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慈溪:以高质量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慈溪,长江三角地区重要的工商名城,工业经济发达,商贸服务业繁荣,同时还是一个农业大市。

  11月14日,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就在慈溪召开,会议以“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传达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精神,总结交流全省乡村产业发展经验,动员部署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基础在产业。

  慈溪“二山一水七分田”,在“唐涂宋地”上规划出围垦文化,创造了无数乡村产业的奇迹。

  慈溪从“一株棉花一株稻”起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在全省率先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发展效益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在农村土地流转、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等“三农”工作上创造了许多闻名全国的慈溪经验。

  近年来,慈溪始终坚持“农业稳市”战略,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构建多层次产业平台,培育多元化产业主体,创新多类型产业业态。目前,慈溪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相继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2018年慈溪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32亿元,增加值53.94亿元,2018年出口交货值5.3亿美元,拥有年出口500万美元以上出口农产品企业10家。烤鳗、出口蔬菜等出口量均居全国全省前列。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经济步入新常态,慈溪继续牢固树立“大农业观”,以产业带动乡村。日前,慈溪制定出台《慈溪市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到2020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建设产业兴旺的实力乡村。

  慈溪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成为乡村振兴发展先行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率先跨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列。到2050年高水平实现乡村振兴。

抓现代化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几十间大型厂房散落其间,与远处伫立的风力发电机遥相呼应,显示着这个园区的与众不同之处。

  “这里的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工厂化作业、‘车间’里生产,全程可控。”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国甫带领我们穿过一道长约两公里的防疫无人带。这里的空气中没有丝毫异味,让初访者很难将眼前的现代化厂房与传统鸡舍联系在一起。

  “离开了土地,住进了工厂”,这样颠覆传统农业感观的现代化种养项目正在慈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2017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中,慈溪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名列第二,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农业产业化则是产业兴旺的核心。慈溪现有耕地68万亩,土地等资源要素日趋紧张,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近年来,慈溪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平台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3亿元,构建了市、镇、主体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平台,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已累计建成园区53个,形成出口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生态畜禽5大主导产业和蔬菜、生猪、杨梅、葡萄、南美白对虾5个规模超2亿元的产业集群,带动农户创富增收。

  蔬菜种植是长河镇大牌头村的主导产业,家家户户种植蔬菜,西兰花、包心菜和白毛豆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老三样”。这几年,村民成立合作社,种植的蔬菜由村里的“三星”农业开发公司收购,经初加工后,通过全程冷链方式出口到欧盟和东南亚,每亩地大概有3000元左右的净利润,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传统农业是有什么、卖什么,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和龙头企业三星农业的入驻让大牌头村的农户抱团发展,与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向更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进军”,为慈溪擦亮蔬菜产业金字招牌。

  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是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慈溪将绿色生态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大刀阔斧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宁波牛奶集团第十八牧场有3000头奶牛和3000亩牧草饲料基地,年产牛奶约1.8万吨。牧场通过种植→养牛→粪污→有机肥、沼气循环并存的生态农业模式,确保了奶牛饲料无激素和无农药。在正大养鸡场,100万只蛋鸡年产鸡粪约2.8万吨,年产有机肥2万吨,可以保障该公司种植的3万多亩水稻、蔬菜和果树用肥需求,从而就地还田实现零排放……

  慈溪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培育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成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3个,省级美丽牧场5家,建设区域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7个,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慈溪还加快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体尾水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设备改造进度,深入开展农田、鱼塘高标准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已建设尾水处理示范点5个,推广稻渔生态养殖3500亩。

  如今,慈溪已集聚正大集团、海通食品集团等42家农业龙头企业。2018年,产业园总产值达到33.9亿元,主导产业覆盖率87%,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85%,主导产业产值28.8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4.3∶1。园区已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其中,慈溪葡萄列入2018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50强,品牌价值超过15亿元。

抓大融合

点燃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

  一亩土地究竟可以产生多大的效益?有人曾以葡萄种植为例,讲述了这样一种增值过程。普通葡萄收获后,农民直接在田间卖掉,每斤售价不过几元钱;加工成葡萄汁、葡萄酒出售,利润则成倍增长。而若是有品牌、质量可追溯或者反季节错峰销售的葡萄,其身价将进一步提升。等到收获季,城里人来葡萄架下赏景、采摘、酿酒、吃农家菜,享受田园之乐……农民的收入将进一步增长。

  这种通过完善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例子,被业内人士看作乡村产业发展的“真谛”。

  中央一号文件,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也作了重要部署,以此为指引,慈溪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基础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最终推动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实现乡村的伟大振兴。

  不久前,慈溪启动投资300亿元的正大智创湾项目,打造集新农人大学、农业大数据中心、院士博士工作站、农业展示展销中心、农业生态公园等于一体的中国农业硅谷,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持续走在前列,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今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的通知》(发改农经﹝2019﹞1083号),发文确定了110个单位创建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慈溪正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

  从2010年开始,“正大”建立种养结合的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三产融合,确立了“一园十区”的新模式,将种养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培训、农业休闲观光等十个产业功能区块集于一体,各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大农业循环综合园。未来,“旅游+”农业的生态画卷在此铺开:以碧波荡漾的新慈湖为核心,慈溪将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慈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采摘、旅游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慈溪样本。到2019年,产业园总产值达到41亿元,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

  慈溪近年来利用现有农业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旅结合,向生态要效益,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目前,慈溪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5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镇4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合格村86个,方家河头村、任佳溪村等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景点;创建省民宿集中村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4个,宁波农家乐示范村(点)10个,全市休闲农业去年实现产值7.5亿元,直接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5亿元以上,促进农民增收2亿多元。

  慈溪还将产业振兴需求融入美丽乡村、美丽乡镇改造的方方面面,让产业发出带动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周巷天元片的天潭路街区是全国规模第二的古旧家具集散区,基于古旧家具产业发展需求,周巷镇投入近1亿元资金,对天元片区进行环境改造。除道路改造、景观绿化、垃圾分类等,长约1000米的天潭路上,沿街房屋重新规划成商铺,并进行立面改造,运用青砖、暗色木质窗格等元素,形成与古旧家具风格相统一的清末民国风情。目前,天元片区已有200余家古家具制造企业、商铺、工坊等入驻,年产值达7亿余元,解决了周边3000余村民的就业问题。

  长河草帽是长河镇的传统产业,家家户户编草帽,已拥有规模型草帽生产加工企业近10家,经营户百余户,年销售超5亿元,成为长河5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更好地保护产业发展,目前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实施“三位一体”保护,建成的草帽业小学纪念馆和草编工艺品博物馆已成为展示悠久草编文化和开展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阵地。

抓要素

汇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底子厚”靠的是创新机制,集聚和培育农业产业的要素。

  土地资源是现代农业的保障。近年来,慈溪创新流转模式、优化流转服务、完善保障机制,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引导土地从家庭承包向规模经营、向农业园区(基地)集聚等更高层次演变,推动农业从分散经营向集约集聚、从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目前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73.11%和74.37%,居全国前列。

  龙山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在加快构建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中,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和指导作用,率先建立土地“内股外租”新模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助力农业农村振兴。

  这种“内股外租”新模式就是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租赁发包,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取得的收益按农户土地入股面积为依据进行分配。一般按每亩入股土地400元/年为保底款,对本社发包出去的土地租赁费超过平均每亩400元的递增部分收入,作为二次分红款,分配到各入股农户。截至2018年底,全镇累计土地流转面积37654亩,占农户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78.25%,其中委托流转面积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8.36%。1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的占耕地面积的92.02%,100亩以上大户71户。

  “内股外租”新模式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正实现自发流转向委托流转、短期流转向长期流转、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三个转变”,吸引了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信誉好的新型市场主体参与,引进的行业龙头企业有海通集团、徐龙鳗业、永进冷冻、圣旺生物科技等,吸引工商资本5000多万元,还有新型家庭农场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由此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目前全镇有创汇蔬菜基地1.2万亩、名优果园基地1万余亩、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还有6000亩粮食基地。

  市场主体是现代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破解“谁来种地”的问题。慈溪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家庭农场提升、合作社提质三大工程,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展示范社监测、联合会运行指导、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的“1+3”产销联盟,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市场主体辐射带动能力。

  宝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56个,创办了合作社,经营土地4650亩,年销售蔬菜达到2.1万吨。附近农户,只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标准种植,在农产品抽检合格后,也都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

  截至2018年底,慈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284681万元,带动农户23.1万户,合作社带动农户10.73万户。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人才支撑。慈溪通过构建“政策支持+平台支撑+服务保障”三大体系,积极搭建市级、园区、镇级“1+1+N”平台,拓展回乡青年创业空间,积极引领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丰收时节,位于坎墩街道的3000多亩大学生农创园车来车往,十分热闹,慈溪本地及周边的游客纷纷来此郊游,采摘、购买农产品。这是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的一部分,它通过土地减租、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农创客与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合作,开展新品试种、新技术应用,推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半岛花卉一年卖出了6万盆花卉,年销售额近200万元;慈壹佳果蔬农场主要种植草莓和火龙果,年产值70多万元……农创园里,新型职业农民“不一般”的农场亩均产出要比普通农户高30%以上。

  “85后”大学生、横河百明水稻农场场主黄百明,2016年从二产企业打工走向一产自主创业,在政府帮助下得到流转土地252亩的经营权,牵头成立了慈溪金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全镇23个村、80%以上的水稻种植约15000亩开展农机服务,全面提升了粮农生产效率和效益。

  目前,慈溪共有回乡创业青年127人,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大学生占比达70%左右,“85后”占比达60%以上,创办规模经营农业主体90余家,上半年实现产值超13亿元。

甬黔首个

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开工建设

  日前,由慈溪市、贵州省安龙县、万洋集团三方合作共建的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是宁波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首个产业园援建项目。

  慈溪·安龙万洋众创城总规划用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用地360亩,投资约10亿元,一期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制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技能培训、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项目于2019年4月签订投资协议,5月开工,8月园区招商中心展厅即实现对外开放,跑出了跨省域合作的同体量项目“最快速度”。截至目前,慈溪市已有11家企业完成入驻签约,累计签约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3家企业完成公司注册。预计到今年12月,可实现20家企业入驻签约,部分厂房竣工结顶;2020年上半年可实现产业园开园,有望带动当地3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2018年以来,慈溪市深入贯彻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积极做好产业合作帮扶文章,坚决助力结对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根据对口帮扶县产业发展现状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实际需求,将“万洋产业园”慈溪模式复制到安龙县,推动慈溪、安龙两地优势资源深度对接,开辟了两地产业帮扶与合作的新路径。

  (本版图片由慈溪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慈溪:以高质量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2019-11-14 浙江日报2019-11-1400008;浙江日报2019-11-1400010;浙江日报2019-11-1400018;浙江日报2019-11-1400011;浙江日报2019-11-1400016;浙江日报2019-11-1400025 2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