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自然资源

台州:从“向海索地”到“生态用海”

  没有围填海工程,就没有今天的台州。

  台州市围垦历史悠久,修筑海塘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迄今台州市区共修筑海塘15条,其中明代3条,清代6条,民国1条,新中国成立以来5条。

  台州市府大道是台州主城区的一条主街道,每天车水马龙,热闹繁华。“修建于明代的丁进塘就在这里,是台州第一条海塘。”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域海岛管理处处长江海华说。

  秋分时节,海边吹来的风格外凉爽。笔者伫立在十一塘塘坝,面前是波涛翻滚的东海,背后是一望无垠的滩涂围垦土地。“这一道道海塘,见证了台州海域管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的历史。”随行的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干部卢毅说。

  台州人多地少,围填海成为台州人向大海要土地的途径。跨入新世纪,台州加大滩涂围垦力度,2012年竣工的十一塘、三山北涂、三山涂围垦区位于椒江口南侧,总面积约61.47平方公里。它的建成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对台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围填海毕竟改变了海域的自然属性,对海洋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时实施围填海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围垦区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定后,我们对围填海项目的生态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江海华说。

  为实现海洋资源严格保护、有效修复、集约利用,2017年底,国家海洋局暂停围填海建设项目用海的受理和审批。2018年,国务院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并提出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围填海项目被叫停时,一批项目谈得差不多了,却落不了地,开工就是违法用海。”江海华说,北航无人机项目签约后,集聚区安排了3万平方米过渡厂房,供北航项目临时生产使用。

  以此为契机,台州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2019年3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专家对台州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围填海项目生态评估报告和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进行评审。评审意见认为:围填海工程对周边海域水文动力、冲淤环境、生态环境未造成严重破坏,对生态敏感目标没有严重影响。

  针对生态评估的问题,台州市提出通过海岸线修复、滨海湿地修复、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等措施,提升围填海区块及其附近潮滩湿地海洋生态功能,根据方案,生态空间占比达到31.5%。江海华介绍说:“一是结合海堤生态化建设营造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空间,构建人工湿地89公顷,生态绿地建设518公顷,新建水系和生态廊道(包括护塘河)1065公顷;二是通过增殖放流恢复周边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200万尾/年。”

  “以上措施分为5个年度修复。”江海华表示,眼下,对新上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工程设计、项目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对已实施的如绿化、水系、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续建。

  定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生态环境正在改善。登上瞭望台,台州湿地公园尽收眼底,四周河流交错,树木葱茏,草地繁茂。站在长浦桥上,全长2.5公里的长浦河绿水清幽,绿影婆娑,掩映在草木中的游步道向远方延伸。

  今年8月,集聚区东部新区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审查。“我们将进一步转变管海用海理念,把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江海华表示。

  解决历史遗留围填海问题是强化要素保障的重要途径。据了解,目前,集聚区东部新区北航无人机等13个项目在通过海域使用论证后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待批,项目批准后可获得约2600亩的发展空间。 (李风)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11 台州:从“向海索地”到“生态用海” 2019-10-09 11107895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