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前程

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好育人工作,必须充分把握“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

  坚持立德树人 基础在“德”

  德育理念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蕴蓄形成的关于品行、品性、品格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

  品行、品性、品格,加起来就是人品,而人品的形成受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成长阶段的综合影响。所以德育具有系统性,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完成的,“三全育人”把“全员育人”排在第一位,就是强调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工的“本职”,是所有党员干部的“天职”。

  作为党员教师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不仅把教书育人作为职业,更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

  各类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也要立足岗位,为育人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服务保障,实现“十大”育人体系的全线贯通。

  坚持立德树人 关键在“树”

  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比“教”“育”“树”这三个字,“教”体现单向传输,“育”关注深层培养,而“树”强调独立健康人格的树立。高校就是要从“教”走向“育”,并最终落脚到“树”,要带着“树”的意识去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持续关注自身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的一体化发展。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深耕细作。要重视课堂育人和日常育人的有效衔接,用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最终达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

  坚持立德树人 重心在“人”

  “立德树人”关注人才培养,但我们往往将人才落脚到“才”,而忽略了“人”。实际上,“才”关注的是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三力”,与知识能力挂钩;“人”强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与生命灵魂相关。我们用“成绩、成功、成就”度量才,以“自由、快乐、幸福”形容人。可见,育人和育才虽说是统一的,但前者更基础、更深远、更根本。高校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人、围绕人、服务人。

  以学生为本,就要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是好的,他们聪明,有想象力;进取,有开拓精神;敢闯,有创新欲望。他们兴趣广泛,但行为受制于管理;思想单纯,但易于感化。开展育人工作,要从这种特点和需求出发,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将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落小、落实、落地。

  一要抓课程教育。要发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资源和潜力,在课堂讲授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等,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设计。要促进育人从认知式教育向信仰型教育转化,实现思政课重在引领,触及灵魂;通识课植入信念,润物无声;专业课体现情怀,播撒信仰。真正实现无课不育人、无师不育人、无事不育人。

  二要抓平台搭建。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原则,按照学生个性特点,为他们搭建平台。大学就是要发现兴趣、张扬个性、尝试创新,只要学生提出的需求是积极健康的,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三要抓文化涵养。要用校园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源泉和动力。要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规划,利用开学典礼、学生表彰、毕业典礼等重大节点,开展富有仪式感的文化活动,发挥典礼文化在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和精神体验等方面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感动中受教育、受熏陶、受感染。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本源、本分和本心,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其生成逻辑,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有效落实其实践要求,才能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作者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


浙江日报 前程 00015 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 2019-11-12 20054537 2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