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亲历

记者探访40位湖州大学生的“山村一月”——

他们留下一抹青春

  这个国庆长假,湖州吴兴区妙西镇龙山村里斑斓多彩的墙绘吸引了许多游人合影留念。它们的作者不是当地村民,而是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的40名大学生。

  前段时间,这40名大学生在龙山村待了30天,和这里的村民、茶山、溪水,来了一场别样的“约会”。这次“约会”的费用由吴兴区政府买单,目的是让学生们闻一闻泥土的清香,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同时为龙山村留下自己的创意和作品。

  这一个月里,大学生表现得如何?其间,我几次前往龙山村,记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感受他们自身的变化和带给村庄的变化。

记者探访40位湖州大学生的“山村一月”——

他们留下一抹青春

本报记者 朱彦超

  顶着烈日绘制墙画

  暑假里,我初次来到龙山村。进村后沿着主干道步行5分钟,便到达了大学生们的实践基地——谷堆乡创,一个由老旧粮仓改造成的文创中心。

  “学生们都在里面,第一天来,都很兴奋。”湖师院求真学院团委书记宋小燕是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她说,“中文、新闻、艺术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有200多位学生报名,最终通过面试选择了其中40位同学。”

  40名学生中,不少出生在城市,乡村的人、景、物都让他们好奇。“报名时,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里有没有WiFi、能不能收快递。”宋小燕笑着说。

  一周后的中午,我再次来到了龙山村,桌上常见的奶茶、汽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开水和花露水。调整了饮食和作息时间,渐渐适应乡村生活的学生们,开始面对真正的考验。

  当时吴兴的最高气温高达38℃,学生们开始了龙山村村口的墙绘工作。清晨6时半,他们便早早来到村口,希望抢在烈日临头之前多完成些墙绘。然而面对着十几米长、两米多高的白墙,负责勾线的几位同学双手叉腰,无从下笔。大家都没在这么大的白墙上画过画,都不敢先下笔,怕不小心把图画歪了。

  拖着不是办法,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用铅笔轻轻地勾,画错的地方再用其他颜色的笔重新画过。勾线完成一部分,上色的同学就立马跟上。白墙的面积很大,有的色块要反反复复刷很久才能把颜色涂均匀。头顶烈日,学生们的耐心受到极大考验。

  画了近5个小时,学生的衣服早已湿透,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一滴一滴往下掉。看到学生们满头大汗忙碌着,路过的村民都会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那天的微信公众号推文中,学生们写道:“当来往的车辆开始减速,当忙碌的行人开始驻足,当小朋友的眼中开始天马行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被关注,这是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忙碌一周后,村口的墙绘终于完工了。同学们彼此相望,都变黑了,原本的白色衣服早就变得五彩斑斓,沾满了他们辛勤付出的印记。

  此后,改造小卖部、设计农产品包装盒等任务相继开展。在龙山小店门口,学生们要给小店搭一个篱笆。“我们的村口变美了,我开了几十年的小店,第一次变这么时髦。这都要感谢这群大学生。”汪大爷感慨道。

  为了“亲人”准备大餐

  不知不觉实践活动进入了尾声。“这一个月里,村民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所以我们特地筹备一场汇报演出和一场答谢晚宴。”负责晚会统筹的林佳琪说道。

  下午5时半,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谷堆乡创礼堂。晚上6时,演出开始时,舞台下已经座无虚席。

  演出的重头戏是学生自编自演的一台舞台剧。“因为村里的独居老人比较多,所以我们就准备了这个节目,呼吁在外的子女多回家看看老人。”舞台剧的导演柴磊平说。

  舞台上演员一句“卖湾仔”,引得村民哄堂大笑。湖州方言中,虾被叫做“湾仔”,学生们在台词中加了湖州方言,让这个讲述空巢老人的舞台剧更接地气、更引人共鸣。而当戏中的儿子说自己过节不回家时,大部分村民又摇起了头。就像以前看社戏一样,大家都很投入。

  “龙腾千里我的家,一个美丽的地方……”随后,礼堂里响起学生重新谱曲的村歌。村民听到熟悉的歌词和全新的旋律,情不自禁拍手为学生打起了节奏。

  晚宴上,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学生们把菜肴一道道端上来。“这几道菜,样子是不大好看,但是味道确实不错,很好很好!”早已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汪大爷打趣道。

  那一晚,村民和学生们欢聚一堂,到了晚上8时多,才渐渐散去。教过学生做绿豆糕的小红阿姨拉着大学生们的手说:“真的谢谢你们,明年你们一定要再来啊!我让我的小孙子和你们一起墙绘。”林佳琪说:“今天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就像是在招待自己的亲人一般。”

  乡村振兴呼唤青年

  这两年,龙山村引进了谷堆乡创等文创企业,举办了乡村音乐节、农村共享厨房等活动。村里渐渐聚集了人气,一些出去打拼的村民选择回村创业。宋小燕说:“这次实践活动把地点选在龙山村,也正是因为村里有一批志在乡村振兴的年轻人,可以帮助和指导学生。”

  “当前乡村,最缺的不是钱和物,而是人,特别是能够联接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带头人。”本次实践活动的筹办者之一、谷堆乡创负责人蒋晓峰说,“经历实践活动之后,这批学生中哪怕有一个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也是好的。”

  在谷堆乡创的展示厅里,陈列着学生们设计的当地特产桃子的礼盒包装,有的运用了卡通元素,外观可爱,有的融入了湖州传统元素,清新典雅。虽然这些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却融入学生们大半个月的心血。

  “美丽乡村平台广阔,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计萍告诉我,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担当,同时也帮助他们胸怀使命,自觉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城的前一晚,我和毛旭平、陈晓峰、陈佳倩几位同学一起走回寝室。“第一天走这条路回去的时候,大家都看着自己的手机,一路上都没几句话。”毛旭平回忆道,慢慢地,对农村的认识和感悟成了大家的共同话题,回去的路上总是有说有笑的。

  我问他:“那你们和龙山变熟悉了吗?”

  毛旭平告诉我,他下午去小卖部买东西时,看到有位老大爷站在他们的墙绘前驻足了很久。他觉得有村民能够注意到他们做的事情,想起这里来过40个大学生,这就足够了。


浙江日报 亲历 00010 他们留下一抹青春 2019-10-08 浙江日报2019-10-0800009;10980043 2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