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70年征程看丽水

文章导航

留住乡愁 挖掘特色 有机农耕

文化引领走上乡村振兴路

  留住乡愁 挖掘特色 有机农耕

  文化引领走上乡村振兴路

  吴 洺 孙丽雅

  70年沧桑巨变,松古平原焕然一新;70年春华秋实,千年古县生机盎然。

  松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自觉、推动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和弘扬优秀传统的文化自觉,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积极推进“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互融、互促、互补发展的道路,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留住乡村发展的

  根与魂

  “这里的文化厚度和人文资源超过预期。”2018年11月,联合国人居署区域和都市规划主管雷米·西斯平第一次来到松阳,他看到曾经衰落甚至空心的村庄重新焕发了活力,不少年轻人回到乡村就业或者创业,他认为松阳的乡村融合了传统与创新,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松阳作为中国浙江的一个山区县域,至今依然保留着完整的农耕文明形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县内有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和“最后的江南秘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松阳坚持把文化引领作为导向遵循,树立科学的系统观、动态的历史观、鲜活的生活观、有机的发展观,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积极推进农耕文明的现代复兴,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为此,松阳着力复活乡村的整村风貌,复活传统民居的生命力,复活乡村的经济活力,复活乡村的优良文化基因,复活低碳、生态、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经济修复、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按照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原则,提炼每个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出8条艺术创作线路,恢复一批民俗文化活动,创建一批“民宿村”“画家村”“户外运动休闲村”,让传统古村落复活重生,并辅以“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2016年,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松阳被列为全国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经过3年的试点实践,松阳探索出了一套“不出施工图、不公开招投标、不要求修缮资质、不需工程监理”的工作机制,全县百余个传统村落和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24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初步走出了一条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群众自发参与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子。该项工作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松阳还开展全县域民俗节庆活动,建立“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复活了“竹溪摆祭”“平卿成人礼”等民俗节会60余台,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民俗文化节”。这些节庆活动很好地起到了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心灵的慰藉。

  松阳的乡村振兴探索也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今年5月,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松阳作为浙江唯一代表受邀参会并分享创新经验。期间,联合国人居署与松阳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通过合作,促进乡村创新,加强乡村发展,加强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有效参与乡村发展。据悉,松阳是联合国人居署在全国的第一个乡村发展的示范。

  激活乡村振兴

  内生活力

  连日来,桑蚕博物馆正在紧张有序地修缮,接下来还将进行室内布展,预计10月底完成。目前,松阳已建或在建博物馆(工坊)22个。

  在一个山区小县进行全县域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史无前例。松阳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最大限度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充分挖掘和提取乡村特色文化、特色产业,合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打造了红糖工坊、王景纪念馆、契约博物馆等一系列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主客共享的新型乡村公共空间。通过“建筑针灸”,松阳沉睡的乡村资源被有效唤醒,式微的乡村精神被激活,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的乡村多元经济得以重建。乡村价值和文化精神得到了有效彰显,当地人对自己的家园更加认同和热爱。

  开展全县域乡村博物馆建设是松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这些年,松阳通过厚植文化基因、推进全县域民俗节庆活动等,弘扬了传统文化正能量、提振了社会精气神。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通过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修缮、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艺术创作交流胜地,切实发挥了文化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松阳始终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精准确定“高品质、小众化、中高端”发展定位,围绕“休闲养生胜地、山居民宿胜地、艺术创作胜地、运动健身胜地”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国际乡愁旅游目的地。几年来,松阳按照“全域统筹、区域联动、系统推进、融合发展”思路,建成了先锋书店、大木山茶室、独山驿站等一批高品质文创示范项目,“过云山居”“云上平田”“酉田花开”“茑舍”“云端觅境”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项目,全县累计发展民宿498家、床位4651张,全年实现经营收入1.61亿元,成为全省民宿发展的新高地。

  为此,松阳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系统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如通过夯实境内道路基础、提高道路通行环境、开通旅游专线等方式解决拥堵问题,为全域旅游发展创造优质交通基础条件。目前,松阳全县近120个村庄植入了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乡村开始出现蓬勃的发展生机,近3年全县常住人口增加了5700余人。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近年来,松阳以共同富裕为追求,探索构建以集体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混合所有制、农合联等合作发展为特征,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工商资本四方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真正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松阳县沿坑岭头村从破败的小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村民适时开设民宿农家乐接待游人,年直接经营收入达180多万元。但村两委发现,画家和学生来写生、游人节假日来游玩的收益已经相对稳定,但让全村人都发展民宿是不现实的,再发展还需出新招。今年初,该村组建了农旅专业合作社,把村中300余亩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植生态水稻及中草药,村民以土地经营权或资金入股,让村里人都有钱可赚。

  探索有机农耕

  发展之路

  松阳是传统的农耕大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自古就有“处州粮仓”之称,享有“松阳熟,处州足”之美誉。时至今日,依然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农耕文明形态。

  从2013年起,松阳开启了以“自然农法”为引领的全县域高品质生态农业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开展了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推进农药化肥“全域减量”“区域禁用”,积极构建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松阳已建成46个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的高品质生态农业基地。

  目前,松阳正高标准建设茶叶、粮油、中药材、水果等生态农业基地,打造松古盆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共涉及6个乡镇52个行政村3.5万亩。预计通过3年时间逐步构建起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县域内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松阳岱头大米、四都萝卜、石仓泡豆腐等区域特色高品质生态农产品已经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与民宿经济、文化创意、民俗节庆活动等融合发展形成多元业态,不断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实现农民在地、就地增收致富。

  在此基础上,松阳今年又提出了打造“有机农耕强县”这一奋斗目标。

  “与之前的茶叶对比,用了有机肥和生物菌剂之后长出的新叶更嫩,喝起来口感也更加醇一些,虽然成本高了一些,但是茶叶的品质也提高了不少。”松阳新兴茶农刘金法说,他家的25亩茶园正全力打造有机茶叶示范基地,4月中旬,这片茶园施用了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主席克萨姆·塞通教授研制的生物菌剂后,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也正因为松阳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作出的有效实践和不断改革创新,今年5月,以有机农业、安全生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中国松阳·现代有机农业峰会”在松阳举办,来自日本、泰国、芬兰、印度等各国的30多位有机农业专家学者齐聚松阳,共话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美好未来。

  再出发,松阳将努力走出系统推动生态环境营造、种植技术提升、市场渠道拓展、组织方式变革、生活方式转变的“有机农耕发展之路”。


浙江日报 70年征程看丽水 00021 文化引领走上乡村振兴路 2019-09-29 浙江日报2019-09-2900005;浙江日报2019-09-2900026;浙江日报2019-09-2900036 2 2019年09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