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宁波帮扶吉林汪清县构建现代化黑木耳产业链

小小黑木耳变身奔富大产业

  本报讯 (记者 应磊) 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自动上下架机、无人叉车等机械设备替代高强度的人工劳作,现代化菌房、规范化车间使产业园显得“高大上”。这个产业园是宁波帮扶汪清县的成果,在4000多万元帮扶资金投入下,园区实现菌包生产、育种、大棚种植等全流程智能化。

  前不久,这里生产的首批黑木耳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产业园负责人孙永芳兴奋地为宁波干部点赞:“他们带来产业融合新思路,以后这里将成为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在宁波帮扶干部牵线搭桥下,产业园还与宁波两家电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如今,汪清县黑木耳产业正在不断壮大。而此前,拥有绝佳黑木耳生长条件的汪清县始终没能将其打造成富民产业。2017年,宁波帮扶干部来到汪清后,用了3个月时间,找到当地黑木耳产业“症结”所在。“‘低小散’粗放发展,这是当地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第一批来汪清县挂职的宁波干部周振康看来,汪清的黑木耳要在全国“叫得响”,一定要构建一个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闭环。

  从产业前端发力,宁波开始帮扶汪清县构建现代化黑木耳产业链。3年前,宁波投入200多万元在青沟子村建成了首个菌包厂项目。菌包厂的效益立竿见影,一年为村子带来三四十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建起村部小楼和米厂,还直接带动47户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扶贫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宁波在对口帮扶中,将贫困户融入产业链,让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得分红、菌农能增收。这几年,宁波从菌包生产和培育两个核心环节切入,成功将菌包坏死率从20%降至3‰,让黑木耳生产实现“量质齐飞”。宁波还设立了扶贫基金,将援建菌包厂总收益金的6%用于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公益岗位。截至目前,宁波的援建项目已上缴收益金223万元。

  据悉,近年来,宁波在当地累计投入援建资金9753.3万元,援建黑木耳产业项目20个,占该县援建资金的近八成。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小小黑木耳变身奔富大产业 2019-08-22 10855141 2 2019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