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人物

在湖州养鱼种桑20多年,被称为“桑基鱼塘的女儿”——

徐敏利:让大家跟着我“年年有鱼”

  初秋时节,南太湖桑基鱼塘,湖光潋滟,桑叶沃若。

  9月17日,湖州鱼桑丰收节在荻港村上演,这是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说起鱼桑丰收节,离不开一个人的坚守,那就是荻港渔庄董事长徐敏利,人们称呼她“桑基鱼塘的女儿”。在这片土地上,她带领乡亲们养鱼种桑,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桑基鱼塘的文化内涵。她珍视和保护着桑基鱼塘的故事,自己也成为别人口中关于桑基鱼塘、关于荻港村的故事。

  渔家儿女,抓鱼庆丰收

  徐敏利对渔业的爱,是出了名的。

  “就算早已成为徐董,也从未忘记自己是渔家的女儿。”这是荻港村人对徐敏利的印象。

  在荻港渔庄,记者初见徐敏利时,她立在一口水塘中央,头发绾成髻,身穿胶皮裤,两手抓起一条重约8斤的大青鱼。在鱼儿丰收的季节,徐敏利常常穿上这一身行头,将脚踩在那柔软又坚实的鱼塘中抓鱼捕鱼,感受渔家儿女的收获快乐。

  位于南浔区和孚镇的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这里有留存千年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记者跟随徐敏利穿过大运河上的桥,便来到面积达1000多亩的“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荻港人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挖深鱼塘,垫高田基,田地和水塘间的阡陌也利用起来种植桑树。水塘养上了鱼,每年清理出来的淤泥,是桑地最好的肥料,桑叶用来养蚕,蚕蛹作为鱼的食物,蚕粪则增加着鱼塘的肥力。

  这种桑、蚕、鱼、泥互为依存并互相促进的有机循环,堪称农耕社会的高效种养殖形态,也成为荻港村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曾经,游客来到荻港村,看看就走了,没地方吃饭,更没地方住宿。”徐敏利说。2004年,徐敏利利用当地的荒废湿地、老桑地、老鱼塘等,建起了一个以休闲、娱乐、垂钓为一体的荻港渔庄。彼时,农村休闲旅游业刚刚兴起,路在何方?周边没有样板,徐敏利就去台湾学习农庄运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徐敏利考察了多个地方后,给渔庄这样的定位。

  徐敏利发展乡村新兴服务业的努力,正契合了时代对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期待。荻港村在淘汰污染企业、持续改善村庄环境中大踏步前进。2015年,荻港村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从杭州去往荻港村,驱车下高速后行驶在菱新公路上,每个岔路口都能看到荻港渔庄的路牌。占地630亩的荻港渔庄如今成了游客们悠闲休憩的目的地。走进渔庄,不仅可以赏莲垂钓,还可以体验打年糕、磨豆腐,亦可参观桑基鱼塘系统科普馆及长廊,了解四大家鱼、植桑等农耕文化知识。2012年,荻港渔庄荣获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8年,荻港渔庄被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全国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传承文化,办鱼文化节

  徐敏利对鱼桑文化的爱,也是出了名的。

  把钱投到文化领域,很多人觉得回报少、不值得。但徐敏利有自己的立场: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是祖辈交付后人保护桑基鱼塘的历史使命和留住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徐敏利心中,“鱼桑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要办,更要越办越好”。荻港渔庄总经理章霞梅回忆,对于文化活动,徐敏利从不满足于办一场,也不满足于年年重复,哪怕一个活动已经举办了10年,她也要让这个活动常办常新。

  2010年起,徐敏利发起筹办鱼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鱼文化节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唱鱼歌、跳鱼舞、吟鱼诗、猜鱼谜、开展鱼桑文化论坛。徐敏利还专门请专业人士以渔民的民间号子为素材,创作了《鱼水欢歌》。

  此外,从2008年开始,荻港渔庄与周边学校共建鱼桑文化实践基地,举办了数十次不同规模的鱼桑文化展览和比赛,保存鱼桑文化作品1000多件,印发鱼桑文化书籍;从2014开始,荻港渔庄举办了全国“湖桑茶”论坛;2015年5月,荻港渔庄在浙江省美术馆举办以鱼桑文化为题材的展览;今年,荻港渔庄创建成立“湖州鱼桑文化研学院”。

  辛苦,却甘之如饴。徐敏利说,最令她难忘的,便是代表荻港渔庄前往意大利罗马,见证“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时刻。

  每次对鱼桑文化的传播,她都不遗余力,得到认可时,她是最开心的人。2018年荻港渔庄鱼桑丰收节,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6月,参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她又承担起浙江园湖州日的文化展示,湖州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等吸引了中外游客驻足参观。25年,对徐敏利来说,意味着对农业的不懈坚守,意味着对乡村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培育,意味着把文化传承始终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心系老乡,同走致富路

  徐敏利对故乡的爱,更是出了名的。

  荻港村一侧毗邻京杭大运河支流,沿河是一条古老的走廊,名为“外港埭走廊”,青瓦堂舍,沿河而建。一有空,徐敏利便会来到这里,面对着大运河唱起那首她熟悉的歌曲:“茫茫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缘溪渔网密,人烟近市稠。”这是荻港村的村歌。

  生于斯长于斯,成荫的绿桑是徐敏利玩耍的地方,父母栽桑养鱼的生活是印刻在她脑海里儿时的记忆。徐敏利从小喂鱼,长大经营淡水鱼批发生意,一直与鱼打交道。渔庄的鱼不愁销路,却卖不出好价钱。“归根结底,优质才能优价。”徐敏利走访渔民,向他们推荐好品种,传授生态养殖的理念。

  结合“桑基鱼塘”特色产业,她请来专家团队攻坚研发,免费向村民提供无公害养殖技术,并辐射周边村民,打响了1500多亩“乌金子”牌的淡水鱼品牌;2016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荻港渔庄成立,2018年第二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目的就是为村民提供鱼类生态养殖技术和鱼桑产品开发服务。

  村民章阿占有3亩多鱼塘,在荻港渔庄的免费帮助下,他发展生态养殖。“你们看,这里的鱼吃的不是饲料,而是麦芽和桑叶。”章阿占说,在市场上,这种鱼每斤能卖20元,比吃饲料的鱼要贵一倍。

  “让大家跟着我一起有鱼、能渔,年年有余。”这是徐敏利常说的一句话,而她也是这样做的。

  村民养的鱼,渔庄帮忙卖给游客;村民要开办餐饮、住宿服务,渔庄帮着介绍游客。如今,荻港渔庄扩展到了630多亩,600多名员工都是本村人;专门成立了渔达果蔬、阿大湖桑茶两家专业合作社,吸收了100余户农户入社经营,平均每户人家每年增加两万元收入。

  徐敏利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荻港公路大桥拓宽时,她积极捐款;农民公园建造时她主动解囊资助。她还特别关心老人的生活,自筹资金600多万元,建造了和孚镇老年福利中心。“尽力做点事。”徐敏利说得轻松,做得却实实在在。


浙江日报 人物 00011 徐敏利:让大家跟着我“年年有鱼” 2019-09-24 浙江日报2019-09-2400006;11053000 2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