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燃气安全如何守护?记者走近幕后检修人员——
他们的每项任务,都很有“味道”
本报记者 张亦盈 林如珏 金卓帆
步入深秋,居民用气量大幅增加,燃气事故进入高发期。
面对可能存在的隐患,有这样一群人,携手织出一张安全网,为城市燃气安全铸就“金钟罩”,让老百姓的日常用气方便又安心。
身为城市燃气安全的幕后守护者,他们常年闻着煤气味,跳入地下阀门井检修,与险情抢时间……
日前,我们来到温州市公用集团燃气公司,跟随城市燃气工作者,看他们如何为居民筑牢安全线、守护生命线。
“花大半天时间,维修一个阀门井”
清晨8时许,空气微冷。穿梭在鹿城区万源路一处参差错落的住宅群中,一座3层楼的黄色建筑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燃气公司运营中心。
38岁的史洋,是运营中心维修班班长。他身高176厘米,皮肤晒得黝黑,笑起来的模样很憨厚。刚到单位,他便和处警人员刘春业打了个照面。每逢饭点,便是险情高发时段。此时,刘春业刚处理完早高峰的警情。
两人正交流一早的警情信息时,只见史洋的眉头皱了起来。我们的耳畔响起了不远处传来的挖掘机作业声。史洋告诉我,一线人员都不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它意味着,被埋在地下的输气管道可能会被挖到,紧接着就是一场惊心的抢险,这样的险情频发。
史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每日的工作安排都详尽记录在上。翻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我们看到今日的任务清单:瓯海大道文昌路桥下阀门井需要维护。
阀门的维护对保障燃气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发生燃气泄漏事故时,抢险员可以第一时间跳下阀门井,关闭阀门,阻断燃气输送。
史洋和5个同伴起身前往工程现场,我们紧紧相随。站在文昌路桥下,史洋开了个简短的工作交底会,这是下井前的常规动作。随后,他们拉起警戒线,再用防爆风机对着井内强制通风。雨靴、安全帽、口罩、眼罩……装备就绪,我们跟随着他们一同下井。
井下的光线很暗,借着防爆灯的照明,我们判断,这是一个地面大约4平方米大小、井深约1.6米的空间。脚下,地下水没过雨靴,带来些许凉意。1.6米的高度下,让戴着安全帽的我们只能低着头。一旁的史洋在井中只能弓着背。他笑说,这行做久后,腰肌劳损成了班组成员的职业病。
横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布满灰尘的阀门装置。像这样的阀门井,温州全市有1000余个。维护燃气阀门,需完成除锈、刷防锈漆、色标漆、零部件上牛油等步骤。“阀门井每两年维护一次,每次都需要大半天时间。”史洋告诉我们,全市像他们这样的维护班组只有3组,维修任务繁重程度不言而喻。
“用左手压住刷子的前面,然后再用力刷,这样受力才会均匀。”史洋双手握着毛刷,用力向前一推,狭小的空间内顷刻尘土飞扬,“这就是我们需要戴上口罩和护目镜的原因。等下刷漆时,还要换上防毒面罩,每隔半小时就需要换一组人。”我们也拿起毛刷试试,但积垢牢牢附着在装置表面,用尽浑身力气,也只刷掉了部分积垢。几回下来,手臂已经酸痛地不受自己控制。
常年的地表水渗漏浸湿,使得燃气阀门锈迹斑斑,维护工作量很大。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提前退回了地面。两个小时后,史洋才完成除锈作业,回到地面。待他解下行头,我们看见他的额头,满是细密的汗水。
“干这行,既得拼体力,也要拼脑力。”史洋告诉我们,在井下工作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而且维修人员要仔细,眼睛要看得准,脑子要判断准,以随时应对各种状况,“不过,认真完成每个维修步骤,是绝对必要的。检查过了,也就放心了。”
“细致加谨慎,燃气储存才管得住”
如果说,管好燃气输送靠念“拼”字经,那么,管住燃气储存念的便是“细”字经。
转眼已是午后,阳光明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相较于闹市区的人声鼎沸,坐落于龙湾区状元镇西台岙村的温州市中LNG(液化天然气)应急气源站显得格外安静。
“万事小心”,是这里的主题词。
应急气源站主要作为应对上游供气异常的应急气源,也可用于市区天然气用气高峰时段的调峰。这里储备着640吨液化气,可气化90万方天然气,可供温州市区4天的日常用气。
燃气安全的最大威胁,便是燃气储存。晌午过后,我们来到这座应急起源站,一探燃气存储的奥秘。
在跟随站长黄涛进入生产区之前,我们被要求换上纯棉工作服、安全帽,并被收走手机。黄涛告诉我们,整个生产区共有3196个可能会发生泄漏的点,秋冬天人体产生的静电,以及通讯设备的电流信号……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在此时便会成为巨大的隐患。稍有不慎,静电和空气中泄漏的天然气结合,就可能引发爆炸。
对站内泄漏点进行排查,是场站员工每日必做的工作。全员穿戴完毕后,黄涛与队员每人手持测漏仪和一个塑料喷水壶准备进场。
检查泄漏点却拿起喷水壶?这让人有些莫名其妙。看着我们满脸困惑,黄涛举起喷水壶跟我们解释道:“里面装的全是肥皂水,如果管道卡口有泄漏气体,喷上肥皂水后就会‘吹泡泡’。现在天气冷了,管子收缩,管子和管子间会被拉出间隙,容易产生泄漏。所以秋冬季的查漏工作尤为重要。”
刚进入生产区,12个白色的巨型真空储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储罐下方分布密密麻麻的管道,它们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空气中还弥漫着浓郁的煤气味。“这么浓的煤气味,是哪里泄漏了?”身旁的同事微微皱眉,捂住鼻子问道。“放心,这绝对不是燃气泄漏。你们跟着我再往里走走便知道了。”黄涛笑着说。
在真空储罐区域的左侧,有一个深灰色的罐状装置,黄涛介绍它为加臭器。“高纯度的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按照国家要求,居民家中甲烷气体泄漏浓度1%时,需要被察觉。所以我们会用四氢噻吩对液化天然气进行加臭,这样家中发生煤气泄漏时,凭借臭味就能很快被发现。”黄涛说。
黄涛打开罐口,让我们体验了一把。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一股刺鼻的气味萦绕在鼻腔,让人有些头昏脑胀。
“这还不算最难受的,我们每个月都要添液,一添就是大半天,到最后嗅觉都麻木了。”黄涛说,因为四氢噻吩有非常强的附着性,往往一次加液后,作业人员身上的味道3天都散不掉,“有次加完液后,我坐公交回家,结果一上公交车,前车的人全跑到后座去了。那气味实在是太大了。”
“小心驶得万年船”,这是黄涛一路念叨的话。体验快结束时,他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道:“细致加谨慎,燃气储存安全才管得住。”
“真希望,所有险情都是误报”
如果将史洋称为“地下工作者”,而黄涛便是“燃气守护人”。但在燃气公司,还有一批同事被称为“游击队”。他们,就是险情处警人员。
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肤,现年44岁的刘春业在行业内已经工作了13年。3年前,他被调任为处警人员。“干处警的这3年,最大的好处就是吃遍了温州大街小巷的美食。”刘春业打趣说,每天的饭点就是险情高峰期,也是他们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往往是在哪干完活,便在哪找个餐馆随便吃个饭,再匆忙赶赴处理下一个警情。
刘春业不大的办公室内,摆着两张木板床,床上还铺着凉席。值班夜里,他和搭伴便在这里休息。床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台电脑,显示屏上是温州城市管网分布图。
17时33分,刘春业的手机收到调度员发来的应急信息:葡蓉小区3幢客户反映家中报警器一直在响。闻险而动,刘春业一边在系统内搜索小区燃气阀门位置,一边与搭档一同向着楼下的工程车跑去。
他拨通客户电话,询问报警器位置、屋内是否有异味,并提醒客户打开门窗通风。“这种情况多半是误报,他家的报警器装在地面,而天然气较空气轻,会往上飘。”刘春业说,但接到警报,出警人员必须到达现场进行检查。
18时26分,我们到达现场,进行密封性检查。所幸,一切并无大碍。住户自我分析说:“可能是做晚饭时用酒来炖菜的缘故。空气中酒精浓度太高了。”“没事就好。真希望,所有险情都是误报。”从客户家中出来,刘春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着跟我们说。
“您有新工单,请注意查收。”谈话间,刘春业的手机再次响起。我们在小区门口分别,目送着明黄色的工程车闪着警报灯,消失在夜幕中。
回家的途中,我收到黄涛发来的微信:“张记者,早上你说我们严谨,这个其实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也是我们公司一直要求的。只有把我们的规章制度变成员工的工作习惯,从被动变成主动,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