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今日嘉兴

分类正确率95% 银水庙垃圾分类有窍门

丁 珩 曹宇杰

  一早,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姚芳就开始统计全村上个月的垃圾分类考核情况。在一张港西南片的统计表上,该片区38户人家中有两户考核不合格。

  2015年4月,银水庙村作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试点村,在300户村民中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从2015年5月至今,每月一次考核台账记录着村里的变化。

  “现在总体垃圾分类正确率达到了95%,而第一次考核总体分类正确率不到20%。”姚芳从厚厚一叠考核台账中找出了2015年5月的考核记录,同样是港西南片,考核合格的村民只有5户,正确率还不到20%。

  分类正确率的提升是生活垃圾的减量。“银水庙村300户村民,每天的生活垃圾总量约428公斤,分类之后,每天资源化处理烂得掉的垃圾约158公斤,垃圾减少近四成。”姚庄镇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工作人员杨兴明说。

  分类正确率增至95%,日垃圾减量158公斤,增减之间,银水庙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何窍门?

  4月13日,金泽镇龚都村“两委”班子专程到银水庙村学习交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有5年经验的银水庙村,成了周边行政村眼中的先进。

  “一开始也很迷茫,真不知道怎么做。”银水庙村党支部书记周梅风坦言,“那时候村里垃圾乱扔的现象都有,更别说让村民们做垃圾分类。”

  但肩负水源地保护重任,银水庙村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正像一直以来的护河一样,垃圾分类关键也在人,要瞄准、发动关键人。”

  周梅风找准实施垃圾分类切口——召开村“两委”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坚定村干部决心;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取经,形成一致决议,统一骨干思想;村干部、党员首先正确分类,接受群众监督,并与农户结对进行日常指导,发挥引领作用。

  “但要落到每一户,不能忘了妇女。”同样是家庭内当家人的周梅风深有感触:“在村里,洗菜烧饭做菜,都要经过妇女的手,她们是垃圾分类源头的源头。”

  让党员、村干部、妇女这些关键人学会分类的办法却有点“笨”。“就是到厨房里手把手教,翻垃圾桶现场纠错,反反复复地教,几乎持续了一年。”周梅风说:“这办法虽然‘笨’,但有效。”

  “笨”办法教,真激励奖。银水庙村村民委员会的宣传栏内,公示着今年5月全村农户垃圾分类考评表。由老党员、妇女代表、村干部以及分类不够准确的农户组成的“卫生户查队”,每月都会开展农户垃圾分类考核,考核结果每月公布。

  “这样的评比公示,增强大家的荣誉感,对分类准确的农户,村里每月给予生活用品的奖励,调动农户积极性。”周梅风说,今年村里将垃圾分类考核与人居环境考核相结合,通过月评季考年奖,让分类准确的农户得到更大的奖励。

  5年坚持,银水庙村全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正确率达到了90%以上。

  早上6时30分是银水庙127号农户周引珍每天倒垃圾的时间,她从屋里搬出两个小桶,把垃圾分别倒进屋门口的两个大桶里。

  “倒晚了,保洁员就走了,放一天都臭了。”保洁员每天七八时上门收集,一天一次,让周引珍养成了准时倒垃圾的习惯。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伊始,银水庙村根据烂得掉、烂不掉的分类标准,给每户发放了二大二小4只桶,两只大桶由农户在屋外指定地点放置并圈牢,每天早上七八时,由两名专职保洁员上门收集、分类、清运,定点定时定人。

  但两只小桶却放得有讲究。“两只小桶都放在厨房间,经常用到。”周引珍说,“像蔬菜、剩菜剩饭就扔进烂得掉的桶里,马夹袋、塑料瓶就扔进烂不掉的桶里,方便。”

  “把桶放进厨房,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初级分类,也符合农村家庭的实际。”周梅风说:“在农村,厨房既是做菜的地方,也是吃饭的地方,是农户最能产生生活垃圾的地方,放进厨房,就放在了垃圾分类的源头。”

  7时15分,保洁员王法秀检查完周引珍屋前的两个大桶,将垃圾分别倒入保洁车上的两个垃圾桶。“农户分得清,我们二次分类的工作量就少了,收运环节时间更短。”收集完自己负责的100多户人家,王法秀将保洁车开往1.5公里外的资源化处理站。

  在站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一次分类,从一堆烂得掉的垃圾中拣出塑料袋等烂不掉的垃圾。“经过这道环节后,烂得掉的垃圾就倒入处理机,经过5到8天的发酵,将变成有机肥料,烂不掉的垃圾就近进行压缩处理。”杨兴明说。

  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银水庙村已累计垃圾减量约460吨,每吨可节约处理费用10元、增肥近10吨、增收3000元。


浙江日报 今日嘉兴 00016 分类正确率95% 银水庙垃圾分类有窍门 2019-08-27 浙江日报2019-08-2700011 2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