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70年奋进看宁波

古老唐涂宋地
崛起强县标杆

  古老唐涂宋地

  崛起强县标杆

  应 磊 邵 滢

  夜幕降临,慈溪城区灯火璀璨,车水马龙。杭州湾南岸的这片唐涂宋地,迸发出无穷活力。几十年前,这里是一个棉花产区,农业经济占主导。斗转星移,慈溪人凭着一股敢闯敢干的精气神,硬是把滨海滩涂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标杆,大步向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

  过去70年,慈溪一次次开疆辟土,一次次转型升级,铺陈出一幅包括家电、轴承、化纤等多个主打产业的蓝图,成为浙江制造业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中,慈溪上榜入围,位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活跃的区域之一,目前慈溪市市场主体总数达16.2万家,其中工业企业1.8万家。

  民营经济发达

  造就创新创业

  “慈溪现象”

  可以说,慈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史。70年来,慈溪率先走出了“农村工业化、主体民营化、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创出了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慈溪现象”:上世纪80年代,慈溪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四千”精神,闯出“四轮驱动”的慈溪模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慈溪形成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新世纪初,抢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新机遇,慈溪又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开放合作的胸怀,开启了开放型经济新模式。

  一系列民营制造企业在慈溪的腾飞,构建起了当地工业立市的四梁八柱,获得“轻纺基地”“轴承王国”“打火机世界”等诸多光环。慈兴集团生产高端汽车轴承年出口居国内行业第一,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电熨斗产销量占全球约四分之一,公牛集团有限公司的电源插座年销售额可达90亿元……

  民营制造企业不断创造奇迹的背后,是政府乐于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慈溪专门成立企业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凤凰行动”慈溪计划、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三年行动计划,以及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隐形)冠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企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由强变优,不断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水平和效益效率质量。

  如今,在政策之风的劲吹下,在产业格局的带动下,慈溪一批批传统制造企业纷纷融入“智造基因”,向高附加值的领域纵深前行。慈星股份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慈兴轴承“工业机器人核心基础部件应用示范”、中大力德“机器人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天生密封件“核电站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等项目中标工信部工业强基专项项目。曾经的地方小企业成为技术攻坚的“国家队”。

  从智能经济发展的路径看,坚守“科技领先、立足高端、品质至上”,做专做精做强做大做长的理念,诠释了慈溪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升级的方向。当下的慈溪,正在继续聚焦创新引领,壮大内生动力,增强创新能力,强化人才支持,打造平台引擎。

  城市能级提升

  建设长三角区域性

  中心城市

  去年,《慈溪市全方位接轨上海五年规划》出炉。围绕建设沪甬合作的战略主阵地,慈溪提出实施交通、产业、科创、信息、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等“六大对接工程”,加快与上海的同城化一体化进程。同时,慈溪正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布局科创“飞地”,以吸引沪上高端要素。

  在慈溪已运行的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已从上海等地引入项目团队近10个,涉及医疗器械、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团队骨干不乏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从上海引进、“安家”在这里的慈溪生物材料表面工程中心,已为当地企业提供新型骨板骨钉产品样件近万件,预计新增利润千万元。

  70年来,慈溪城市能级品质持续提升,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向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1988年撤县设市,慈溪城镇化提速;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一跃成为沪杭甬金三角节点城市。

  整个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以主干道建设拉框架、促改造,规划100平方公里、建成46.2平方公里,集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杭州湾新区从“一张白纸”的滩涂地上拔地而起,打造了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区。周巷、观海卫入选省小城市培育试点,滨海经济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体制、加快打造滨海新城,三地加速“由镇向城”跨越。

  目前,慈溪城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68.8%,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如今的慈溪,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彰显。着力构建“外联内畅”大交通体系,杭州湾跨海大桥、沈海高速建成投用,一举扭转了慈溪交通末梢的局面,在全省各县市建成首条高架快速路——胜陆公路(胜山—横河段)。新城大道、中横线、浒崇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等骨干道路相继建成,市域“三横六纵”骨架干线路网加快构建。

  民生福祉改善

  品质生活提升居民

  获得感

  每天上午9时,慈溪周巷镇社事办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从视频监控中查看该镇最大日间照料中心——颐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后厨的运行情况。这个80平方米的厨房,每天要为周边19个村、1个社区的近180位老人制作午餐和晚餐,并由中心配送到家。

  慈溪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日间照料模式,基本形成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民生福祉与居民获得感密切相关。70年来,慈溪百姓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四度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群众增收渠道拓宽,腰包越来越鼓,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894元、32088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27.8倍、20.5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17年的1.71。

  当下的慈溪,人民生活更有保障。养老、医疗保障实现城乡并轨,在全省率先推动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迈进,2017年末参保率分别达到98.68%、99.21%,连续多年居宁波前列。与此同时,慈溪在全省率先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一,农村五保户实行集中统一供养,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59.14万平方米。

  这几年,慈溪人显著感受到生活更加安宁。这背后,是慈溪推进建设的“一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挥的作用。该市在宁波率先启动网格长(员)专职化工作,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为了大力传承弘扬特色地域文化,慈溪打响“慈文化”品牌,获评中国慈孝文化之乡,“青瓷文化”成为慈溪金名片,还建成宁波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浙江日报 70年奋进看宁波 00026 古老唐涂宋地
崛起强县标杆
2019-09-20 浙江日报2019-09-2000006;浙江日报2019-09-2000008;浙江日报2019-09-2000024 2 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