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美丽蝶变70载 今朝“浙”里庆丰收
傅静之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美丽蝶变70载 今朝“浙”里庆丰收
傅静之
在杭州余杭区的欢乐水乡参加趣味运动会,在宁波的达人村欣赏农俗风情嘉年华,在青田的龙现村走近“稻鱼之恋”, 在湖州移沿山村欢度“龙腾喜庆丰收年”,在上虞采摘四季仙果,在嵊泗感受城市里接触不到的渔家文化……随着上述6处农家活动入选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秋分时节,浙江的美丽乡村以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喜庆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中,在金秋丰收之际,浙江开展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全省各地以“我丰收”为主题,以“过节”“创作”“旅游”“消费”“运动”“歌唱”“学习”“创业”为关键词,全方位展现美丽清洁的乡村环境、绿色生态的乡村产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一个个美丽乡村的“蝶变”向国庆献礼。
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9月23日,嘉兴南湖区“全国70地全媒体直播活动”暨2019年嘉兴南湖农民丰收节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红船驶向丰收岸”为主题的丰收庆典,在奉献精彩纷呈的文体表演的同时,更向全国展现了“浙北粮仓”乡村振兴的风采。
生姜是嘉兴南湖区的特色农产品,大棚生姜、露地生姜、套种生姜、“二棚三膜”生姜……不断的新技术、新设施投入,让传统的新丰生姜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农民的增收果。从新丰生姜率先创新探索的“万元千斤”模式,开创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作可持续发展途径,在同一亩土地上实现了大棚生姜晚稻、大棚地蒲晚稻、大棚草莓晚稻、小龙虾晚稻等十多种“万元千斤”模式。冬春季种植经济作物、夏秋季种植晚稻,每亩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亩产粮食500公斤以上,农民“米袋子”“钱袋子”实现双丰收,这种创新的农作制度在全省得以推广。
产业兴旺提高了农民收入,提升了乡村颜值,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31元、增长9.8%,增速高出城镇1.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0.9个百分点。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离不开浙江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离不开一项项保障振兴的制度与机制。今年以来,我省出台了《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明两年“三农”工作任务措施、硬指标及相关省级部门责任;起草《“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等重大政策;成立了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创建协调小组,在浙江召开了 “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省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实施十五周年座谈会”“‘一打三整治’暨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第十一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浙江省农商对接大会”等重要会议和展会,推动乡村振兴走向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紧锣密鼓的步点下,浙江的“乡村振兴”逐步迈向快车道。余杭区大径山获批创建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认定的20个产业园之一,7个乡镇获批开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1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列入首批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10家农业企业经推荐申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在高标准、有序推进农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全省农业科技进乡村活动,推介发布2019年农业主导品种147个、主推技术97项;获批国家“蓝色粮仓”子项目1项,虾、贝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年度考核均获全国第二名。推进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首创远洋水产品销售竞价制度,椒江大陈海洋牧场示范区列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瑞安、苍南等7个示范区列入国家建设规划。起草《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推广和完善智慧农业农村云平台,并逐步开展农业数字化试点示范,有望建设20家左右的数字动植物(育种)工厂。修订农家乐服务质量规范标准,启动农旅一体化产业平台、农家乐集聚村创建,开展休闲农业与农家乐精品线路、“最美田园”推选活动。
“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此次丰收节,我省推出25个省级重点庆丰收活动,它们既是诸多美丽乡村搭建起来进行风采展示的舞台,亦可成为黄金周各路游客参与乡村休闲游的“诗和远方”。
自2003年“千万工程”开启乡村环境整治以来,浙江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16年过去了,放眼“浙”里的农村、田园、民居、景观、湖泊错落有致,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引领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亮眼成绩:全省所有村庄均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村庄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村容村貌和文化建设、公共服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宽带、村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全省所有村庄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农房和庭院全面整治;建成了一大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慈溪、海宁、柯桥等11个县(市、区)在2018年成功创建高标准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区)。
今年以来,浙江围绕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级标准;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落地、落实,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3%,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高标准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开展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全省规划保留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无害化卫生改厕基本覆盖;龙泉被列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候选县,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等3个项目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乡村治理争当“排头兵”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浙江省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努力打造“三治融合”,为全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样板。今年以来,浙江认定2018年度“浙江善治示范村”2003个,桐乡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宁海县“小微权力清单‘36条’”、象山县“村民说事”列入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从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枫桥经验”,到如今的“三治融合”,全省农村不断推出各项改革举措,并形成“浙江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今年以来,东阳市花园村的“村域小城市”成为培育试点,并有望成为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高度融合的中国农村发展最佳实践典范;跻身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99.5%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基本建立起“确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码工作;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在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的同时,浙江的“最多跑一次”也伸向基层、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同样成为广大农民的办事“新常态”。以诸暨为例,通过整合归并各乡镇基层站所的审批职能及权限,公安、民政、人力社保、国土、建设、商事登记等17个部门事项全部纳入镇级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全市27个乡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和503个村、社区全部配备高拍仪和读卡器,通过数据共享,实现群众办事的“一窗受理”和无差别、全覆盖。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