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阅读

乡村发展图景书写突破

  宁海作家浦子在完成“王庄三部曲”后,又创作出《桥墩不是桥》这一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他将自己比作中国农村的解剖刀,带着社会科学家的思辨性与作家的敏感性切入农村社会,展现了乡村发展进程中顽强而活跃的生命力量。浦子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进行写作,以观念调度人物关系,把握故事走向,并将他们纳入到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中。浦子将乡村坎坷的发展过程忠实地呈现在文本中,并通过展示乡村的生活图景与精神图像的变化,来试图探讨发展与治理的出路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作品中呈现出了双重突破。

  第一重突破是,在《桥墩不是桥》中,围绕着几代村干部带领村民“造桥”的问题,浦子表达了他对村级基层治理的独特思考。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桃花庄需要的不仅仅是以“造桥”为代表的现代化治理,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下逐渐模糊的纯良向善的人心。因此,如何引导村民改变固有观念、在葆有善良本原的同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一代代村主任治理乡村的关键。这一主题在同类型描写乡村发展小说中鲜有人描写。桃花庄村民对乡村经济发展与融入时代大潮并无热切渴求,他们反对打桩、反对造桥只因他们身上背负着沿袭下来的土地情节。正因此,心路的接通才是桥通的关键。村主任在以基本法律制度治理乡村时,更需考虑如何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土地与村民的关系。

  第二重突破在于,通过社科报告这一新形式,浦子纳文学性与社会性于一体,实现文体上的创新。小说中,第一重叙述是以第三人称为视角,客观叙述桃花庄的发展状态;第二重叙事是以薛敏为第一人称,在引子与尾声部分对浦子进行单向叙述。两重叙述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存状态与现实发展的图景。作品中还出现了与作者同名的“浦子”,使得双重文本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虚实交加,真假互应。另一方面,社科报告本身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的特点,借用这种形式来进行乡村书写,实际上是作者试图隐藏起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客观展示农村的文明状态。

  《桥墩不是桥》以其富有个性的创作方式,传达出社会转型期的人心变化,是一部值得读者共同思考与探索的作品。


浙江日报 阅读 00011 乡村发展图景书写突破 2019-11-15 20062269 2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