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阅读

慈溪创新推进农家书屋建设

乡村书房,点亮书香生活

  行走在慈溪市的田间地头,你常常会被一个个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所吸引。它或许是一座有着年代感的文物古建筑,或许是环境优雅的茶馆民宿,或许是人气颇旺的田园农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乡村书房”。

  农村需要阅读,但做好阅读阵地建设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段时期来,“农家书屋”曾经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农村开展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今农户家越来越注重私密性,难以有效承载起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慈溪市委宣传部以此为问题导向,探索推进“乡村书房”建设,选择将阅读服务嵌入到乡村的准公共娱乐空间。“乡村书房”成为“农家书屋”的迭代升级版本,有力助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多年来,慈溪市始终致力于在农村撒播阅读种子,已建成“乡村书房”58家。一个个错落在慈溪田野乡间的“乡村书房”,不仅创新拓展了全民阅读服务空间,更助推了文化传播和文明共享。

嵌入式规划,“   ”乡村阅读

让书房能看得见文化、感受到文明

  慈溪桥头镇桥头村九十九间走马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房子,属于一余姓大户人家。这里,也是作家余秋雨的出生地。

  桥头镇文化站站长沈伟恒,带我们走进了位于二楼的秋雨书房。只见通排8间木房子里面,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书架,还有圈椅、条案、画桌、茶桌、青瓷等物件,格调高雅,书香浓郁。“这里是2017年创建的,陈列了余秋雨不同时期200多个版本的著作,还有《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等相关书籍。”沈伟恒指着墙上的展板介绍,“我们收集了余秋雨作品里描写故乡的段落,里头就有这九十九间走马楼。先生这些年回老家的时候,还来过这间书房。”

  下午时分,周边学校里的孩子们一放学,就蹦蹦跳跳冲进秋雨书房,翻看着书架上的作品。“我们作为余老师的家乡人,希望能多了解一些他的作品,更多地向他学习!”六年级学生小徐说。

  建设“乡村书房”,需要因地制宜。慈溪“乡村书房”在规划选址上,首先采用网格化嵌入方式,以方便群众就近阅读为目的,布点选址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传承、古建筑保护利用、交通便利性、服务半径、阅读需求等因素,重点选址布局在乡村文明示范线和田园文明示范线。“乡村书房”建设的体量不大,突出小而精,建设定位是成为乡村的“标配”文化设施,让“乡村书房”能“看得见文化、感受到文明”。

  目前慈溪已建成乡村书房58家,图书阅读率360%。在乡村文明示范线,遍地开花的阅读空间满足了村民的多层次多样化阅读需求。人们穿梭于形形色色的读书点,随时随地汲取文化营养。这些乡村阅读新空间同时也是慈溪市图书馆在各地的一个窗口,慈溪图书馆有70万册藏书,持证读者6万多人,通过“乡村书房”的触角,2018年流转图书量逾10万册,服务读者超过80万人次。

  这些个性化阅读空间,也完成了为乡村阅读的“塑形”。以“乡村书房”为阵地,一些乡村读书协会也逐渐冒头并迅速蔓延开来,逐步形成了农民读书协会、读书爱好者协会、稻读公社等众多读书群体。各具特色的乡村阅读空间常常是这些读书社团的聚会场所,推动了各类读书活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

众筹式共建,“   ”文化需求

构建聚小众为大众的阅读服务平台

  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龙山镇潘岙村海如别苑,是一座安静婉约的民宿,主人是当地知名的女作家吴艳珍。

  吴艳珍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年”。她出生在这个村子,从小喜欢看书写文章,在爸爸开办的工厂里接触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她写出了全国首部全景式描写留守儿童的长篇小说《温暖》。

  海如别苑的7间客房,名为“温暖”“别亦难”“燕窝”等,都是以她的作品命名的。“一开始,我只是把老房子修一修,弄个小院子,朋友来的时候可以有个喝茶的地方,后来远近来问的人多了,就做成了民宿。”

  刚开业的时候,吴艳珍在客厅里放了两个书柜。自己家里的书,再加上慈溪市委宣传部联合新华书店送的书,目前总共有1500多册图书和杂志。无论市面上的畅销书,还是吴艳珍的作品,还有龙山镇独创的《达蓬山》文艺副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游客不仅可以在客厅找书,也可以回房间看书。”吴艳珍说,每个房间里都设有小书架,阶段性地更换和调整,比如金庸先生过世的时候,就放一些他的作品;电影《芳华》热映时,她就自掏腰包购买原著请大家一起鉴赏。

  山里安静,非常适合看书。苏州客人郑涛第一次入住时,一个晚上就把放在房间里的《温暖》看完了,第二天才知道作者就是老板娘。之后,他每次来慈溪都住这里,把吴艳珍的书全部看完了,还带来了很多客源。在民宿里做“乡村书房”,吴艳珍觉得非常快乐。“读书本来就是我很喜欢的事,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分享阅读空间。”

  和海如别苑一样,慈溪“乡村书房”采用众筹合作、多方共建的方式,从书房选址、设计、文献调拨到日常开放管理,均注重引进社会力量。在运营与管理过程中注重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文物古建筑、田园农庄、茶馆民宿等乡村“准娱乐空间”,推广阅读文化。如方家河头古村“乡村书房”与方家河头茶馆众筹共建;坎墩街道二灶村“大棚书房”则选择与田园农庄众筹共建;桥头镇五姓村“乡村书房”与文物古建筑“毛家大屋”众筹共建。

  渐渐地,“乡村书房”的建设和推进,让全民阅读成为了社会风尚——看书的人越来越多,贴心的阅读场所也比比皆是。“乡村书房”,从土里土气变得更加时尚、文艺、精致,同时结合所在乡村的人文色彩与生活风格,培育阅读文化。“乡村书房”的“混搭风”构建了聚小众为大众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农民作为建设主体的自觉性,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

共享式运营,“   ”乡村生活

唱响书香慈溪全民阅读“好声音”

  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德国诗人歌德曾说:“活动是生活的基础。”

  慈溪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认为,“乡村书房”的作用不能只局限在村民愿意读书这一点,还应该放远眼光去引导村民热爱读书、智慧读书。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人们互相学习、体会、感悟,最终形成代代相传的良好生活习惯。连续三年,慈溪市都推出了书香音乐节系列活动,将书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视听感受。“书香音乐节”氛围诵读大赛、民谣大赛、器乐大赛等活动,网络直播点击率超过80万人次。

  记者在方家河头“乡村书房”看到,这里是一个图书漂流点,阅读者随机选读一本,读完后换取下一本,并在漂流手册上留下阅读痕迹。一些读者在漂流手册撰写的留言令人动容。有人在《火星救援》的漂流手册中留言称:自己花了5天时间才完成阅读,是忙里偷闲,一边帮妻子卖烧烤,一边手捧共享图书,时而看书时而烤串,这让他悟出了“时间似海绵,要挤总是有的”的道理,体现出“阅读是一种纯粹的乐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一位读者干脆密密麻麻地画了一幅树状图,以农民“看图说话”的智慧方式,概括了全书的内容,表达阅读感受。

  翻开由慈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编写的《“乡村书房”共享书单》,畅销小说、重温经典、文化传承、乐哉生活应有尽有。里面不仅包含《查令十字街84号》《俗世奇人》《白夜行》《小王子》等畅销读物,也还专门推出了“通俗理论读物书架”,重点推荐《之江新语》《全面从严治党改变中国》《马克思靠谱》等通俗理论读物,用图文并茂的简洁介绍,给予读者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推荐。除此之外,越窑青瓷“乡村书房”专设有“工艺美术类书架”、坎墩街道“大棚书房”则设有“农技读物书架”,对乡村阅读进行了有效引导。

  由“供”到“养”,乡村阅读文化悄然发生着变化。个性化乡村阅读空间的存在和生长,温润了乡村的“精气神”,也“点亮”了乡村生活。


浙江日报 阅读 00011 乡村书房,点亮书香生活 2019-11-15 浙江日报2019-11-1500008;20062196;浙江日报2019-11-1500020;浙江日报2019-11-1500028 2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