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老人讲述70年灯塔变迁——

守望之光更明亮

  本报讯 (记者 黄宁璐 通讯员 李海波) 岱山海域,舟楫穿梭不息,灯塔众多。在茫茫大海上,灯塔的光芒为黑暗中航行的船只指引航向。在岱山的中国灯塔博物馆里,收藏着一盏斑驳的电航标灯,制造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径约0.5米、高约0.8米,曾是当地小龟山灯塔的核心部件,置于灯塔的顶端。而最熟悉这盏灯的,是今年64岁的岱山人赵盛仕。他是一位老灯塔人,守了41年灯塔。他从这个饱经风霜的老物件开始,向记者讲述了一段70年的灯塔变迁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岱山海域的一些灯塔用的还是乙炔灯,比较落后,使用起来繁琐,灯的亮度也不够。”赵盛仕回忆,“1975年,我来到唐脑山灯塔工作时,已经用上了这种电航标灯。当时这种灯算先进了,但射程也只有10多海里。”他们先用柴油发电机组给蓄电池充电,然后再由蓄电池给电航标灯供电。发电用的柴油,他们一桶一桶从码头挑上灯塔。此外,蓄电池维护工艺繁琐,老式柴油发电机组也容易出故障,时常得维修,灯塔工人经常是一身汗、满手油。遇到能见度低的天气,灯塔工人启动雾号,发出声响,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有时候,雾号连续工作几天几夜,雾号巨大的声响,柴油机突突的轰鸣,让灯塔工人十分难熬。“那时候,连手摇电话机都没有。”他说,一次生了病,只能通过点篝火,向附近海域的过往船舶发出求救信号。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灯塔陆续升级为无人值守的灯塔,这时候雷达应答器也得到了广泛使用,还能利用太阳能供电。“而有人值守的灯塔也结束了柴油靠肩挑手抬的历史,补给柴油的船舶装备了先进的供油泵,能将柴油直接输送上去。”赵盛仕高兴地说。

  近年来,灯塔上使用的设备更加高大上了:安装了AIS航标,使船只的定位更加精确、航行更加安全。有人值守的灯塔上,都装上了空调,配上冰箱、卫星电视,还启用了高频电话,可以与海上船只通话。守塔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据悉,目前宁波航标处岱山航标管理站管辖的航标有348座,其中灯塔7座,有人值守的灯塔仅有2座,灯塔工人12名。人越来越少,设备越来越先进,但灯塔在海岛人的心中,70年来一直不变的是守望生命、守护安全的初心。


浙江日报 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00004 守望之光更明亮 2019-09-20 11026069 2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