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70年奋进看宁波

文章导航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尤 畅 续大治 孙 勇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宁波人的一句老话,道尽旧时海曙繁华。

  70年来,地处三江口核心区域的海曙锐意改革,以融合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华丽蝶变——从镇明到海曙,从三江口到四明山,从单一的城市化空间,到城乡共生、山水交融的复合空间,从撤村建居到社区直选,从居家养老到81890,从它山堰古水利工程到天一阁·月湖5A景区,从浙江首批“平安金鼎”到省对外贸易十强,从市场主体破10万户到经济总量超1000亿元……

  如今的海曙,依旧曙耀宁波。凭借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经济商贸、综合配套、人才资源五大优势,海曙扎实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持续推进“项目攻坚提速、转型升级提质、作风建设提效”三大主题年活动,在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探索发展新路

  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

  “数字经济”春潮涌,宁波海曙探新路。

  近年来,以良好的市场环境、扎实的产业基础、澎湃的发展动力为后盾,海曙探索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一条条新路子——积极布局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等产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海曙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8.25亿元,增长25.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6.9亿元,增长12.1%。

  同时,传统优势产业亦在科技引领下加速转型升级,如纺织服装业全年利润比上年增长289.1%。雅戈尔斥资上亿元打造的智能工厂,大幅缩短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周期,并对3000多家门店实施硬件提升,开发3D人体试衣系统,筹建10万平方米的智能化仓储中心,以实现全流程智能化。

  激旧引新,固本出新。海曙精准加大招引力度,一批产业数字化及数字产业化项目扎堆落地。去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谭建荣担任法人代表的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开院;不到一个月,由国内自动化领域顶级科学家团队领衔的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揭牌;9月,世界顶尖机器人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与海曙签署“两院一园”总部基地项目,将建设宁波清水湾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和清水湾(宁波)智能产业园;12月,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下设2个共性科研平台、3个创新中心和4个前沿技术实验室落户……

  仅一年,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就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获批,电商园区获评省5A级电商产业基地。

  5月30日,在2019海曙数字经济发展大会上,23个数字经济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63.92亿元,涉及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零售等领域,将进一步推动海曙数字经济、实体经济、都市经济深度融合,构筑具有海曙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了加快集聚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工业大数据、工业控制安全等领域的企业,形成一批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团队,助力浙江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今年,海曙在宁波率先吹响了“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的号角,力争于2021年底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0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50%。

  深化改革创新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发展无穷期,改革无止境。海曙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从根本上推动问题加快解决。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牛鼻子,海曙深化“审批考级制”,率先启用“无差别收件系统”,加快打造“家门口”智慧审批服务网,180个事项下放延伸至基层站所,158个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914个事项实现“零次跑”。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让海曙区域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强。“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深化,工业用地100%“标准地”出让,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在海曙加速成长,区域亩均“含金量”全面提升;96家企业入围省“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第一档名单;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小升规”企业培育入库98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入库154家。

  同时,海曙转向绿色制造,牢牢锁定了海曙制造的竞争优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已连续8年下降,其中2016至2018年,分别下降7.1%、6.9%和6.2%,3年累计下降20.2%。可喜的数据勾勒出海曙工业增长质量趋优的优美线条。

  改革创新的持续深化,让海曙区域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人才支撑作用渐显。海曙深入推进“百创汇海计划”,坚持“引用育留”全环节发力,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发布18条人才新政,构筑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的人才生态。今年,海曙“泛3315计划”和“3315系列计划”入选数蝉联宁波全市第一。区“百创汇海计划”共征集各类人才项目110个,吸引92名高层次人才(团队)参与申报,项目落地后将为海曙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快城乡融合

  城市与乡村“比翼齐飞”

  海曙曾是单一的城市化空间。2017年,宁波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于一体,面积扩大了近20倍,但扩大的区域大部分在农村,增加的人口大部分是农民。为了提升城乡品质生活,海曙按下了城乡融合、均衡发展“加速键”。

  围绕建设城乡高度融合标杆区的总体目标,海曙出台“三农”“一号文件”,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乡村特质发展、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实力乡村、宜居乡村、洁美乡村、人文乡村、活力乡村“五大乡村”建设,吸引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源源不断涌入。

  自2017年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海曙总投资约19.9亿元,3年间,共整治167个项目。章水镇、高桥镇、洞桥镇获评省级样板乡镇,龙观乡、古林镇、鄞江镇获评市级样板乡镇,让一村一社皆美景,和谐生活如画卷。

  生态提升,环境改善,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野趣资源转化成发展的资本,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海曙以“全域景区化”为抓手,系统整合城乡管理资源。章水镇将烈士陵园、启明小学、蓝碧轩烈士墓等红色资源串联起来,打造“红色信仰线”。龙观乡推出龙观禅那、向阳舍等精品民宿。

  城乡融合,带来的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落户洞桥镇,连同智能装备创新设计云平台、多机器人协同制造成套装备和并联机器人三维打印设备等重点项目也迅速发展,智造小镇雏形显现。而在“草席之乡”古林,如今全力主攻纺织服装设计、制造全产业链,换上了“智尚小镇”的招牌。

  城乡“硬件”要有机更新,“软件”亦不容忽视。海曙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了强化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海曙连放“大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流动。今年伊始,海曙3个山区乡镇4000多名村民在18个高山巡回卫生健康服务点都可以享受巡回医疗医保支付服务。“十三五”期间,海曙还将在集士港建设一家床位达1600张的三级综合医院。“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了。”古林镇村民李祥对未来充满向往。

  通过城乡深度融合,海曙现代农业稳中有进、农村面貌有效改观、民生事业同步提升、基层基础有力夯实,一条条乡村振兴之路正越拓越宽。


浙江日报 70年奋进看宁波 00019 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2019-09-20 浙江日报2019-09-2000006;浙江日报2019-09-2000008;浙江日报2019-09-2000009;浙江日报2019-09-2000028 2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