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花园解读——
乡村振兴的“开化故事”
赵璐洁 吴莉莉 黄艳秋
乡村振兴大花园解读——
乡村振兴的“开化故事”
赵璐洁 吴莉莉 黄艳秋
夏秋之交的八月,浙西大地绿浪翻滚、满目葱茏。行走在钱江源头开化县广大农村,一波又一波乡村振兴的热潮正在兴起:清河道、建公园、治环境、美农舍……
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年以来,开化县通过做好党建、农房、集聚、资源、改革、产业、治理“七篇文章”,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同步振兴,重点谋划打造“衢州有礼”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全力建设开化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带、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
乡村展新貌。一篇富有时代新意的“开化故事”,正在热力演绎中!
收入
——产业兴旺,带动农民致富
全面振兴乡村产业是开化县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什么才是适合茗富村的优选产业?”2017年,45岁的董永清当选为苏庄镇茗富村村支书后,把目光锁定在了“茶”上:“种茶是村里人人都会的,种的都是上好的开化龙顶茶,另外我们还有8000多亩油茶。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
循着这一思路,该村及时调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10年前,村里的支柱产业是红砖,当时村里有3家规模不一的红砖厂,每年收益能达到300万元。“但红砖毕竟是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制作红砖所需的黏土都是从山上取来的,水土流失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董永清说,2011年,3家红砖厂陆续关停。
这之后,茗富村在分析村情的基础上,产业发展从红砖转向绿茶。结合开化的茶产业扶持政策和茗富村茶叶种植优势,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茗富村建了自己的茶叶文化园,把种茶的渊源、文化挖掘出来,展示给大家,吸引旅游资源。“以茗带富”,盘活了村级集体经济,为村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除了龙顶茶,清水鱼也是开化的一张金名片,尤以何田乡的清水鱼最为出名。何田乡的清水鱼养殖有600多年的历史,何田人知道,要保留最传统的养殖方法,拓展清水鱼的产业链、做深清水鱼的文化,才能让更多人爱上开化清水鱼。
作为展示清水鱼的窗口,柴家村淇源头自然村共有28户人家,每家至少有一口鱼塘,村里还保留着一口建成于明代的鱼塘。如今,传统的清水鱼成为开化人的“致富鱼”,这几年来,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起了农家乐的生意。
余明贵是村里的清水鱼养殖大户,他开的“余大哥农家乐”招牌菜——清水鱼能卖到每公斤六七十元。“我们的何田清水鱼很受欢迎,现在依靠农家乐,我一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以前村里人都靠外出打工谋生活,现在回家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余明贵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开化县修订完善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对“两茶一鱼”(茶叶、油茶和清水鱼)等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及中蜂、中药材等新兴产业精准扶持,做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发展,在促进增收方面成效初显。今年上半年,龙顶茶重点市场知名度、占有率有效提升,实现总产值7.51亿元,同比提高8.1%,开化清水鱼获得特色渔业优势区域奖。中蜂养殖量全省领先,获评中华蜜蜂之乡。开化县正式获评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夺得2018浙江旅游总评榜四项大奖,今年1~6月,全县游客496.66万人次,同比增长7.4%;旅游收入34.59亿元,同比增长16%。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以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工作的落脚点,坚持项目为主抓增收、扶持政策促增收、夯实产业助增收,通过制定方案、完善政策、扶强产业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了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8元,增长14.0%,增速在衢州市6个县(市、区)排名中并列第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0179元,同比增长9.7%。
环境
——生态宜居,建设美丽家园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要求。农村美不美,“三眼”看出来:一眼看村庄、二眼看村民、三眼看村风。
走进马金溪畔的音坑乡下淤村,只见宽敞整洁的水泥路旁,一幢幢风格统一的屋舍,一处处极具乡土气息的舒适院落,村里栽满了花草树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扭腰器、蹬力器等各种健身器材也陈列其间。
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落后的小山村,村民靠山吃山,滥砍滥伐、乱挖河砂的现象很普遍。近年来,该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对村里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拆除私搭乱建,规范牲畜养殖,在房前屋后溪水河边植树造林,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亮化村容村貌……
“下淤村一年一个样。”村支书叶志庭介绍道,村子在环境和道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完善后,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确立了“水岸风情,休闲下淤”的主题,投资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水上玩乐区、休闲垂钓区、精品农业种植区,还兴建了汉唐传统文化体验馆……
“立足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资源条件,开化正在重点聚焦‘马金溪’沿线,谋划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该风光带覆盖音坑乡,下淤村赶上了好时候。”叶志庭说。
如今的下淤村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是国家3A级景区,还曾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称号。
村庄美了,村民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叶小平和妻子叶赛香原先在杭州打工,下淤村搞乡村旅游后,夫妻俩回到村里经营着一家旅游饭店。“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在把饭店经营好的同时,我们还要把村庄维护好。”叶小平说,在家门口赚钱让他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民生活的家园美起来。开化县通过“系统谋划、挂图作战、领导挂联、交叉督查、问责倒逼”五步法,强势推进农房整治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整治各类农房27773宗,面积92.4万平方米,切实整出空间、整出环境。拆出的空间按照“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原则,逐步推进拆后利用,今年以来拆后土地累计复垦23.1万平方米,用于调剂建房4.9万平方米,用于其他公用设施建设18.7万平方米,有效提升村庄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国率先启动全流域系统治理,将马金溪流域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轴,融合河道综合治理、沿江公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行水岸同治、综合治理。持续重拳出击“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大革命”,注重精品村、景区村的培育,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河道、绿道整治,水景观公园建设等。2018年全年,全县水、空气质量均全省第一,2019年上半年出境水Ⅰ、Ⅱ类水占比97.2%,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98.9%,PM2.5均值23微克/立方米。
在提升环境的同时,县里也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依托乡村振兴讲堂和文化礼堂,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时代新风,传播积极能量。创新探索“乡村比孝”载体,推动开展“百村发布”“百村礼遇”“百村体检”“百村比孝”等“四百行动”,不断提升家风、民风、乡风,努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开化样本”。
治理
——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基层治理作用至关重要。
在杨林镇,县里的水稻病虫害防治专家在乡村振兴讲堂上现场指导种粮村民。今年7月下旬,因受梅雨季雨水多的影响,杨林镇2000余亩水稻受到了卷叶螟和叶瘟病侵害,种粮村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里掌握情况后,立即将需求信息上报至镇中心讲堂。按照“党员群众点单—村级讲堂接单—中心讲堂派单—兴村讲师理单—讲堂学员评单”的教学闭环,镇中心讲堂立即从师资库中找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吴勇军等人。通过理论教学和现场指导,参加培训的30余名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村里的种粮大户吕永贵说:“这样的培训希望能常态化开展,比我们去县城参加培训方便多了。”
杨林镇是开化县推进“乡村振兴讲堂”的3个试点乡镇之一,乡村振兴讲堂通过“百名乡土讲师进百村”的形式,宣讲政策、提质强基、弘扬新风,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养、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杨林镇党委书记江旗峰表示:“通过2个多月的试点,杨林镇目前已经开办了61堂课(培训),已有6000余人次走进杨林镇各类乡村振兴讲堂接受了教育培训。”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开化县在乡村社会建设中推出许多新举措,开设乡村振兴讲堂就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服务,激发农民投身乡村事务的热情。
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需要更多符合地域特色的探索实践。音坑乡姚家村探索“姚家发布”文明实践模式,把村里的大小事新闻发布会开到村里,把新思想讲进百姓心里,把矛盾化解在沟通里。
村干部是村民的“领头雁”。县里抓实“领头雁”工作,从严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体检,实行“一人一档”“下管一级”;建立村“两委”干部常态化联审制度,持续实施村干部红黄灰“三色”管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赌博、村干部承接或插手本村工程项目等专项治理,把不胜任、不合格、不规矩的村干部清除出去;举办“一季一主题一比武”钱江源头雁论坛,培养育强“领头雁”,打造一批乡村振兴“领头羊”。
开化县通过发挥党建统筹引领作用,正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党建统领“活”的灵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将党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的“重要法宝”。持续深化“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全面开展“三百”行动(百个部门包百村、百位局长蹲百村、百名干部驻百村),深化组团联村工作。开展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分类考评,组织“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回头看”。召开基层党建“一月一乡一提升”现场推进会,每月以自主申报方式选定1~2个乡镇PK,每个乡镇选取2个村,采取“1+X”模式(即1个固定观摩点+1个随机抽取的村),随机“抽检”、现场“找茬”、现场打分,以此检验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的实效,让党建统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本版图片由开化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