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文章导航

慈溪“探路”基层治理创新

  慈溪“探路”基层治理创新

  邵 滢 张天叶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这是上世纪浙江诞生“枫桥经验”的关键词。

  跨越半个多世纪,在社会利益更加多元、社会矛盾更加复杂、社会信息更加透明的当下,“枫桥经验”是不是有了新的价值、新的载体、新的意义?

  回答是肯定的。

  几天前,“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在宁波首发,同期公布了2019年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区县(市),慈溪榜上有名。

  慈溪经济发达,去年GDP达到1737亿元,浙江县级市总量第一,也因此率先遇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课题。郡县治则天下安。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构成,县一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地方政策的制定执行、社会秩序的管理维护、群众民生福祉的保障等等,都维系于良好的县域治理。慈溪先行先试,出台《慈溪市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试点建设指导意见》,加强治理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打造新时期枫桥经验的“升级版”。慈溪完善治理网络,构建了以“慈溪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全科治理网络,让治理力量下沉;慈溪布局了“1+18+325+N”文明实践阵地,道德引领,精准发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慈溪还创新性地探索出一条让百万外来人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实现多元共治……

  现代化社会治理催生城市发展的新能量。近年来,慈溪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群众生活质量和平安慈溪创建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已连续多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未来,慈溪的目标是建成“具有强劲实力、独特魅力、蓬勃活力和较高知名度、较强影响力”的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张“治理网” 打通社会治理“高速通道”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之中,如何找到那一个解开“死结”的线头、那一把走出困境的钥匙?

  经验证明,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推进”。

  慈溪将目光瞄准顶层设计,梳理基层治理之“序”,完善治理体系,在全社会构建起一张“一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的庞大治理网络。

  今年1月,慈溪整合原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两网融合”和智慧城管等三大平台,成立了正科(局)级的慈溪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这是慈溪市委、市政府统筹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和便民服务的实体性工作机构和综合性工作平台,旨在服务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在一个中心统筹下,慈溪整合基层管理服务力量,建立起“1+1+1+X”网格标准配备和专职网格员制度,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指导员、1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同时推动社区保安等协辅队伍整合,打造全科网格,探索出“管理网格化、服务全程化、参与社会化、运行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目前,全市已配备专职网格员1118名,实现专职网格员全覆盖。全市18个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四有”等硬件设施以及人员配备全部到位。

  每天早上7时,慈溪古塘街道金桥社区兼职网格员朱岳云就在网格里巡查,将发现的“牛皮癣”等问题发到微信群。“刚开始,每天要清理几十张小广告,如今小广告几乎绝迹了。”他说。像朱岳云这样的专兼职网格员,仅古塘街道就超过3000人,他们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

  联动一张网,服务万千事。慈溪将综合治理、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市场监管4个平台所属的专业力量下沉到辖区网格,进一步畅通“一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内部流转通道,实现从“单兵作战”到“综合联动”、从“多头执法”到“集中执法”的转变。截至目前,有效处置三级事件9133起,办结率99.8%,平均办结时间由5天缩短到2.65天。

  目前,慈溪已基本形成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信息化为支撑的网上网下管理体系,基层社会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和平安创建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步入快车道,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镇)”的治理目标。

一张“虹吸网” 10万外来人口参与多元自治

  日前,慈溪对外发布的一组数据引来关注:今年全市流动人口数量同比增长5万余人,达到107万人,本地户籍人口数量维持在105万人。

  外来人口是慈溪这座移民城市治理所绕不开的话题,持续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考验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供给能力,以及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如何消除隔阂,建立新老居民之间互信、互惠、互助关系。

  慈溪创新理念,摸索设立村级“和谐促进会”,以“和谐促进会”为支点,建起一张“虹吸”网,将这些庞大的外来人口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力量。

  2006年4月,慈溪在掌起镇陈家村、坎墩街道五塘新村率先成立了慈溪的第一个“和谐促进会”。会长由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兼任,副会长则由一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同时根据人口居住分布情况划分片区,推选会员中的积极分子担任组长,分管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安排查等工作。

  “本村村民之间有纠纷,村委会去调解。外来人口之间有口角,‘和促会’来解决。本村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有争端,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着办。”掌起镇“和谐促进会”副会长吴立彦说,老乡服务老乡,老乡管理老乡,知底细,易沟通,也更能引起情感认同,外来人员遇到困难有人帮忙,碰到分歧有人调和,不少矛盾纠纷都在萌芽阶段得到化解。

  前不久,四川人小江在帮一户陈家村村民做室内装修时,从木架上摔下来骨折了,小江与房东、工头因“两万多元医疗费谁来付”的问题,差点闹上了法庭。后来,吴立彦与湖南人吕建新、巴里村村民虞跃凯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多次上门沟通,让三方各自阐述自己的心声,情绪一点点缓和,最终达成了和解。

  从两个村庄起步,慈溪全市347个村(社区)已全部组建“和谐促进会”,参与企业200余家,参与外来人口10万余人,累计化解各类矛盾3万余起,2018年的纠纷事件相比2007年下降70%以上。

  “和谐促进会”运行近10年,在社会矛盾纠纷发生率逐步下降的同时,“和谐促进会”的会员们工作却更忙碌了。从2015年开始,慈溪陆续在全市建立504个需求服务站,进一步推动村级“和谐促进会”向社会服务组织转型,开展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信息沟通、组织活动等项目。

  一项名为“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工程已连续实行了7年,每年都有10万名新来务工人员借此获得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提升职业与生活适应能力。7000多名外来人员通过金融、人事部门提供的最高额度100万元的贷款项目,办起了企业、商店,拥有了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张“文明网”

为社会治理注入文明力量

  眼下,慈溪正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统筹整合,全面推进文明实践活动,让德治力量渗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优化基层治理生态。

  今年2月,一场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元宵晚会在长河镇垫桥村热闹上演。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晚会,是垫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的首秀。这也是该镇第一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慈溪已经搭建起“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文明实践组织架构,将文明实践活动植入城市的角角落落。目前,慈溪已高标准建成了180家文化礼堂,共占地30万余平方米,覆盖全市65.9%的行政村。

  慈溪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散落在全市各部门的3000余处服务阵地、190个网络发布平台等整合纳入,推出理论宣讲平台、卫生健康平台等八大服务平台,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运用自身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真正让文明实践用起来、活起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慈溪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由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任队长,以服务总队、服务大队和服务小队方式开展活动,各镇(街道)和村(社区)也广泛吸纳威信高、口碑好的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典型、乡土文化人才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实现队伍全覆盖。

  红色学堂、创业学堂、庭院学堂、网上学堂……这些慈溪小有名气的文明学堂,“当家人”都是女性。在当地,1000名专业巾帼志愿者组成了10支新时代巾帼文明实践“她”志愿服务队,18个镇(街道)妇联和329个村(社区)妇联组织也推出了各类志愿服务载体,再加上2000余个“姐妹驿站”,一时间,“她”志愿的旗帜飘荡在整个三北大地。

  截至目前,慈溪志愿服务平台已有注册志愿者37.8万名,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2%,总服务时长345.2万小时,志愿服务队伍1084支,培育了“千户万灯”“青鸟助飞”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浒山街道虞波社区等一批全国典型。

  基层社会善治,不仅要靠文明实践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风尚,更要用文明的力量去化解矛盾,建立润物细无声的矛盾预防、疏导机制。

  慈溪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基础,整合各条线上的服务资源、力量,担当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实现矛盾不出村。慈溪周巷镇的“老娘舅工作室”,由48名党员义务担任“老娘舅”,在8年多时间里,他们累计成功调处468例。

  2018年,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正式公布,慈溪成为宁波全市唯一的入选地区。

  (本版图片由慈溪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慈溪“探路”基层治理创新 2019-11-21 浙江日报2019-11-2100004;浙江日报2019-11-2100006;浙江日报2019-11-2100011;浙江日报2019-11-2100012;浙江日报2019-11-2100009;浙江日报2019-11-2100019 2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