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杭州70年滨江特刊

滨江“高度”:创新为先,
锻造国际化高新园区硬实力

  滨江“高度”:创新为先,

  锻造国际化高新园区硬实力

  宋桔丽 唐骏垚

  滨江“温度”的背后,是滨江“高度”的支撑。

  这个“高度”,从诞生之初就已被赋予:1991年,杭州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自此肩负起“国家使命”;

  这个“高度”,从引育产业的逻辑中孵化: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走一条“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产业孵化路径;

  这个“高度”,是通过20多年发展累积:“小块头”干出“大成绩”,在最新的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三,在浙江省数字(信息)经济综合评价和浙江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

  这个“高度”,是在市场硬碰硬中获得:构建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链条,涌现了一批能够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行业龙头企业,俘获了30万人才的芳心……

  回溯过往,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历史并不长——从杭州高新区设立算起,有29年;从滨江区设立算起,有22年;而从“两区合一”算起,仅有17年。

  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杭州高新区(滨江)完成或正在进行一次又一次产业的蝶变、跃变与裂变,将这个“高度”的天花板不断抬升:由传统产业蝶变为高新产业,由软件产业跃变为信息产业全链条,由数字经济裂变为数字经济与生物经济“双轮驱动”,向着国际化高新园区不断迈进。

  而抬升这个“高度”天花板的,正是一直坚持在高新区(滨江)创新创业的人才和团队。来听他们的故事。

创新驱动

广立微:近三成年营收用于研发 高新区(滨江):R&D比重始终在13%以上

  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区合一”后的第5年——2007年,郑勇军回到国内,来到杭州。“一开始回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大学做科研,并没有直接创业。”他说,2009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他和团队敏锐认识到是时候开始创业了。

  也是在这一年,郑勇军成为了杭州广立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立微”)的法定代表人。“这家公司很早就注册成立了,但一直没有清晰的发展路径。2009年,我们团队确立了集成电路成品率技术与电性测试监控方案的创业方向。”

  广立微做什么?通俗的理解,它相当于一位体检医生。它检查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芯片制造和高端芯片设计公司的工艺和产品;检查之后出具半导体工艺和设计体检报告等给客户,指出制造工艺和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并且协助客户把问题解决,最终达到提高芯片成品率和性能的目的。

  十年时间,广立微和高新区(滨江)相互见证了各自的成长——高新区(滨江)在国家级高新区中跻身前三,广立微则成长为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成品率技术与电性测试监控方案的供应商。

  他们的成长,均源于创新驱动。

  “在2017年以前,我们公司是没有专职销售员工的,市场宣传靠的是客户口口相传。”郑勇军说,节省下来的宣传费用全部投入到了研发之中。“我们每年均投入近30%的销售收入用于创新研发。公司现在有80多人,本科以上研发人员就有60余人。”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让广立微突破了行业内的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郑勇军说,这几年,凭借着自有产权的高质量产品与服务,公司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竞争中逐年提升。“目前,公司的半导体成品率增长系统、EDA软件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成功进入多家全球排名前十的芯片大厂,业务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东南亚及欧洲。预计今年公司营收能够增长70%以上,达到8000万元。”

  人均实现营收100万元的广立微,是高新区(滨江)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人均效益高、亩产效益好,得益于这些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加码研发投入,走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路子。

  这些年来,高新区(滨江)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累计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67家、省级研发中心205家、省级国际合作基地5家,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正式在海创基地启用。反映到数据上,就是高新区(滨江)R&D(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3%以上。

  更多新的创新动能正在集聚。今年,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式在高新区(滨江)启用,由7名院士领衔的6个重点研究中心已投入运行,从千余人中挑选的首批70名师生入驻,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分站也同时挂牌。

领军人才

景书谦:“十年磨一剑”做创新药 高新区(滨江):把人才搞得多多的

  2010年,在国外有着近30年生物医药研发经验的景书谦,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在高新区(滨江),他创办了鸿运华宁(杭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运华宁”)。

  “当时很多回国创业的团队,都是从做仿制药或者改良药开始。但我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我要做创新药。”景书谦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款印上中国人名字的创新药”。

  做创新药,一切都得从头开始。9年的时间里,出现在景书谦及其团队面前的每一道难题都是新的。但他们坚持不懈,“从0到1”,自主研发出多个靶向GPCR(G蛋白偶联受体)的抗体候选药,这在全球顶级药企中都是少有的。

  当前,鸿运华宁研发的2型糖尿病抗体在国内外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与2型糖尿病抗体同属于一个分子的肥胖症抗体,也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肺动脉高压抗体在澳洲已做完一期临床试验,最近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完成临床研究申请,即将展开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病。部分国家会允许临床试验时间缩短或者认可在其他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从而加快药物的上市。”景书谦说,肺动脉高压抗体是该公司有望最早上市的创新药。

  在生物经济领域创业,“十年磨一剑”是很正常的。而研发创新药,又是其中最难的。9年时间,鸿运华宁成果斐然。如今,景书谦离实现“做一款印上中国人名字的创新药”的愿望越来越近了。

  领军人才,能够引领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新区(滨江)坚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探索出“引一个人才,办一个企业,促一个产业,聚更多人才”的人才发展模式,正在产生着强大的效应。

  除了景书谦与鸿运华宁,还有王健创办聚光科技,助推了杭州物联网产业在全国异军突起;华桂潮先后创办伊博电源、英飞特电子,使高新区(滨江)迎来了LED产业的发展热潮;罗欢创办睿琪软件,研发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核心技术,继而孵化了形色、爱作业、票小秘等一系列内部创业项目,公司现有员工100余人,研发人员占70%……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才与产业,已在高新区(滨江)形成有效的互动。一方面,坚实的产业基础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人才和企业家的聚集,从而形成人才集群;另一方面,高端人才的集聚和人才集群的形成,又反过来支撑了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和质量提升。

  如今,高新区(滨江)是浙江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才总量达30余万人,集聚了8600余名海归人才;近年来每年新增各类人才2.5万名以上。

专业孵化

六和桥:帮创业者融资超20亿元

高新区(滨江):做一个大孵化器

  9月12日下午,六和桥创业投资沙龙如期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海创基地三楼举行。面对钱塘江、远眺六和塔,创业者阐述着公司的理念、现状以及融资需求,投资者认真聆听、精准发问。

  这样的场景,对海创基地的创业者来说,已经相当熟悉——由杭州枫惠六和桥创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枫惠六和桥”)启动的创业投资沙龙,在这里已经进行了222场,帮助各类创业公司融资超过20亿元。

  “2013年,我们和滨江区合作,在海创基地建设一个名为‘5050计划加速器’的孵化器,专门孵化该区的‘5050计划’人才与项目。”枫惠六和桥总经理徐晶晶说,2014年,第一批“5050计划”入选项目入驻孵化器。“大概有十五六家,很多公司现在已经成长得很不错了。”

  徐晶晶介绍,当时入选“5050计划”的人才都是海归人才,除了帮他们理顺架构、寻找团队等工作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创业项目融资。六和桥创业投资沙龙就这样应运而生。截至目前,“5050计划”加速器内在孵及毕业的企业共有242家,累计融资近15亿元。

  比如,如今已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杭州维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驻“5050计划”加速器的企业之一,致力于三维视觉精密生产检测技术。凭借高素质、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该公司入孵后受投资机构青睐,获得了数百万元融资。从“5050计划”加速器孵化毕业的维勘科技,如今依然将公司设在海创基地,产品远销国外市场。

  双创热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到高新区(滨江)。为了更好地服务各类创新创业者,在“5050计划”加速器外,枫惠六和桥还在高新区(滨江)运营了六和桥、独角兽和不死鸟三家针对不同类型创业企业的众创空间。其中,六和桥众创空间打造的国际双子星孵化器,目前已与加拿大、法国、英国等6个国家签订协议,将国外的优秀创业项目引入国内。

  “5050计划”加速器,或者说整个海创基地,是高新区(滨江)践行“滨江就是一个大孵化器”理念的缩影。海创基地的成功,大大激发了社会机构参与创新创业孵化的积极性。枫惠六和桥与周边东方通信、中控科技、中恒电气联合打造“六和生态示范区”;区内的华业、万轮、杨林控股等传统企业也积极兴办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形成了广泛的联动效应。

  如今,在“大孵化器”滨江,有杭州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35个、众创空间32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7个、众创空间12个。

  这些市场化运作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创新项目和团队提供一切所需的服务:技术咨询、指导,组建团队,寻找资金,理顺公司组织架构,挂牌及上市指导……

  “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在高新区(滨江)不断实践着。


浙江日报 杭州70年滨江特刊 00023 滨江“高度”:创新为先,
锻造国际化高新园区硬实力
2019-09-25 浙江日报2019-09-2500006;浙江日报2019-09-2500011;浙江日报2019-09-2500014;浙江日报2019-09-2500018;浙江日报2019-09-2500008 2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