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参与垃圾分类 干部群众“一个不能少”

宁波五招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上)

  参与垃圾分类 干部群众“一个不能少”

  宁波五招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上)

  段琼蕾 范奕齐 张 路

  对宁波市民来讲,垃圾分类早已耳熟能详。

  自2013年7月以来,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宁波市通过营造全域参与氛围、积极探索分类模式、不断完善收运体系、科学布局处置设施、健全分类长效机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出了垃圾分类的“宁波模式”。

  如今,生活垃圾与时俱进的分类、收运、处理,已成为宁波居民生活的一个新时尚。目前,宁波市基本形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中心城区基本全覆盖,农村覆盖面达68%,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3.7%,整体工作在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中名列前三,去年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一。

  去年11月,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召开宁波与世行合作城市固废管理研讨会,肯定了垃圾分类“宁波模式”;今年7月,央视对宁波垃圾分类工作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本月,宁波PPP模式垃圾处理项目又获得了联合国官员的点赞,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0月1日起,《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为宁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奠定了法治基础。至今年年底,宁波将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到2020年底,宁波将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覆盖。

  面对垃圾分类难题,让我们去看看宁波是怎么用五招来解决的吧!

  第一招

干部带头齐抓共管

营造全域参与氛围

  “酒精油漆和发胶,有害垃圾别乱抛;电池涂料杀虫剂,丢进红色桶子里……”这两天,宁波首支原创垃圾分类主打歌《什么垃圾》MV视频上线,歌曲用上了说唱形式还融合了宁波老话,由宁波市江北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北区文教街道和本土原创音乐人联合制作,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上线才几天播放量已过万。

  这仅是宁波在营造垃圾分类全域参与氛围、培养市民自觉分类习惯的一次尝试而已,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宁波根据不同群体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了每一个“我”的影响力,整个社会都正在经历垃圾分类的生活方式变革。

  “我”是公职人员,率先垂范勇担当。宁波机关单位垃圾分类工作从2015年拉开序幕,通过公职人员的率先垂范引领社会担当,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宁波还将垃圾分类纳入机关年度考核、文明单位测评等不同内容中,通过不断细化将垃圾分类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同时,宁波制定了一对一联系机制、党建引领推动等一系列制度,明确各级机关单位书记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员干部是垃圾分类实施的主力军,不仅要在工作岗位带头践行生活垃圾分类,还要在家庭、社区中当好分类员、宣传员、劝导员和监督员。

  “我”是学生,绿色课堂引导你。今年宁波中考试题中涉及“垃圾分类”的试题分值高达79分,这背后是因为近年来宁波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内容,中小学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的相关课程,接连出版了各阶段学生可用的教材、读本,还将垃圾分类和文明校园评比、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

  现在,每个月,镇海区金桂花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都会迎来好几拨参观的客人,以蛟川双语小学、骆驼中心学校等学校的小学生居多,他们在这里学了分类知识后,不少孩子还会回家学以致用,去教育家长,绿色环保之风通过孩子吹进了家庭。

  “我”是居民,柴米油盐打动你。在宁波,每户家庭每季度都能免费领到93个厨余垃圾袋,袋子上的二维码与居民家门牌号对应,每个社区都有扫码员对装了垃圾的垃圾袋进行开袋抽检,并扫描二维码将“优良中差”的评价数据上传到宁波垃圾分类智慧环卫平台。

  如果有居民没有进行分类,通过二维码,扫码员能准确追溯到家庭,上门宣传指导。分类质量好的小区会收到政府发放的绩效奖励,小区设置优秀家庭垃圾分类光荣榜,向居民发放小毛巾等生活用品,如镇海区同心湖社区用这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达100%。

  “我”是市民,时尚有趣吸引你。今年宁波开展的“我就是影响力”垃圾分类短视频大赛,目前3个月时间已征集到了15万条小视频,广泛传播的过程中提升了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宁波还先后举行了“垃圾分类公益创投大赛”“寻找垃圾分类梦想家庭”“海报人物征集”“旧物改造”等活动,提升全民分类意识;“垃圾去哪儿了”公益环保考察项目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目前已超过4万人次参观过宁波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

  今年3月,宁波垃圾分类“十进”活动启动,“十进”代指垃圾分类进社区、农村、家庭、学校、企业、机关、商场(市场)、宾馆(酒店)、窗口和军营,要求这些行业的主管部门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倡议人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如今,宁波全市共有超过2000个小区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宁波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形成全社会参与、遍地开花之势,市民的分类习惯正逐步养成。

  第二招

主动引导群众参与 积极探索分类模式

  六年来,宁波市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体系。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源头分类质量不好,最终会影响到末端处置的质量和资源化利用情况。

  城区垃圾分类模式探索篇

  撤桶并点让分类更精准

  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的实践探索中,宁波实施标准先导、入户指导、桶边辅导、激励引导、考核督导五导机制,逐渐形成了高端小区物业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少部分小区由业委会主动作为确保分类质量的社区自治管理以及一般小区桶边监督引导三种模式,通过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扫码开袋溯源,推动社区源头分类质量提升。

  “小伙子,纸巾不能直接放到绿色的厨余垃圾桶里,要拿出来放到黑色的其他垃圾桶!”“怎么把外卖盒子和剩饭剩菜放一起,我重新给你分一下……”早晨6时30分,海曙区鼓楼街道西河小区的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员已上岗,对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进行挨个检查。

  “撤桶并点,是居民‘看得见’的垃圾分类‘新气象’。”海曙区垃圾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多余的、分散的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的点位,再配以专门的桶边督导员,这样就能通过集中的监督管理,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精准投放。

  有不少居民开始不理解,认为如果物业打扫不及时的话,撤掉垃圾桶可能会导致垃圾满溢,反而不卫生。西河小区所在的孝闻社区相关负责人说,“为了给居民缓冲时间,我们先把28个桶位合并成了2个再调整成1个,同时加大巡查及垃圾清运力度,居民现在都很支持。”

  党员示范带动周边群众

  不少社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践行,并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建立长效的“社区自治”分类模式。

  来自江北区甬江街道的茅永贵老先生,今年85岁了,老人仅用了3个月,就让楼道44户邻里从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垃圾分类,到100%生活垃圾分类,获得了宁波市主要领导的大力点赞。

  茅永贵老人总结了三条经验:首先要熟悉邻居,多次上门宣传后,一些邻居碍于情面,不得不进行垃圾分类,慢慢地就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第二,对抱有侥幸心理躲避检查的邻居,告诉他们现在有桶边督导,垃圾入桶后会有人检查,每家的塑料袋上印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知道哪一户没做到位;第三,对一些不理解的居民,想方设法让他们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让垃圾实现资源再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对子孙后代有利。

  无独有偶,红房子小区是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目前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已达90%以上,这背后离不开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志愿者的努力,这支队伍主要由居民党员及楼组长组成,他们利用楼道小黑板、宣传窗、社区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垃圾分类,还上门发放倡议书、垃圾分类宣传册和环保帆布袋等。

  而在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里仁花园创建垃圾分类提质示范小区后,200天时间,这里的居民垃圾精准分类率达到85%以上,社区党委书记邬晓红强调,靠的是做群众工作这个传家宝,靠的是社区党委这个火车头。社区组建了由党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和物业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加强示范引导和督促源头分类;通过里仁为美志愿服务团来开展里仁花园垃圾分类提质工作。同时玉兰社区党委给支持工作的在职党员、居民、在校学生所在单位寄表扬信;设置垃圾分类“红黑榜”等。

  在鄞州区东钱湖镇东湖观邸别墅小区,社区党支部充分发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但要求小区党员带头在微信群自晒垃圾分类情况,还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分类宣传、入户指导,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目前该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正确率在90%以上。

  农村垃圾分类模式探索篇

  尝试垃圾就近处置模式

  为解决农村、城郊等地集中处置不便等问题,宁波各区县因地制宜探索尝试就地处置模式,有机器制肥、阳光房堆肥、发酵做环保酵素、生物消化等多种方式。奉化区就以大堰镇箭岭村为试点探索垃圾分类“综合利用”模式,着力打造“零污染”村庄。

  2017年11月开始,大量的餐前垃圾如新鲜菜梗、菜叶被送进了箭岭村的酵素工作坊。不到一年,酵素坊“吃掉”约5吨垃圾,生产出环保酵素有机肥料约15吨,用来种植水稻、猕猴桃等,村民减少了购买肥料的开支,垃圾少了,村里每年还省下了数万元的垃圾清运费。

  在教会村民怎样分垃圾后,为了让村民深度参与垃圾分类,积分制环保集市应运而生。500克烟蒂换2个积分,60个塑料瓶换1个积分,用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牙膏、肥皂等日用品,环保集市成为村民每月期盼的“盛会”。

  柴桥街道河头村去年率先建成了北仑区首座阳光堆肥房,由浙大教授团队负责设计并提供技术支持,共有3间,屋顶设有易腐垃圾投放口,还建有一条斜坡直通屋顶,供运输车运输垃圾;室内均设有喷淋、排水、补气、排气等配套系统,避免可腐烂垃圾在发酵过程中溢出恶臭或滋生苍蝇;前墙设有一道带有挡板的出料门;设备房配有渗滤液池,渗滤液循环利用。

  如果将剩饭剩菜、果蔬外皮、过期零食等可腐烂的生活垃圾掺入微生物降解菌剂,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进行发酵,经过45~60天最终转化为有机肥料就可就地回用。每吨可腐烂的生活垃圾,经过阳光堆肥的方式处理后,可转化为0.2至0.3吨有机肥料。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参与垃圾分类 干部群众“一个不能少” 2019-09-22 浙江日报2019-09-2200005;浙江日报2019-09-2200008;浙江日报2019-09-2200010;浙江日报2019-09-2200012;浙江日报2019-09-2200011;浙江日报2019-09-2200013;浙江日报2019-09-2200020 2 2019年09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