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70年奋进看宁波

文章导航

“一港一城”书写辉煌

  “一港一城”书写辉煌

  李 华 陈海群 倪寅初

  开放引领港口强区,蝶变中筑起品质之城。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镇海以“一港一城”为主题,在时代的答卷上写下了一部恢弘壮丽的发展史诗。

  作为雄踞甬江出海口的“海天雄镇”,镇海曾是宁波古港的出海口。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又传来了宁波开放的先声,在一片滩涂上,崛起了宁波首座现代海港。而今,依托港口之利,这里已成为华东重要的物流枢纽中心。

  作为“商帮故里”,历史上,镇海曾是商贾辈出的商贸重镇。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又成为宁波产业崛起的主阵地,号角声中,“四大工程”豪迈推进,带动了宁波经济的腾飞。而今,这里更是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主战场。

  作为浙东门户,历史上的镇海曾是一方海防要地。新中国成立后,镇海迎来从远郊小县到“一城双核”的蝶变。而今,全域城市化昂首迈进,一座现代化的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巍然崛起。

  从滩涂到现代化港区,

  开放之风海上来

  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之称的镇海,历史上是浙东的海防要地。地处甬江入海口的关隘之地,镇海也见证了古港宁波樯帆如林、商旅不绝的开放图景。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开放发展的第一缕风,也从海上刮来。

  1973年,针对岸线开发滞后导致的港航运输短板,国务院成立港口建设领导小组。10月,全国港口建设会议确定在镇海港区建设14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976年6月,镇海港区主体动工。

  在这片河口滩涂上,一个现代化港口快速崛起。对于古老的宁波港来说,这是历史性的跨越,意味着港口从内河码头走向了河口海港。

  1956年出生的王靖,是镇海港埠公司工会原副主席。1976年,镇海港区建立,他成为第一批港口人。在王靖的印象中,镇海港区建设之前,镇海的运输方式以陆运和内河航运为主,但到了1979年,运输方式被彻底改变。第一艘名为“战斗39号”的船只停靠在了镇海港,它运载着5000多吨煤炭从上海而来。由于当时船舶设施较差,工人们花了48小时才全部装卸完。

  上世纪80年代,顺应经济发展需要,镇海港又拓展出了化工码头。1987年5月化工码头交付使用,为全国首座5000吨级液体化工产品专用泊位。1990年实施改造后,又成为全国首个万吨级化工码头。

  除了煤炭码头和化工码头之外,镇海港区在1984年第一次操作集装箱,杂货码头随之成立。

  港口带来了贸易、物流等临港产业大发展。2007年底,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应运而生,借助海洋经济的东风,掀开海铁联运的发展宏篇。目前,物流枢纽港已建成大宗商品贸易园、公共仓储平台等,基本形成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运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三港合一”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2018年,物流枢纽港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钢材、液化品、再生金属等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和集散地。

  2014年10月,镇海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外汇局等国家四部委联合批设,2016年12月正式封关运行,成为全国首个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镇海港区已成为装卸中转煤炭、散杂货、件杂货、液体化工产品、国际集装箱等多功能、综合性港区,拥有生产泊位25座,其中5万吨级泊位5座、1万~2万吨级泊位10座,年货物吞吐能力5000万吨以上。

  从“四大工程”到制造强区,工业筑起繁荣之基

  解放之初,制作铁锚、铁质小农具的543户手工业作坊,是镇海工业的全部家底。

  “四大工程”开工建设,为镇海带来了工业大踏步发展的先机。1975年5月23日,伴随着第一根混凝土预桩打下,浙江炼油厂启动建设。从当初250万吨炼油能力的年轻炼油厂起步,如今的“镇海炼化”已跻身世界级大炼厂行列,并为宁波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与镇海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四大工程”中,还有同为1976年动工建设的清水浦渔业基地和镇海发电厂。1978年12月,镇海发电厂首期两台12.5万千瓦燃油机组投产,此后又陆续投产6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05万千瓦,是当时浙江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在“四大工程”建设带动下,镇海原本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变,许多省部属企业作为“四大工程”的配套也迁到了镇海,镇海棉纺厂、镇海丝织厂、镇海水泥厂等国营企业也借机加快发展脚步。

  改革开放东风起,民营经济接过了“接力棒”。凭着勤劳和智慧,镇海人让紧固件、轴承和液压马达成为靓丽的工业名片,并形成了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3+1”产业格局。镇海从当年的农业县,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工业重镇。

  进入新时代,以“中官路创新创业大街”为代表的创新力量崛起,镇海开启了工业经济转型的新征程。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镇海发力绿色石化产业、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数字经济,剑指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目前,镇海已进入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评价前15名,2018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60亿元。

  从远郊到主城北部中心,七十载城区蝶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镇海城区面貌也经历了一场华丽蝶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海全域只有城关镇有城镇的底子,其余都是农村,镇海一直作为宁波远郊的角色存在。”84岁的胡高法老先生,曾于1989年、2008年两次参与编写《镇海区地名志》。作为一名老镇海人,胡高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镇海地域、建制的多次变迁,也见证了镇海经济飞速发展。

  1949年,镇海县全域共辖庄市、龙山、长山、柴桥4区。1958年10月,镇海县并入宁波市,镇海所属区乡称宁波市郊区。1984年,宁波市划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镇海顺时应势撤县建区,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一步步的变迁中,镇海逐步拉开全域城区框架,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城市建成区由点状转线状、块状,再到现在的点面开花、片状联接。

  交通,改变了外界对镇海的定义。由于甬江天然阻隔,长期以来,镇海城区对外连接除了宁镇公路、镇骆公路两条砂石路,就要依靠江上的轮渡。1995年,甬江隧道建成通车,作为镇海首条重要跨江通道,一下子拉近了甬江两岸的距离;2001年,招宝山大桥建成通车;2002年,常洪隧道建成通车……交通不再是镇海与宁波主城区之间的障碍。

  镇海新城的大手笔规划,则奠定了镇海“一城双核”的全新格局。

  2001年,镇海新城启动建设。镇海新城与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等一起,被列为宁波全市重点打造的六大都市中心之一,按照“三年出城市框架、五年出城市形象”的发展目标,新城格局日新月异。大型商业综合体万科城和吾悦广场建成投用,宁波植物园开放运营,学校、高端科研机构不断入驻,宁波帮博物馆、宁波第五医院等大型公建设施相继投用……正在建设中的三官堂大桥、即将动土的世纪大道快速路工程,和将穿越镇海的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5号线及规划3号线二期、7号线,则有望将镇海与主城区一体化的交通制约彻底解除。

  目前,镇海城市化率已超过80%,成为一座全域城市化的品质之城。这座冉冉崛起的宁波中心城区北部中心,蓄势待发,未来可期。


浙江日报 70年奋进看宁波 00021 “一港一城”书写辉煌 2019-09-20 浙江日报2019-09-2000006;浙江日报2019-09-2000008;浙江日报2019-09-2000009 2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