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人物

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的张海斌:

一针一线 缝出精彩

  一年又一年坐着干同样的事情,枯燥吗?张海斌的回答是:不,很有意义。

  在本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记者第一次见到了正专注比赛的舟山籍选手张海斌。灰白外套,拄着一根拐杖,双眼炯炯有神,温暖的笑容里透着一丝腼腆。

  张海斌参加的项目是服装制作,需在赛场内进行6个多小时的作业,这对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他来说有些不易。走出赛场时,他的腿已有些许肿胀和疼痛。

  “今年把服装制作和服装制图两个项目合并一起,也就是说不仅要裁剪出一件成衣,还要考验选手处理口袋、拉链等配件的技术,并且要求美观。”赛后,张海斌告诉记者。

  尽管是首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张海斌不输赛场老将,勇夺项目第一。说起与服装的缘分,他打开了话匣子。

  初中毕业那年,家人希望张海斌能靠一门手艺生活,便为其找到了当地一位做服装的师傅。但张海斌认为做衣服是女孩子的事,起初并不乐意学习。

  “制衣不仅讲究手艺,还讲究审美。”在师傅的引导下,张海斌渐渐发现做衣服不止是个针线活,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会创新,是一门大学问。

  为提高自己的技艺,2000年,张海斌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来自上海的“服装大师”张建国,并拜他为师。“阿国师傅是个很亲和的人,但唯独在服装制作上很爱‘斤斤计较’。”张海斌说,“差一点都不行。”

  严师出高徒。锁扣、敲边、裁剪、熨烫……张海斌从基础工序学起,每天至少练习8小时,有时因为一个小小的缝纫细节做不到位,甚至得熬夜反复琢磨。

  懂服装制作的人都知道,传统西装是工序最繁琐、难度系数最高的。从小就好强的张海斌却执意选择学习西服制作。“精做一件西装要300多道工序,从接单到取货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他说。

  两年后,张海斌出师。在家人和师傅的鼓励下,2002年,张海斌选择自主创业,在沈家门开办了一家私人订制服装店,专做商务西服、礼服、工作服等。

  “手工虽然没有机器精准,但它会‘思考’。”每扎下一根针、每穿过一股线,张海斌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客人身型,对他来说,制作一件贴合客户身型的成衣,更像是一个极具幸福感的仪式。

  “衣服再好,不合身不行。”张海斌坚信每件西装只有一个主人,一件高端西服如果衣领处理不到位、裁剪不合体,都会让西服大打折扣。

  “刚开始也做坏过,一件西服改了三四次,顾客都不耐烦了。”张海斌说,做高端西服定制这行,心急不得,慢工才能出细活。为此,他不大量接单,确保每件经手衣服都能做到极致。

  如今,张海斌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意越来越火。师傅张建国今年还与他合伙,在沈家门新街45号开办了一间高端西服定制店,名字就叫“阿国洋服”,店面有200多平方米。

  “师傅自己也经营着一家服装店,这是他的招牌,我不能把牌子做砸了。”张海斌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定要把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下去,把每一件衣服当成艺术品去做。


浙江日报 人物 00010 一针一线 缝出精彩 2019-10-31 浙江日报2019-10-3100010 2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