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杭州70年滨江特刊

滨江“温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彻底告别“跨江难”

  滨江“温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曾 艺 宋桔丽

  金秋九月,枫叶渐红的“最美跑道”在钱塘江畔拉出色彩浓郁的线条,勾勒出一个现代城区——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宜人风景。

  由科技园区向城奔跑,她走过的历程不过十八载。像追求产业一样,追求一座城的“温度”。她营造令人向往的城市,不断打开城市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通过改革助推“最多跑一次”,营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

  城市“魅力值”飙升,人们用脚为她投票: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区合一”时,滨江区常住人口为11.7万人;到2018年,滨江区常住人口已快速增长到39.2万人。短短16年间,滨江区常住人口增长了235%!

  透过3个滨江人的故事,我们读懂“此心安处是吾乡”,读懂一座城市的“温度”。

“‘量身定制’公共交通 细节打磨不会停止。”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彻底告别“跨江难”

  从今年9月1日开始,居住在滨江区滨康路沿线的许多学生家长,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接送问题。一条往返于彩虹城小学和滨江实验小学的“求知专线”,解决了他们的难题。

  “这正是滨江公共交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色,除了常规的公交线路,我们会针对配套不足的地方采购相应的公交服务,‘求知专线’就是专为学生群体定制的。”滨江区住建局工程科科长王明德说。

  王明德还记得,刚入职工程科那年,全区公交线路不足十条。截至2018年底,全区公交线路已达到46条,始发线路27条,跨区线路9条,区内公交线路10条。其中,与地铁一号线接驳线路21条, 与地铁四号线接驳线路14条,总配车辆524辆,日均客运量20万人次。滨江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达363座,运营的公共自行车1.25万辆,每天租用量2.1万人次。便捷的公共交通全面铺开。

  同时,“量身定制”的公共交通服务,更将便利送到百姓家门口。为解决区内高新企业员工通勤困难的问题,滨江开通了网易、恒生、大华3条“心动巴士”;为解决区内学生家长接送难问题,滨江开通了闻涛小学、白马湖小学等4条“求知专线”,惠及近千户家庭;为更好地方便市民地铁出行,滨江陆续在江陵路、滨河路、西兴、滨盛路、浦沿路地铁站设立“P+R”停车场,实现“自驾+地铁”无缝对接,减轻车辆过江及主城区交通压力。

  现在的滨江,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建设地铁线路、改造提升浦沿路、开通江虹路跨铁立交、开通定制公交……全面铺开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彻底告别“跨江难”的时代。

  “现在每年要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轨道交通一至三期规划,滨江区范围内有5条地铁线路通过,分别为1、4、5、6、7号线。未来,滨江将成为杭州地铁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线路总长约34公里,共设置地铁车站18座(含5座换乘站)。

  “与地铁配套的公共交通接驳,我们都在积极准备中,对交通细节的打磨永远不会停止!”王明德说。

“何须过江?‘家门口’就有优质教育。”

到2020年全区中小学校建成智慧校园

  今年9月,6岁的小海星(化名)踏入了钱塘实验小学的大门。“杭州很多家长执着于主城区民办小学,但这次我们没有纠结,果断选择家门口的学校。”小海星的妈妈说道。

  近年来,滨江将教育摆在民生之首,视为城市功能配套和综合竞争力来推动。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好教育,正过江而来。

  自东向西,在高新区(滨江)的创新版图之上,学校早已星罗棋布——全区现有各类学校31所,其中义务段学校27所(29个校区),含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4个校区)、小学14所(15个校区)、初级中学6所,民办学校4所。全区有各类幼儿园35所61个园区,其中公办幼儿园28所54个园区。

  与数量齐头并进的是教育质量。素质教育时代,滨江学校致力于让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成长。

  在钱塘实验小学,小海星很适应自己的一年级生活。“这里的一年级没有突如其来的大量课业压力,入校后先是军训会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还会开展‘养成一个好习惯’‘读一本好书’‘参观一个博物馆’等活动,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海星妈妈介绍道。

  “一校一品”,滨江素质教育亮点纷呈。

  江南实验学校机器人工作室连续六年获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特等奖;东冠小学获世界健美操冠军赛青年总决赛4项冠军;滨文小学集体项目武术操在浙江省小学组斩获第一……

  除了素质教育的深耕,以“数字经济”闻名的“国际滨”,其教育也充满了“未来感”“国际化”特色。

  浙大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在建设时,在每个教室预埋信号线,为大数据采集做好铺垫;丹枫实验小学在全国中小学率先打造物联网智能图书馆;滨江实验小学和宇视科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慎独”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智慧教育正在变革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

  滨江区教育技术负责人表示:“名师在自己班级上课,课堂可以实时在其他班级教室直播,课堂内所有学生都可同步享受数字资源。”

  到2020年,滨江计划实现全区100%的中小学校和8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校园;建成10个名特教师在线微课堂、10个跨校选修课程超市、100个精品在线网络课程资源。

  随着越来越多外籍人员被“国际滨”吸引,滨江教育的国际化也在大步挺进。截至2018年底,滨江区共19所学校与境外34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共组织1049名中小学生赴境外游学研修。“开阔的国际视野”正逐步成为新时代滨江学子的共同特质。

  周末,妈妈常常会带着小海星去各类节展、书店、博物馆逛逛。钟书阁、网易蜗牛图书馆落地;动漫节、文博会等金字招牌打响……滨江生机勃勃的文创天地,是孩子们最好的“第二课堂”。

  “优质教育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何须过江!”海星妈妈笑着说。

“新企业‘落户’,从3个月缩短为1天!”

“办事不过江”升级为“跨江来办事”

  10年前,沈珂入职大华股份,成为公司首个法务人员。他的工作曾经离不开“一张表格”和“一个地方”。这张表格记录了企业各类办事事项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办结所需的平均时间,而这个地方便是江陵路609号(原滨江工商局注册大厅所在地),是他除了家和公司,去的最多的地方。

  如今,随着滨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这张“表格”渐渐被他搁置在抽屉里;江陵路609号,也不再是他每天光顾的地方,因为许多事项,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就能办结。

  “办事效率的变化太大了,例如以前办新企业要等3个月。现在,1天就行!”沈珂说道。

  2016年,滨江设立行政服务中心,紧紧围绕打造“行政审批、资源配置、效能监察、便民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服务平台的目标,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7年3月初,滨江首批“最多跑一次”清单公布,创业者章东琴拿到了滨江区颁发的首张与纸质执照一起发放的“电子营业执照”。半个月不到,第二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公布,包含150项内容,杭州乐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超,领到了浙江省第一本多证合一营业执照。

  彼时,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告诉媒体,“我们正在探索全程电子化登记,争取在不久的未来实现注册企业‘跑零次’。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办事的效率!”

  而如今,随着政府数据库的不断开放,“跑零次”已然实现。

  例如网上申报系统的开通,让沈珂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为新公司起名;办理“公司设立登记、申请刻公章”等,备好相关电子材料,一台电脑就能搞定。

  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滨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大大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截至今年9月15日,今年新登记注册企业6277家,新增注册资本320.35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数从2013年改革前的10家,增长到现在的36家。“3个月变1天,多少发展机遇能被抓住!这就是‘最多跑一次’为企业释放出的发展空间和效率。”沈珂说道。

  对于老百姓来说,“办事”不再意味着“麻烦”。截至2018年12月底,滨江区政府办事事项457项,已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杭州市统计局最新一次对全市“最多跑一次”改革民意调查数据表明,滨江区办事群众满意率达97%,实现率为92.4%,双率排名总分列全市第二位。

  暖心高效的“办事”体验,更是让“办事不过江”升级为“跨江来办事”——滨江市民中心,是除杭州市民中心外,非本区市民办事比例最高的。

  2007年,海星妈妈在滨江区购置了房产。“当时的滨江比较荒凉,就那么几条路、几幢楼,学校也没现在这么全、这么多,我并没有选择常住。”

  12年后的今天,就业在滨江、居住在滨江、上学在滨江、就医在滨江,已成滨江人的第一选择,海星一家的生活,也彻底扎根在这里。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所以人们常说,优质的民生便是最好的营商环境。18年砥砺奋进,滨江用民生“温度”撑起“发展”的高度。“产业高地”升级为“宜居花城”,未来可期!


浙江日报 杭州70年滨江特刊 00022 滨江“温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9-09-25 浙江日报2019-09-2500005;浙江日报2019-09-2500007;浙江日报2019-09-2500010;浙江日报2019-09-2500013;浙江日报2019-09-2500016 2 2019年09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