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前沿

诺贝尔物理学奖

眺望宇宙深处
我们或许能寻找到第二个地球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关于“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另一半,授予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斯“发现了围绕太阳型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

  詹姆斯·皮布尔斯教授一生着眼于拥有数十亿个星系和星系团的宇宙,为大爆炸模型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皮布尔斯不仅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为大爆炸核合成、暗物质和暗能量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他还是20世纪70年代宇宙结构形成理论的主要先驱。

  皮布尔斯的理论框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人类对从大爆炸到今天的宇宙历史的现代理解的基础,他将高度猜测性的领域,转变为精密科学。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大约140亿年前,在宇宙最开始的时刻,当时的宇宙非常热,密度相当大。自宇宙爆炸之后,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温度也很快冷却、下降。大爆炸后不到40万年,宇宙变得透明,光线可以在太空中穿行。即使在今天,这种古老的辐射仍然存在于我们周围,许多宇宙的秘密都隐藏在其中。

  “让我们把宇宙比作一杯咖啡,这里大部分是咖啡,就是暗能量;然后我开始加奶油,这是暗物质;最后再加入一点点砂糖,这是普通物质。”10月8日晚,诺奖物理学奖委员会科学家用“咖啡三剑客”对皮布尔斯教授的研究进行了现场解读。

  暗物质占据着宇宙实物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这意味着它实际上主导了宇宙中的结构形成。在有普通物质的地方,总有暗物质伴随。当地球在银河系中运动的时候,它也在不断地和银河系中的暗物质粒子交汇。因此,我们在地球上就有可能捕获到暗物质。

  20世纪80年代,皮布尔斯教授描述了一类被称作“冷暗物质”的模型。这一类暗物质粒子在宇宙早期相对于光速运动得非常缓慢,因此被称作是“冷”的。由于这种冷的特性,由这类暗物质主导的宇宙中,最先形成的结构是质量非常低的暗物质小团块。这些团块会通过合并和吸积周围的暗物质增长。普通的物质会沉积在暗物质团块的中心,直到恒星点燃,星系形成。

  利用超级计算机,人们可以模拟由这一类暗物质主导的宇宙中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结果显示:冷暗物质可以完美地解释星系巡天观察到的星系空间分布状态。正如上述咖啡的实验,奶油与咖啡的漩涡交融画出条纹那样,借助皮布尔斯教授的贡献,人类正在搞清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而获奖者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斯则堪称“第二个地球”的探寻者。1995年,这两位科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它环绕类日恒星“飞马座51(51 Pegasi.)”运行,距离地球只有50光年。

  “某种程度上,发现系外行星的成就,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可以比拟,都是改变人类世界观的重大成就。日心说证明我们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特殊,系外行星证明宇宙中有无数个地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说。

  搜寻系外行星正在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近年来,系外行星观测取得重要进展,迄今为止发现并确认的系外行星已超过3500颗。

  许多太空科幻电影中,都描绘了人类未来可能移居到地外星球的光明前景。而银河系中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有上千亿颗,而整个宇宙中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又数以千亿计。那是不是在太阳系外的另一个恒星系,也有围绕另一颗“太阳”运行的系外行星呢?它适合我们移居吗?宇宙中还是否有其他智慧生命?

  要找系外地球,先找系外行星。行星不发光,要确证它们的存在可不容易。

  早在1855年,就有天文学家宣称发现了系外行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行星的认识还仅局限在太阳系内。1992年,人类首次发现有质量与地球相近的天体环绕着脉冲星PSR B1257+12。

  而当时间流淌至1995年时,本届的诺奖物理学奖获得者——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斯则又将这一“第二地球”的探索之旅往前推出重要一步。他们用视向速度法首次发现了飞马座的一颗恒星(即类日恒星“飞马座51”)旁有行星在运转。这颗首个被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体型庞大,质量是地球的150倍,被称为巨行星。

  此后,不断有系外行星被发现,虽然绝大多数都是气体巨星,但是也有少数珍贵的类地行星浮出水面。

  郑永春告诉记者,真正寻找到类太阳恒星的宜居行星非常困难,一方面是需要非常高的测光精度,另一方面还要长时间连续观测,这只有太空望远镜才能做到。“不过,随着技术的突破,发现第二个地球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郑永春说。


浙江日报 前沿 00009 眺望宇宙深处
我们或许能寻找到第二个地球
2019-10-11 浙江日报2019-10-1100012 2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