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科技的种子 给田野插上翅膀
科技特派员助力浙江乡村振兴
陈樱之 林梦婕 陈心意
10月21日,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16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浙江省财政累计投入特派员专项资金3.61亿元,省、市、县三级共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2.12万人次,其中个人科技特派员1.59万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504个。这些科技特派员穿梭山林、躬耕乡野,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攻坚扶贫 星星之火点亮乡村致富路
“乡里书记换了六任,可张博士一直都在”,这句在青田县祯旺乡间广为流传的话,说的就是原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省科技特派员张建。
2006年3月,张建作为个人科技特派员被派驻革命老区祯旺乡。当时,这个欠发达乡镇的油茶林、毛竹林荒芜严重,效益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00元。来到祯旺乡后,他依托项目,推广实用技术,大力扶持乡里的毛竹、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帮助当地老百姓增产增收,乡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张博士”。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就要做到爱农村、懂农业、为农民。爱农村是要拥有热爱农村的情怀,懂农业就要拥有服务农业的本领,为农民就要拥有敢于奉献的精神。”张建这样说。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2009年,他帮助村民叶世龙租用闲置土地,种植了200亩白茶,现在茶青的年收入就有40万元。2011年,他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茄子品种“浙引茄1号”,种植了85亩,并为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和市场等服务,当年全乡茄子收入近100万元。
2013年,张建协助村民金加民建成了占地3亩的团队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青田真旺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全乡及周边乡镇的毛竹笋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和销售。不起眼的竹笋做成笋干后收益大大增加,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扇大门。
除了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张建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让当地村容村貌实现华丽转变:在祯旺乡入口处的污水处理池上建成以竹和笋为主题的休闲公园;改造废弃教室,建成青田县首个竹文化展示厅,收集各类竹制品300余件;协助乡里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改建提升革命纪念室;今年3月至4月,还在祯旺乡上垟村引进了55个杜鹃品种15210株和25个紫藤品种500株,打造“花海上垟”。
在浙江的山林田间,张建绝不是个例,他们一批又一批奔赴乡村点亮贫困地区发展道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产业兴则百业兴”。浙江科技特派员以扶贫脱困为己任,牢牢围绕地方主导、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跨越发展。截至目前,省级科技特派员共牵头实施科技项目9515项,支持发展农业企业432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04.1万人,创建各类科技示范基地120多万亩,实现经济效益98.58亿元。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支撑下,2015年,浙江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在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兴旺发挥了巨大作用。
团队作战 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了一种“仙草”,“其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弱,强阴。”这味神奇的草药就是“中国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然而铁皮石斛虽对人体有百般好,但其独特的生长要求以及较高的投入成本,却让广大农民望而却步。
2006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斯金平被浙江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派驻丽水市。经过前期调查与研究,2008年,斯金平的石斛苗活树种植试验获得成功,成为我国铁皮石斛种植史上一个重大创新。这使得铁皮石斛回归自然,种在活树上,地上的大棚成了种苗培育室,实现了“一亩山林不砍树,每年收入几万元”。
解决了种植上的技术难题,斯金平将目光放在了铁皮石斛的产业化上。斯金平与浙江森宇集团共同建立了“浙江省国家科技特派员铁皮石斛创业链”,并依托“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的大平台,组建了铁皮石斛全产业链、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创了团队扶贫的新模式——组建农民合作社,贫困户作为员工,土地入股,打工挣钱。
在斯金平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浙江乐清的铁皮石斛种植面积从2006年前的几十亩发展到2017年1.2万亩,产业链从栽培、传统枫斗加工发展到保健品、化妆品齐头并进,2018年年产值突破30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特派员团队与乐清市铁枫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建立林下栽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使其建成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最大的铁皮枫斗生产基地。
同时,远在金华磐安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也协助当地建立了19家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短短五年,磐安建立了1000亩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建立了“磐五味”等铁皮石斛品牌,2018年实现产值超2亿元,并被磐安授予科技特派员突出贡献奖。
在担任科技特派员的10多年里,斯金平带领日渐壮大的团队从丽水辗转至金华,又从金华迁移至温州,闯出了一条“团队协作、精准扶贫”的“仙草扶贫之路”。如今,他们更将先进的石斛种植技术从浙江带到了云南、海南、新疆等18个省份。这株“天上”的“仙草”已如斯金平所愿,栽满了神州大地。
如果个人特派员是服务乡村的科技“尖兵”,那么团队特派员是服务乡村的“战斗堡垒”。随着特派员工作的推进,在一乡一名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浙江省建立了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发挥高校院所整体力量服务于县域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特派员服务体系。同时,针对派驻地产业特色和农民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总结推广有效的科技服务模式,形成了“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服务的专业领域也由一产逐步向二、三产拓展,成为推动浙江乡村从“全面小康”到“全面现代化”的一面面旗帜。
制度赋能
让科技真正“种”到田野
2003年,磐安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到2018年增加到了17809元,是15年前的将近8倍!磐安也从浙江的贫困落后地区,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定位。这个飞跃背后,科技特派员制度功不可没。
自2003年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磐安县始终坚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累计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263人,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83项,引进新品种190个,转化新技术221项,建立各类示范基地15000亩,培训农民5万人次,是推动磐安实现产业转型提升、推动农富民强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下派磐安的科技特派员被政府尊为“上宾”,享受“明星级”的特权待遇——县城有科技特派员的固定住所;每个乡镇政府都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保姆式”工作人员,担当“助理”角色,专职负责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科技特派员进驻乡镇,实行“拎包入住”,即各乡镇政府已腾出最好房间,房间内配齐特派员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此外,磐安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召开科技特派员座谈会,主要领导到会并做讲话,给科技特派员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2009年开始,磐安县打破从省、市、县三级部门中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惯例,向全社会选聘科技特派员,多渠道、不拘一格挑选实用型科技特派员。2009年,因为多年从事野生药材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农民郑方正掌握的铁皮石斛种苗培育技术连农业专家也为之惊叹,他被县科技局特聘为创业型农村科技特派员。这是磐安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首个农民身份的科技特派员。
科技,其实从来不在论文和实验室里,它一直就在热浪滚滚的社会洪流中,引领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浙江省委、省政府从工作伊始就高站位做好谋篇布局。2003年至今,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最初在全省最不发达的100个乡镇开展试点,到2005年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行,再到2017年向全省域拓展,通过由点带面、分步实施,确保了制度在试点摸索、积累经验中完善发展。2003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系统支撑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从2017年开始,以深化改革、重塑优势为目标,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项目经费标准由5万元/人·年提高到10万元/人·年。
为突出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从需求对接阶段就强调供需双方对接要精准,实行双向选择,择优选派,实现精准服务,高质量支撑产业发展。从扶贫脱困到强农富民,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始终把提高帮扶质量、促进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帮扶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站在高质量发展、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赋予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新的时代背景。科技特派员们,必将在这片绿水青山之中写出更美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