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金专刊

祖孙三代人 浓浓电力情

  从改革开放初期入夜便满城漆黑,到如今城市夜景流光溢彩、灯火璀璨,义乌城市变化离不开电力人的辛勤付出。退休职工陈振黎一家三代人经历了70年间供电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见到陈振黎时,80岁高龄的他正在家中悠闲地喂着小鱼。从195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电力这个行业上一干就是38年,当年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现在仅剩两个了。

  对于义乌电力的发展与变迁,这位老师傅最有发言权。陈振黎回忆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义乌的供电规模相对落后,他是义乌第一座电厂——光明电厂投产的见证者之一。当时,义乌全市的供电量也只有20万千瓦时左右。

  “光明电厂就建在老义乌的北门荷花蕊,就是现在义乌之心的位置,我是负责发电车间值班的,一个人负责值守一台机组。那个时候,一家一户用一两个灯泡就够了。1970年以后,义乌的发电量才慢慢增加。”陈振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我们那会儿,为了确保电路正常运作,巡视全靠脚走,自带干粮巡线徒步几十里,走哪住哪。后来条件好了才有自行车,一把活扳手‘修全部’。后来1982年,我去了用电科,所有办电业务都在这办。”陈振黎说道,“正因有了老一辈电力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公司的发展才能打下良好的根基,才有了公司的今天。”

  在陈振黎这代人的艰辛努力下,义乌电力事业一步步地发展起来。1984年,义乌县电力公司改称为义乌县供电局。1986年,全市供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义乌县供电局改名为义乌市供电局。就在这个期间,在老人的感染下,女儿陈莹也在1992年加入到了电力行业,成为电费部的一员,一干就是28年。她经历的是又一轮义乌电力事业的辉煌。1997年,义乌市被电力工业部命名为“农村电气化县”,首座220千伏宾王变正式投运。2001年,全市供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2010年,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科技进步县供电企业”。201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义乌全社会用电量突破70亿千瓦时,义乌市供电局更名为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现如今,义乌电网的建设日新月异,全市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34座,合计容量达334万千伏安,户户通电成为现实,家家用上了放心电。

  电力事业在不断发展,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电力人对电力事业的无私奉献。如今,第三代人,陈振黎的外孙龚晓玥又拿起了接力棒。与前两代人不同的是,如今的年轻一代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也实现了可遥控化,供电服务走向智能化。从步行挨户抄表到计算机集控,从排队交费到互联网缴纳,电力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稳定安全性极大地提高,让更多的人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灯光璀璨、万家灯火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供电人默默守护和不断奉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向前辈们学习,为电力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龚晓玥信心满满地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义乌电力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年”“壮年”“青年”电力人不懈奋斗、薪火相传,才使得公司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只争朝夕不断创新。  (陈姣姣)


浙江日报 金专刊 00014 祖孙三代人 浓浓电力情 2019-10-30 11275287 2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