃比·阿布拉兴奋地说,以前每到这时候,全家人要为核桃四处找销路,高产量经常换不来高收益。

  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是衢州市援疆指挥部产业援疆精准引入的一家衢籍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对乌什县的优质核桃、鹰嘴豆等进行精深加工。投产后不仅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可直接带动2万户农民增收。

  乌什县是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县,如何助力受援地尽早脱贫?这是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干部人才思考并必须解答好的时代命题。产业援疆是关键,对此,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紧紧围绕浙江省“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要求,把“最多跑一次”理念引入乌什,通过援疆干部多跑几次,努力实现服务对象的“最多跑一次”。他们按照“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脱贫”的思路,实施了“十城百店”“百村千厂”“万亩亿元”等一批产业援疆项目。一个个产业援疆项目的落地,承载着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美好希望。

  结合乌什县当地30万亩核桃林每年修枝剪叶产生大量废弃枝条的实际,量身定制“万亩亿元”工程——试验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浙江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设计了一条从“果树枝条——木屑——生产菌棒——种植黑木耳——收集菌渣——制作菌肥——培育果树”的生态循环经济路线。在亚科瑞克乡五村,古丽麦热木·赛买提正和村里的其他妇女们在大棚里采摘今年最后一茬黑木耳。古丽麦热木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五口人,一家支出全靠丈夫务工收入。在村里,288户村民中有192户是贫困户。今年4月,原本在家照顾孩子的古丽麦热木和村里其他40多户一起,每户购买了2000个黑木耳的菌棒,在村里搭起了大棚。成本2.7元一个的菌棒,政府扶贫资金承担2.2元,农民只需要掏0.5元。产生绩效户均可增收5000元,阿克苏全地区推广。不仅如此,富余的劳动力还可到附近新建的黑木耳生产企业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废树枝变成乌什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最新的一组数据勾勒出2017年以来衢州市产业援疆取得的成绩:截至目前,在援疆强力助推下,乌什县已经脱贫5562户22511人。今年年底,将实现3113户13012贫困人口脱贫、26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

文化润疆 搭建群众“连心桥”

  “有幸能到衢州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祭祀典礼,非常自豪!”说起一年前在衢州参加的“祭孔”典礼,改革先锋、全国人大代表库尔班·尼亚孜仍是激动不已。“衢州援疆通过开展‘衢州有礼在乌什’系列活动,不仅表达了衢州人民对乌什人民的深情厚谊,还反映出衢州这一座最有礼的城市的胸怀,深深感染了乌什县乃至全疆。”

  当衢州孔庙在浩荡的儒风之下,进行庄严肃穆的“祭孔”典礼时,乌什·衢州实验中学也在同步举行“祭孔”典礼,全体师生,虔诚瞻仰,缅怀圣德。

  此前一天,乌什·衢州小学还举行了新生开蒙仪式。200余名祖国的花朵,在老师和学长的见证下走向开蒙之旅,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开启了他们崭新的人生篇章。

  现场,五年级学生为每一名一年级新生正衣冠,寓义“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孩子们恭恭敬敬地正对夫子像,两手作揖,弯腰拜先圣,对老师们行拜师之礼;字正腔圆地跟着援疆老师陈建民诵读《论语》,润泽心灵。

  衢州作为南孔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如何把厚重的南孔文化输送到乌什,增进两地群众的认同度、亲近感?衢州援疆干部持续进行探索。三年来,衢州援疆扎实推进衢州与乌什两地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开展了“衢州有礼在乌什”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论语》诵读大赛、“六一”儿童节文艺活动大赛、“国学诗歌”朗诵大赛、“绽放梦想·快乐飞翔”文艺汇演、“庆元旦·迎新春”文艺大赛等90多场次活动,让南孔文化从典籍中走出来、从学术中走出来,让广大乌什人民深刻体会到“一座最有礼的城市”的文化内涵。

  祖国大家庭,衢乌一家亲。南孔文化在乌什处处得以彰显,深深扎根乌什各族干部群众心中,乌什县在改造燕泉河景观带时,特意设立衢州风情廊和“衢乌情”雕塑,“衢乌情”雕塑上雕刻着衢州、乌什地图轮廓,以衢州、乌什两地代表河流衢江和托什干河紧紧交汇的意象,以艺术的形式感谢衢州倾情援疆、无私奉献,体现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大团结寓意,体现乌什各族干群对衢乌友谊珍惜之情,这是乌什人民最朴素、最长情的告白。

智力支疆 叩开百姓“幸福门”

  乌什热斯太街上,乌什·衢州小学可谓是“地标”,徽派风格的建筑,矗立的孔子像微笑地看着师生们,围墙上镌刻着醒目的《论语》章节。

  “仅一个学期,我们孩子的期末平均分升了近二十分。”乌什·衢州小学党支部书记王娟一连用几个“变”,告诉我们一年来孩子们的变化,“让我骄傲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改变,还有当地老师对于教育理念的思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通过真心实意地帮助孩子,给他们温暖,更给他们传递一种向上的力量、希望的力量,让他们看到明天、看到未来、看到希望,长大后成为人才,报效家乡、报效祖国。

  乌什县少数民族占比达94%,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难度极大。去年8月底,衢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1600万元援疆资金,按照浙江办学的硬件要求改建乌什·衢州小学,并安排18位援疆教师进驻学校试点推行“托管式”教育援疆新模式。18位援疆教师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从校领导班子到一线教师,实现全面结对帮扶,为当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托管”而不包办,关键是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托出品质、托出方向、托出希望。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教师的成长基地、国学的传承之地。事实证明,乌什·衢州小学就像是一条鲶鱼,搅动了当地的教育。

  试点成功,开始从点上的实践向线上、面上拓展深化,经过充分调研,升级版的教育援疆模式——“衢州·乌什教共体”应运而生。打造教共体,就是集中衢州最优质的各阶段教育资源帮扶乌什,派驻校长(园长)抓教学管理,抓教学常规,提升管理理念;派驻优质师资,抓教学示范,抓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在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每个学段,都打造一所示范校,通过“全链式”示范校实现“1+X”帮带模式,示范带动乌什县教育质量得到整体发展,全力助推全县学校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上新台阶。今年7月,“衢州·乌什教共体”集中揭牌,标志着衢州教育援疆开始创建新局面。

  “输血”只能救一时,“造血”才是破题根本。“为乌什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不仅仅是教育援疆之所需,同样也是医疗援疆之所急。

  衢州市第九批两期18名援疆医生积极做好顶岗、传帮带等相关工作,专家门诊9000余人次,手术近 500次,超声、放射诊断3.7万人次,院内会诊1000多次,新技术新项目38项,院内培训6000人次,受援单位县人民医院的转院数同比下降58.4%,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升了39%。

  教育水平提升,医疗水平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建设9个衢州新村,开办乡村讲习所,在农民饮用水、文化大礼堂、安居富民房、幼儿园、基层组织阵地等5个方面,实现了村村全覆盖……一大批利民惠民项目,提升着乌什县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

  三年来,衢州援疆干部人才真心融入、真情投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干出了成果、干出了友谊,用行动书写忠诚与担当,助力乌什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奋力书写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答卷,让乌什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衢州有礼”这朵不一样的烟火在天山之麓绚丽绽放!

  天山脚下援疆情 衢州乌什一家亲

  赵璐洁 任 浩 夏云伟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天山脚下援疆情 衢州乌什一家亲 2019-11-22 浙江日报2019-11-2200006;浙江日报2019-11-2200011;浙江日报2019-11-2200014;浙江日报2019-11-2200015;浙江日报2019-11-2200004 2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