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杭州实践

文章导航

温暖桐庐铺就和美画卷

  温暖桐庐铺就和美画卷

  朱凤娟 陈学勤

  “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桐庐是华夏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诗歌之乡”更是“中国最美县”。如今,在桐庐这片美丽、生态、精致、和谐大地上,桐庐人正在向着创成“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的目标全力奔跑。

  近年来,桐庐紧紧围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的要求,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汇聚民力,凝聚起“全民兴县”的强大合力,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建设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以一面党旗管引领、一个窗口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中心管治理、一个平台管指挥的“1+3+1”体系为核心理念,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综合行政执法队,推动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下沉,初步形成了一套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科技保障、全民共建的具有桐庐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大爱桐庐 一座温暖之城

  2019年5月6日,“最美桐庐 温暖之城”,第八届“桐庐百姓日”——老百姓的节日来啦。8万余名老人共享敬老爱老幸福餐、观看文艺表演、领取慰问金、圆梦留守儿童、健康义诊、普及法律知识……这一天的桐庐格外热闹,老百姓都沉浸在幸福祥和的氛围中,用各种方式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

  而这只是桐庐——这座“温暖之城”的典型缩影。

  大爱桐庐,温暖之城。“爱与温暖”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人们的一举一动,是城市的一草一木,是每个市民的每一天。车辆礼让行人,行人只走斑马线;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垃圾分类成为习惯……在桐庐这片18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城市文明见微知著,40万桐庐人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这座温暖之城最亮的底色。

  推行“我们的议事会”“邻里守望”等特色品牌项目;打造“文明我践行、垃圾不落地”等本土品牌,力争每年培育30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力争每年新增100支志愿服务队,确保全县注册志愿者2020年突破10万人……

  桐庐结合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完善城市硬件设施、日常管理、公益宣传为基础,以各类不文明行为整治和文明礼仪普及为抓手,以各类身边典型挖掘和选树为引领,全方位整合资源和力量深化文明城市建设,逐步打响“温暖之城”品牌;

  坚持以“身边的感动”体现“桐庐的温度”,以“最美桐庐人”为主品牌,大力挖掘和选树一批典型人物,让群众身边处处见“好人”。以“凡人善举”为主要着眼点,广泛挖掘和传播群众身边的“善行义举”,让全社会充满“正能量”。紧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品牌性志愿服务项目和优秀志愿者,以志愿服务助力“温暖之城”建设;

  坚持在创新中推动工作,结合融媒体中心建设、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试点等,立足于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创新建设“温暖之城”的实践路径,打造一批具有桐庐特色的“温暖”品牌……

  接下去,桐庐还将实施“暖城”营造、“暖行”培育、“暖意”传扬三大行动,通过开展“温暖家园”建设、“温暖善治”涵养、“温暖风采”展示、“有礼桐庐”提升、“暖心桐庐”深化、“志愿桐庐”孵化、“微美”选树、“护美”礼遇、“赞美”宣传等九大行动,真正把桐庐打造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自主自发 升级版“鸡毛换糖”

  50个烟蒂兑换一只打火机;30只塑料瓶兑换一袋黄酒;10斤废纸兑换一包盐……

  上午10时左右,桐庐旧县街道王家桥头公园一角,一家挂着“鸡毛换糖”招牌的“小店”门口人头攒动,村民们手拎塑料袋、肩扛废纸壳,大包小包带着自己家里或者路上捡来的垃圾,赶到这家“鸡毛换糖”店换取牙膏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

  “改革开放初期,义乌人用鸡毛换糖做生意,换出了改革开放新天地,在我们桐庐旧县街道,‘鸡毛换糖’换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正在店里忙活的西武山村“鸡毛换糖”店店长陈彩霞说。

  位于分水江畔的旧县街道西武山村,是个外来人口和本村户口比例倒挂的典型城郊村,村户籍人口289人,外来人口1000余人,与本村户口比例达5∶1,存在垃圾多、分类难,矛盾多、治理难,隐患多、排查难“三多三难”现实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6年12月,西武山村开出了桐庐首家“鸡毛换糖”店,每个月的10日、20日和30日上午8时至10时开门“营业”。

  “鸡毛换糖”这事做得接地气、做得走心,得到了全村村民以及1000多“新西武山人”的积极响应。有了这家“鸡毛换糖”店回收生活垃圾,西武山村垃圾乱扔的现象减少了,房前屋后更整洁了,村民纷纷点赞,“鸡毛换糖”法换出了美丽新环境。

  “在原有西武山村‘鸡毛换糖’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今年,我们对该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升,并在全街道推行‘鸡毛换糖’2.0版转型升级全覆盖。在各村设立分店,在街道设立总店,不仅接收农户源头分类兑换,并与专业公司合作,在末端处置上取得新实效。”桐庐县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村民处置生活垃圾,首先想到,就是鸡毛换糖店,每月逢十的兑换日,村村鸡毛换糖店热闹非凡,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生活新时尚。

  鸡毛换糖店虽小,如何让小店发挥大作为,如何融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桐庐人想要探索的新路径。

  在“鸡毛换糖”店基础上,当地延伸推出“旧事论是”议事评理堂,并已实现村村全覆盖。在自愿报名、组织推荐基础上,各村组建民间“议事评理员”队伍,出台议事评理员考核激励办法,经过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在每月逢十村民兑换垃圾的日子里,收集民意、听取民事、分析民情、回应民声,已经成为“鸡毛换糖”店的又一新功能。

  垃圾分类虽然是村民身边的小事,如何让党员引领、村民参与作风发挥更好,是桐庐人需要破解的一道关口。

  为进一步激发普通党员、村民代表参与村级事务和村庄治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当地谋划实施了《党员、村民代表(小组长)“同管理同履职同评议”积分制管理实施办法》,围绕畜禽管理、美丽庭院、垃圾分类、乱搭乱建、清洁卫生、好人好事、邻里纠纷、支持街村工作八项重点开展正向激励考核和反向曝光考核。同时,把考核结果运用到“鸡毛换糖”店,在县农商行的支持下,打通党员、村民代表评议积分与农商银行信用积分通道,有效激发了党员和村民的新活力。

多元参与 激活新鲜力量

  横村镇位于杭州市桐庐县中部,是中国针织名镇,同时还发展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浙江省外贸商品出口重要基地之一。

  横村镇共有大小企业3500余家,民营企业家乡情亲情观念深、互帮互助意识强、参与社会事务热情高,自2009年以来,先后自发成立了10多个村级同仁会,为推进村级商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4月,横村镇杜预商会成立,成为桐庐县首个村级商会,开启了村级商会发展的序幕。

  截至目前,横村镇已建成22个村级商会,会员企业1200多家,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商会在会员互助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村级慈善事业等方面,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推动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商会+支部”,党建引领保规范。突出建章立制。村党组织牵头,“村两委”班子、商会会员齐参与,结合村规民约,修订规章制度。确立“自愿入会、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筹经费、自理会务”“五自”原则,确保村级商会的生机与活力。理顺工作关系。分析梳理村党组织与村级商会在工作中的地位与关系,努力营造商会“党员之家”氛围,但同时明确党组织职责,做到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商会+农户”,精准帮扶。结对帮扶定对象。充分发挥部分会员扎根本土的熟人优势,密集走访困难学子、低保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众。2018年,各村商会会员自愿筹集资金416.8万元,发出慰问、救助资金133.7万元。智力引导强本领。多渠道为困难家庭提供致富智力平台。凤联商会为本村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新生每人发放1000元资助;阳山畈商会邀请15批次23多名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向农民传授致富技能。项目带动破瓶颈。围绕制约村庄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开展各类基建开发帮扶。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方面,村级商会都以项目为先,筹资出力。

  “商会+企业”,共建共享推共赢。注重文化,经营品牌。以“不忘桑梓,富而思源”为主题,大力推进商会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商会文化品牌。通过设计商会会标等方式,增强会员凝聚力。鼓励会员将商会文化、精神融入本企业发展,实现两者相融相通。创建平台,促进合作。村级商会当好“娘家”,积极为会员们创造交流条件,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借鉴、联合投资、行业自律等方式,逐步解决针织企业多而散、难以形成合力、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发挥优势,以商招商。突出商会、企业招商主体,动员会员企业利用客户关系、社会关系,各显身手,达到引进一群、带动一片的“虹吸效应”。凤联商会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凤联黄金峡谷旅游项目,投资达2.5亿元,有效解决当地就业问题。

  “商会+社会组织”,资源融合促发展。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各村商会根据本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成立毛竹、水产、蔬果等专业合作社,架起村民“致富桥”。例如,柳茂村在本村商会的支持下,成立蓝莓、猕猴桃、粮油、农机等多种合作社,产业效益显著提高。探索建立基金会管理制度。广泛利用商会会员资源,寻求多方共同诉求。在力量比较雄厚的村庄,创新管理机制,尝试以基金会形式运作。凤联村设立圆通帮扶基金,至今已筹集2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帮扶帮困等社会事业。鼓励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以商会为纽带,整合农村调解委员会、环保协会、志愿者服务队等民间团体资源,以“草根”力量化解矛盾,实现基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创新机制 走向现代治理

  以“一杯功夫茶”的方式,拉近与村民之间距离,也为村民共商共治建言献策提供了一个自治空间。从“钟山老娘舅”到“解铃工作站”,桐庐人越来越意识到,要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今天的综治中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分水镇在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背景下,主动将目光聚焦到村(社),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一线调研,从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抓起。工作中发现武盛村“麻雀虽小”,但具备了试点的各项条件:人员复杂、经济活跃、城中有村等,继续搭建“前线指挥部”。借助公安警务防区和党建全科网格模式形成的“区网融合”机制,搭建了综治工作站“微脑”,狠抓基层综治执行,将一些游离在“最后一公里”真空带的管理服务执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搭建工作站平台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支撑,分水镇融入分水派出所创建示范枫桥派出所“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理念,按照“六和塔”工作体系,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同时,武盛综治工作站创新出“1+1+X”工作机制,压实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围绕治理需求,开发工作站模块功能,确保平安巡防、义务消防、志愿服务、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网格物管等,都有工作区域和人员,为辖区6个网格内的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公共产品,打通了镇与村的壁垒,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走进武盛综治工作站中,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党群驿站、志愿者之家、民主议事厅、法律咨询室、百姓课堂、“旅馆式”服务总台等功能,这里正以看的见摸得着的形式,构建起善治新体系。

  综治工作站的出现,就如一缕清风,为村级调解工作带来新生机,为基层自治健康发展带来新动力,为协商民主在基层延伸生根带来新活力。综治工作站只是桐庐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县级,桐庐归集合并了15个中心,将政法、司法、信访等12个部门30余项职能整合至中心集中办公,实现群众办事、反映问题“最多跑一地”,在乡镇,桐庐14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强化乡镇(街道)、村(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职能,加强基层赋权赋能,完善县乡一体执法联动机制,积极探索“综合查一次”等方式开展联合执法、数字执法;推进执法职责和执法力量下沉,在乡镇(街道)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队),实行“办队”合一运行模式,持续提升基层干部履职能力,推动乡镇工作人员变“要我负责”为“我能负责”;在基层更是有像武盛综治工作站这样的180余个站点和666个网格为桐庐的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形成了“执法不用找部门、服务不用跑县城、信息网格会发现、信访有人来代办、化解基本在基层、工作实时能指挥、四级随时能联动(县乡村格)”的简约高效服务管理体系。

  “下一步,我县将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制度保障措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设。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逐步形成以受理服务为核心,形成让群众少跑路、干部多跑腿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桐庐县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日报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杭州实践 00020 温暖桐庐铺就和美画卷 2019-09-03 浙江日报2019-09-0300007;浙江日报2019-09-0300010;浙江日报2019-09-0300012;浙江日报2019-09-0300016;浙江日报2019-09-0300022;浙江日报2019-09-0300009 2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