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级三方”
打造创新助力学会企业联合体
宁波市科协以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全国科协系统智力密集、组织网络齐全的优势,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以组织开展“全国学会宁波行”工作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家级学会高端智力在宁波建立学会服务站,为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也为科协工作主动融入党委、政府发展经济这一中心工作开辟了新渠道。
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着力点。围绕宁波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各学会服务站积极开展咨询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市科协已建国家(省)级学会服务站32家,各学会服务站共组织开展决策咨询30余项,通过上级学会开展引智工作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80余项。
2017年,在中国科协、浙江省科协、宁波市科协的倡导下,创新助力学会企业联合体顺势成立。国家、省、市“三级”和科协、学会、企业“三方”参与,通过学会群、企业群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在宁波构筑起一个纵横贯通的助力工程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工作资源向基层和产业流动,达到汇聚资源、接长手臂、重心下移的目的,使助力工程对接更精准、联结更紧密、服务更务实,有效解决“倒三角”基层资源缺乏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在“学会企业联合体”正在宁波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作用。
绍兴:集聚高端智力
筑就创新发展策源地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人才。绍兴精心耕耘院士资源,培育“院士文化”,弘扬“院士精神”,打造“院士经济”,通过深入实施院士专家高端智力集聚工程,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为绍兴经济提挡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围绕环保装备、智能纺机、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绍兴市政府设立了“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目标,即:围绕绍兴市重点产业,引进国家级、省级学会在绍兴市建立10家学会服务站,选择100家科技型企业设立学会服务联系点,辐射服务1000家以上企事业单位,动员10000名科技人员参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截至目前,已建立26家省级以上学会服务站,设立324家科技型企业服务联系点,辐射服务1300家以上企事业单位,超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驱动工程。
譬如2017年,在市科协的牵线下,“精功碳纤维”找到了国内碳纤维领域的领军人物、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进行合作,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杨玉良院士团队入驻后,帮助“精功碳纤维”把设备检修周期从15天延长到了3个月,有力助推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升。这种“企业提需求,院士来攻关”的合作模式不仅仅存在于“精功碳纤维”,不少其他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合作,努力通过研发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绍兴市科协还摸排金属制品加工、绿色化工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征集技术需求530余项,面向全国大院名校和全国学会征集383项科技项目,筛选汇编了100余项涉及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
嘉兴:强化精准对接
谱写“暖心扶企”新篇章
嘉兴市科协组织开展了“暖心扶企”专项行动,通过“主席负责、以上率下、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重点依托各级学会专家资源和嘉兴市建站院士资源,组织开展“百位院士专家进百企、百家学会组织解千难、百名科协干部交万友”活动,将服务精准高效落地到企业急需处,促进高端智力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以桐乡市小老板特种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去年销售额达2亿元,产品出口到51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工艺方面存在短板,无法承接完整的工程,只能充当材料供应商。得知这一情况后,嘉兴市科协立刻和“小老板”开启了专家、院士的“追星”之旅。通过省科协的帮忙,嘉兴市科协为“小老板”联系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俞汉青、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等专家,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协同创新,帮助企业跨越技术工艺门槛,实现了质的发展。
近年来,嘉兴市主动联系国家级和省级学会与市内各类创新平台、产业园区进行产业、人才和技术合作对接,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已累计建成市级工作站90家,其中获评全国示范(模范)工作站5家,省级工作站20家,先后引进院士114人、专家835人。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方向”,一位嘉兴市科协工作者在手记中如是写道。
台州:构筑人才洼地
锻造智力引擎
台州市积极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探索合作新模式,推进科技资源、研发机构、成果孵化项目等工作落地,尤其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人才为先、推动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助力工程2.0版”。
在学会服务站建设方面,台州出台了《台州市国家(省)级学会服务站建设管理办法》,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会主角、专家主力”的创新驱动工作机制,开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新渠道。2018年以来,建立了中国化工学会台州服务站、中国农机学会台州路桥服务站等一批智力集聚平台。
在院士专家合作方面,制订出台《院士专家合作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合作内涵深化,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一是为产业发展“把脉”。围绕培育战略性优势产业目标,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塑料模具、医药医化、泵与电机等重点产业“特聘”院士专家,“靶向诊疗”产业发展问题。二是为转型升级“坐诊”。积极引进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坐诊”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升级,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如浙江和超电机有限公司顺利引进沈阳工业大学唐任远院士团队的“863计划”科研成果,使企业面包机的电机工作效率由50%提升至90%。三是为民生事业“助力”。如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积极与陈洪渊院士合作,大大提高服务台州生物医化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孙颖浩、戴尅戎、李兰娟、郑树森等院士与该市各级医院均有合作,让百姓不出家门便可享受院士级别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