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奇马”过后,记者探访临海避灾安置点
在这里,风不怕雨不怕
本报记者 翁浩浩 李攀 金晨 袁华明 斯信忠 通讯员 范志晓
“利奇马”来袭,临海全市避灾场所共安置6449人。这个超强台风远去后,安置人员情况如何?8月12日,记者探访临海市各安置点发现,绝大部分安置人员已陆续回家,正全力恢复生产生活。目前,临海市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对受灾房屋进行主体结构安全评估,确保返家群众住得安心。
“有吃有喝,我们很满足”
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利奇马”,临海市应急管理部门采取就近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将群众就近安置到安全可靠的建筑以及崇和门广场、回浦实验小学,并调集人员和物资,加强服务和管理。
12日下午1时30分,记者走进回浦实验小学,推开二楼一间音乐教室的门,只见桌上摆着方便面、面包和矿泉水等食品,还有红糖和切好的姜片。这是临海市古城街道避灾中心,工作人员陆正初和金陆军正在帮着返家居民收拾床铺。此时,房间里还有5名避灾群众。
83岁的李冠如看到记者进来,便拉着记者的手问:“你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吧,太感谢你们了!”她开口就念叨避灾中心的好。记者表明身份后,她解释说,“在这里风不怕雨不怕,有东西吃有水喝,我们很满足!”
老家湖南的李冠如已和丈夫王昌学在临海古城生活了40年。就在前两天,住在鹊墩社区的她经历了一次险情。“洪水‘噌噌’往上涨,家里一楼全淹了。”李冠如回忆说。最后,她和丈夫坐着救援队的冲锋舟转移到避灾中心。
“获救后,老伴腿抽筋,工作人员帮他多垫了一床被子。”李冠如指着摆在一边的脸盆、牙刷、毛巾说,“这些都是免费领的。”
记者了解到,这次台风,这里最多时安置了近60名群众。
陆正初带着记者参观了避灾中心的仓库,里面有百余套物资,包括草席、枕头、被子、药物等。台风来临前,他和同事挪走了教室里的桌椅,腾出5个空房间,将床铺摆放整齐。9日中午,从危旧房转移来8名群众。10日,由于洪水不断上涨,不断有群众转移到这里。
“当时,教学楼地势高,没有洪水入侵,但校外的马路水深已到大腿根部。”陆正初用手比划道。怎么办?10日晚,路上一片漆黑,他和10余名工作人员一路蹚水从古城街道办事处往学校运送物资,“一个人扛四箱八宝粥,因为怕踩空,就贴着墙壁一步步挪。”
“陆续有人来,有人走。只要还有一个人,我们都会守着。”陆正初说。
在大洋街道大洋社区,原本设在四楼舞蹈室的临时安置点已全部撤空。“从10日凌晨开始,陆续有街道转移来的快递公司员工和附近村民,共80余人。”社区党支部书记高珊萍介绍。
洪水退去,“孤岛”不孤独
12日中午,记者前往距离临海城区10多公里的永丰镇。截至当天,永丰镇6.3万人口中有5.8万人受灾,21间房屋倒塌,是临海受灾最严重的镇街之一。
车子离开城区开出不到一半路程,记者的手机就处于“无服务”状态。此前,永丰镇几乎成了断水断电断网的“孤岛”,车窗外闪过的景象令记者揪心——七八米高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始丰溪上的一座石桥,20余个护栏全部被洪水冲毁;原本绿油油的稻田被洪水浸泡……
“请大家来领水和食品。”一阵热情的招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石鼓村文化礼堂救援物资安置点,1000余箱矿泉水、350箱八宝粥、300余箱面包等物资堆满了礼堂前的小广场。石鼓村村委会主任胡增允给排队领取物资的每一户村民进行登记。“我们争取让每一户村民先喝上干净水。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由村干部送物资上门。”胡增允告诉记者,在台风来临前,镇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转移到安置点。洪水退去后,石鼓村又紧急调运一批物资供村民使用,为灾后重建做好准备,目前村民们正积极开展灾后自救。
从村干部手中领过物资,72岁的村民胡克森回到了“久违”的家,晾晒被水浸泡了一夜的锅碗瓢盆和桌椅板凳。客厅墙壁上还残留着洪水浸泡的痕迹。“我真没见过那么大的洪水。”胡克森说,情况在很快好转,相信眼前的困难都能克服。
记者了解到,灾后,临海市交通、电力、供水等部门,全力展开抢修。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市供水恢复正常;县道已抢修通车38条,还有4条正在紧张抢修中;电网已恢复10(20)千伏线路132条,其他的29条仍在抢修中。
此外,临海市政等部门用大功率水泵抽水,市区内涝已基本解除,灾后防疫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记者从临海市疾控中心了解到,从11日下午起,临海各镇(街道)已陆续启动消杀工作。目前,全市已发放消杀药品2吨。12日,市疾控中心组织了200余名消杀技术人员前往受灾村社,进行灾后消杀工作。
(本报记者 翁浩浩 李攀 金晨 袁华明 斯信忠 通讯员 范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