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番薯三味

  去年农历九月廿二,我到浙西边陲的球川镇上赶了一趟庙会。十里溪滩上小吃铺很有人气,我挤进去随手买了一只烤番薯,剥开泛焦喷热的外皮,品尝松黄香甜的番薯,顿时肠胃通润,满口馨香。

  这前些年在乡间还被嫌弃的土货,如今却成了大家的抢手货,真应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老话。说实在的,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吃番薯长大的。我的老家在浙赣交界处的大山脚下。大概是因为土壤利于番薯的生长,青少年时代的记忆里,几乎天天吃番薯。家乡水田少、旱地多,生产的稻米不能自给,乡民们三餐就用番薯补充。村里种的番薯产量多于水稻,这可真为我们粮食困难时期解决了天大的问题。

  那时候听母亲说,为了吃饱,两个姐姐到10多公里外的姑姑家去捡番薯。姑姑那里丘陵耕地多,每年家家户户收成的番薯都有几十担。结果,姐姐到地里捡了两天也只有一些薯根,临回家时姑姑却没能送上几斤,直把姐姐气得泪人似的,还差点叫父亲与他的妹妹断绝往来呢!因此,每到生产队挖番薯的时候,童年的我就和同伴们利用放学时间,扛着锄头去挖过的地里翻找着捡些遗漏的小番薯。

  随着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家家户户的自留地多起来了,一年到头似乎都为种番薯忙碌着。

  春暖花开之时,把略显发芽的番薯小心翼翼地从地窖中取出,在房前屋后的坪地里堆上猪栏肥,上面添上一层泥土,然后把番薯一个个埋入土中,往上覆盖塑料薄膜,等到嫩芽长到寸余再将番薯排到地里。薯苗在肥沃的地里茁壮成长的时候,正是春雨绵绵的播种季节,农家又忙着将番薯苗一段一段地剪来,然后扦插在整理好的大片耕地上。这之后,还得经常去番薯地里除草施肥。

  有一年,也许是风调雨顺,我家番薯获得了大丰收。沉甸甸的番薯一担担往家里挑,好几次差点把扁担压断呢。几天下来,肩膀肿痛难忍,直把番薯堆满了一屋。之后,一天三餐把番薯当作主粮,实在吃腻了,就留给家禽家畜。后来,天气好了还切成片片条条,晒起了薯干、薯条。再用不完的时候,就磨起洁白的番薯粉出售。

  那时候,家家都有番薯粉上市。当地的粮油站常常找理由拒收,家里的番薯粉直到冰天雪地时节还没卖出去。父亲急得没有法子,只好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晚上,把一个与粮站有门路的知青请到家里,好酒好菜招待,方才把番薯粉卖了出去。如此这般,我对番薯有了别样的感觉。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就在我居住着的这座城市的人们,想吃什么有什么。渐渐地,山珍海味吃多了,烤、煎、炸的番薯又成了“大雅”,堂而皇之登上高级酒店。

  听一位医师说,最好的抗癌食品首当生番薯。又问,那排行第二的是什么?答曰:熟番薯。真没料到国人为身体健康而趋之若鹜的,竟是这种小时我吃惯吃厌的、伴随着我长大成人的番薯。

  难道番薯高贵了么?兴许有部分人认可。高贵也罢,低贱也罢,番薯仍然是番薯,是十足的健康食品。生态呀、环保呀,这些当下我们极力追求的东西都在番薯身上体现。番薯是憨厚朴实的,它从不为自身拥有独特的甘甜而争宠卖俏,也不因人们的轻视而懒其情堕其志。任凭风霜雪雨,它默默无闻地深埋于地下,生长发芽,果实在土中慢慢长大,等待着人们挖掘,然后为人类享用。

  在“瓜菜代饭”的岁月中,许多家里人口多又粮食少的时候,番薯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无私无畏的番薯也伴我度过了饥饿的童年。难怪,我对番薯还情有独钟。只是现在祖国强大了,人民群众生活富足,食品琳琅满目,我们不用把它当作主食罢了。

  如今,家里隔三差五地从市场上买一些番薯,偶尔也烧一次番薯粥,甚觉清心舒畅。我为“番薯贵过米”而高兴。

  据说,番薯还被宇航员当作首选的健康食品。是否可以说番薯正在为实现“中国梦”悄悄地作着贡献呢?番薯,从饥饿年代的救命粮,到丰收之后的喜悦又畏食,再到如今的保健食品,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方能体会到。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番薯三味 2019-09-15 10996330 2 2019年09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