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探访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实践

——来自杭州市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蹲点调研

  探访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实践

  ——来自杭州市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蹲点调研

  萧山区委报道组

  钱塘江南岸的萧山,面积1420平方公里,共有21个乡镇街道,分布着352个行政村。一提起农村,可能许多人都会留有“脏、乱、破、旧”的印象。不过,在如今的萧山,这种现象已不复存在。

  连日来,笔者遍访萧山区21个乡镇街道的多个乡村,发现萧山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以产业支撑、基层自治、文化赋能为抓手,在全域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大实践,为保持萧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萧山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美丽乡村这类‘关键小事’,实则是民生大事,是最能够提升百姓获得感的实事。从‘关键小事’抓起,以‘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贡献最大的力量。”

以产业为支撑 澎湃乡村振兴动力

  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在萧山,因产而兴、因产而旺的乡村不胜枚举,其中尤以东片乡村突出。

  位于瓜沥镇的航民村,诞生了航民集团这一产业巨子。从1979年村民创办工业企业,到2004年航民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再到转型进军黄金珠宝首饰设计、生产、销售领域,40年来,在村书记朱重庆的带领下,航民集团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做强传统主导产业。2018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58000元,“航民村就是航民集团,航民集团就是航民村”这一响亮的口号,记录并彰显着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发展的可能性与想象力。

  同样是萧山东片,位于衙前镇的凤凰村,1985年办起了全省第一个联营加油站,1995年建起萧山第一个村级小商品市场,1999年办起萧山第一家由农户、村集体合作组建的股份制企业,2005年推进“三园二区”(工业园、商贸园、文化园、村民居住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建设……可以说,凤凰村就是善吃“头口水”,走在了发展的前头。在老书记胡岳法的带领下,凤凰人将纸上蓝图变为现实,靠着经营性资产,村里轰轰烈烈发展起物业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的腰包一点点鼓了起来。

  如今,凤凰村每年依靠土地、厂房、商铺等租金收入在2500万元左右。2018年,村级可用资金更是达到49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9800元,凤凰村成了人人向往的“首富村”。

  每年春节前,也都是凤凰村村民作为“股民”分红的时候。而“农民变股民”这样的好事,已经持续了10年。现在,该村的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又进一步深化,该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2.14亿元总授权股金确权至578户家庭,共2041名股东,颁发股金权证,明确股东股金的终生持有和继承权利。不仅让凤凰村民能世世代代享受凤凰的成果,更让在外工作的凤凰子女时刻感受到支持和鼓励。

  相较于东片乡村,萧山南片村庄在产业支撑上普遍存在着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但是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南片镇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辟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位于河上镇的凤凰坞村,曾经环境面貌破败,道路坑坑洼洼,村级集体经济十分疲弱,全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不足50万元,连用于维持正常的村级开支都十分紧张。

  凤凰坞村有始建于五代十国、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文昌阁;也有抗战时期设立的机要室……作为乡贤回归凤凰坞村担任村书记的董建深知,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村庄发展的“筹码”。而萧山抗战纪念馆和中美合作纪念馆落户凤凰坞,更为这个山里的小村庄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

  如何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凤凰坞村大力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挖掘传统节庆活动,把“农”的特色体现出来,并引进了专业团队成立凤凰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红色之旅、亲子活动,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乡村。

  乡村旅游带动了村民致富,可村集体的经济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怎么办?河上镇又想方设法在凤凰坞村通过“低散乱”企业整治腾出的53亩土地上,打造总投资5000万元的大型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建设。该项目也是河上镇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欠发达村集资开展异地造血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创新,预计年收益100万元以上。

  同样位于河上镇的东山村,针对自身山水田园风光优美、古村风貌协调完整、四时传统生活韵味十足、魏风江文化源远流长等特点,明确自身定位,请来清华大学建筑专家操刀规划,将其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杭州近郊休闲古村落。在保留村落原有古韵的同时,加大对自然环境、村落建筑的修复,同时发展兼具观光的特色农业、古村落体验和以亲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

  这个寂静了数百年的小山村,如今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众多的年轻创客来到村里。来自重庆的薛黎就是一名乡村创客,她与志同道合的本地小姑娘合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自由创作之余,与本土的民宿、景点合作,承接一些艺术照、婚纱照、商业广告拍摄。去年5月,她拍摄的古镇旗袍秀火了,照片在多个社交平台疯传。一年来,除了摄影工作,薛黎还组织策划了多次大型乡村旅游、企业团建活动,巧妙地用“游戏闯关”的方式将周边特色餐饮、民宿、景点串联起来,为古村落不断带来人气和产业效益。有感于薛黎对东山村乡村振兴作出的贡献,她被授予东山村“荣誉村民”。

  年轻一代的创客为河上镇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如此,结合互联网思维,东山村脚下正在打造一个占地150亩的智慧果园,创新提出在线认领菜地、土鸡鸭等服务,农场提供全时段直播活动,会员可以在线观看并全程参与农耕、养殖过程,形式十分新颖,一推出便引起关注。此外,还有户外音乐趴、生日趴、稻田趴、帐篷节……新青年为萧山南片的古镇古村带来了新创意,也不断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以自治带善治 探路现代乡村治理

  一个坚实有力的村领导集体,是乡村繁荣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党建为统领,以党员为核心,构建多样化、接地气、可持续的乡村治理模式,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在河上镇众联村,我们欣喜地看到,以打造“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的幸福家园为追求,众联村开创了“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善治新路子。

  2017年9月,经过多次的村民会议协商讨论和专家学者的把关润色,众联村《村民通则》正式出台,包括加分35条、扣分25条(简称“众联60条”),内容涵盖了村民素质提升、志愿公益服务、慈善帮扶救助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按照加扣分目录对村民行为进行量化。这部《通则》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评审组专家毛丹教授称为“中国第一部皮毛法”。

  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对工作的推进举足轻重。在村里的家宴中心建设项目中,党员俞银桥主动劝退了原先的租户,捐出了800平方米的自有厂房,为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开了一个好头。今年以来,众联村全力开展“围墙革命”“共享庭院”工作。目前,第一批19户农户已自觉拆除自家高围墙,建起了生态围墙,“共享庭院”模式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也吸引到许多外村村民围观点赞。

  众联村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也被写入了浙江省《总结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六大工程实施方案》。

  在学习借鉴河上“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戴村“映山红”计划把互联网共享思维的理念搬上网,进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新探索。

  戴村镇大石盖村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印有户主名字的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进入了戴村“映山红”计划数字信息平台入口,目前,大石盖村100多户村民已率先“尝鲜”,通过亮出二维码、参与各家评价,投身乡村治理数字化探索。

  据了解,戴村“映山红”数字信息平台是一个数字评分体系,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浙江大学专业团队开发建设。“5月启动搭建,8月内部测试,目前在大石盖村开启环境卫生公开评分,得到村民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成效。”戴村镇平安办主任袁江滨表示,接下来,还将把治安巡逻、交通劝导等项目纳入进来,并逐步向全域推广。

  走进东片益农镇群围村,粉墙黛瓦,芳草萋萋,一排排民居井然有序,一方方农田硕果累累,一条条河流清波荡漾,宛如一幅恬静淡雅的水墨画。

  群围,即“人民群众齐心围垦”之意。群围村现在所在的位置,原先为钱塘江滩涂地,土地大多是盐碱地,发展受限,再加上交通不便,2006年前,群围村发展一直不太理想。曾经的群围村,作为一个围垦移民村,是出了名的困难村,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因为穷,被人戏称为“穷围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靠领头羊”。2006年,时任杭州紫香集团副总经理的郑剑锋临危受命,毅然辞去了公司高管职务,放弃了年薪15万元的待遇,作为“空降兵”“救火员”,担任起群围村的支部书记,担当起带领村庄致富的重任。十余年来,正是带着这份责任,他带领村三委班子真心真意为百姓谋利益,踏踏实实为集体谋发展,为群围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乡村工作往往意味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于这根针,郑剑锋认为既要当好村民心中的“定海神针”,发挥好主心骨的支柱作用,更要当好“绣花针”,认真细致地为村民做好服务工作。十余年来,群围村集体资产由338万元增加到9653万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

  在瓜沥镇八里桥村,村民们和村长胡永铭永远不会忘记从2019年5月6日到8月12日,一起经历的让村庄“旧貌换新颜”的98个日日夜夜。53岁的胡永铭,1987年进村工作。如何带领村里的645户、2308名村民一起对该村进行环境整治是他近来最心心念念的事。

  镇上的动员会在今年4月22日召开,5月6日八里桥村的百日攻坚战也吹响“集结号”,经过前期的宣传造势,村民们自行设计的整治方案在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上顺利通过,八里桥村的环境整治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经过一个星期的村民自发整治,5月12日,由党员干部带头的23人组成的施工队和两台挖掘机、四台拖拉机以及两辆三轮车分为三组,开始了挨家挨户、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和环境整治工作。

  环境整治所需的建筑材料从哪里来?非要大兴土木、资金投入才能完成乡村整治工作吗?

  八里桥村用最就地取材、最变废为宝、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因村制宜的智慧——村委会以一张瓦片一角钱、一块工字砖四角钱、一块预制板十元钱的价格,向村民们回收他们堆在房前屋后废弃已久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都是老百姓建完房剩余下来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边角料,老百姓没办法将其再次利用又舍不得直接扔掉,最简单省事的办法便是将它们在房前屋后一堆了之。现在村委会不仅通过回收再利用避免了老百姓的损失,还通过此举腾出了房前屋后的大量空间,并赋予这些建筑材料新的生机和使命——村里每家每户的每一块砖,都是哪里需要哪里搬,铺就了一条条简易却整齐的乡间小道。

  “垃圾分类”和“厕所革命”也在八里桥村持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总共清出了村里的陈年垃圾4500吨,垃圾最多的一个院子用承载量5吨的拖拉机拉了10车才拉完。运出去的垃圾进行分类后依托专业的处理公司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物尽其用。

  八里桥村的乡村整治工作没有投入大量的资金,也没有请来专业的设计、建筑团队,因此没有太多高大上的工程,但村民们却看到了乡村面貌实实在在的改变,每一个人都或出人力或出物力地参与到了环境整治中,参与感换来的是幸福感、获得感。

以文化为底色 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在萧山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过程中,文化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一个个乡村的“底色”,不仅仅是美丽乡村的“门面”,更是村民内心深处的“依托”。文化兴,则村风善、村民和、乡村兴,萧山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傍晚,夜幕将临,步入位于萧山东片党湾镇庆丰村的文化广场,这里已十分热闹。这座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村中心广场,包含有文化礼堂、大戏台、文化长廊、灯光球场等设施。

  书画、羽毛球、戏曲、二胡、腰鼓、排舞,甚至是越剧沙龙和健身比赛,三天一小场,五天一大场。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吸引着庆丰村各个年龄段的村民聚集于此,呈现出一幅和谐文明、活力四射的动人乡村图景。

  一首《金色庆丰好幸福》正被村民们唱起,这首村歌,歌唱的是幸福,彰显的是文化,凝聚的是民心。

  在乡村,文化要素何以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参与感。

  以文化礼堂为例,庆丰村从一开始就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群众点单、礼堂接单”方式,组织开展特色文化大讲堂、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为村民提供更专业、更丰富、更有契合度的服务。从首届庆丰村油菜花节的成功举办,到依托“锦绣原野 金色庆丰”文化俱乐部开展村歌、排舞等文体活动,文化礼堂成为了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所息息相关的场所,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能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同时,庆丰村还以文化礼堂为基地,以“培育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为主题,探索出家风、乡风、社风建设“三个一”模式。制作一块家训牌匾,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编纂一本家风故事集,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编印成册,并发放到每户家庭;开展一轮好家风主题宣传,结合最美媳妇、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积极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

  庆丰村文化礼堂的旁边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展览馆:围垦历史陈列馆和乡贤馆,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引领和熏陶。

  围垦文化,是庆丰村及其所属党湾镇历史传承中具有根本性影响的文化。因此,弘扬和宣传围垦文化,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也是新时期对人们在乡村干事创业的激励。

  如果说围垦文化代表了光辉的过往,那么乡贤文化则凸显着精彩的现在和未来。伴随着2019年党湾镇乡贤大会的召开,回到“精神故土”的乡贤们,也带着“诗与远方”的惠泽回到家乡,带来实实在在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党湾乡贤已累计捐款捐物达上亿元。

  离开庆丰村,将目光聚焦于萧山南片山水之间的诸多村庄,文化,也正以其独具特色的形态助推着乡村的发展。

  浦阳镇山峦环抱,葱郁苍翠的灵山村,一幢幢花园式的农家住宅错落有致,一条条平整干净的道路进村入户,村民漫步在沿岸的鹅卵石小道上,身侧流水潺潺,带来几分灵动,周围休闲设施、微小景观一应俱全。这座山灵水秀的村庄,被誉为《桃花源记》的原型地,有“五柳桃源地,乐水灵山村”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底蕴,使得这座村庄别有韵味。灵山村得名于坐落在其北面山地的灵山寺,建于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9年)的这座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抢救性维修保护,如今,吸引着远近的人们慕名而来。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通过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方式,着力突出文化特色,使灵山村成为了今日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做减法。自2013年以来,灵山村大力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5万余平方米,通过多轮专项行动的深化巩固,在“无违建”整治后真正实现了村域范围内彻底消除违法建筑。

  做加法。灵山村把美丽建设带到整个乡村治理中,投入1500余万元,实施了入村口综合改造、公厕改造、生态停车场建设、半间书屋区块景观提升、道路绿化提升等17个项目提升工程,带动灵山美丽蝶变。如今,从半间书屋的“书香气息”到南宋官窑的“工匠精神”,再到杨树池畔的“农家乐事”,徜徉于灵山村中,“桃源胜地,南山悠情”的文化氛围使往来者浸润在和谐文明之中,也为这座村庄带来了普遍的关注与人气。

  同处萧山南片的进化镇欢潭村,因村口有一水潭,岳飞行军至此,饮潭水而欢,故而得名。

  整个欢潭村约有九成的村民姓田。据家谱记载,田姓人家是南宋早期来到这里定居的。

  以“五义文化”为切入口,欢潭把准村庄治理脉搏,做深做透村庄文化内涵,并将“忠、义、和、本、清”的新五义精神贯穿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

  走进欢潭村,杭派民居叠错有致,白墙青瓦掩映着绿水青山,这里,保存有全萧山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一条明清古街上,大约有40个院落是比较完整的古建筑,其中以清代为主,并有少量明代和民国时期建筑。

  这些建筑中,务本堂以传承“习诗书,学礼易”耕读传家的“务本”之道而得名。老洋房则承载着村庄里“书香世家”的文化符号。其他众多的古建筑,也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被赋予更加深刻鲜活的内涵。

  前不久,欢潭村的二桥书屋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悦读益站”。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古建筑需要保护,也需要活化。如果只是保护,没有活化,就没有真正运用起来。我们希望将二桥书屋打造成‘耕读文化’的载体,充分发挥好社会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自2017年务本堂、老洋房、二桥书屋一起入选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它们连同欢潭村其他的古建筑一起,重现了往昔风华。

  如今,欢潭村借鉴“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拟定了“五义”村民守则、操作通则和积分细则,依托“五义”家园社会组织,积极培育义仓、义学、义渡、义诊、义养等5支服务队,并和萧山老年病医院达成共建协议,设立每月义诊日,为村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此外又建设老年食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南片山村,到历史文化名村,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欢潭村依托文化王牌与山水特色,实现了华丽转身。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萧山区在全域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产业为支撑,以自治带善治,以文化为底色,因村制宜,努力实现一村一品,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美丽乡村的样板,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萧山风貌。

  目前,萧山区已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的五年行动计划。到亚运会前,全区所有建制村将实现美丽乡村提升村全覆盖,培育3至5个市级风情小镇、20个市级精品村、3至5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总匡算投资达到50亿元。可以预见,通过五年的打造,一个个优化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传承美丽人文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将在萧然大地上“破茧而出”。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6 探访美丽乡村建设的萧山实践 2019-09-24 浙江日报2019-09-2400005;浙江日报2019-09-2400007;浙江日报2019-09-2400012;浙江日报2019-09-2400018;浙江日报2019-09-2400008 2 2019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