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紧急驰援,记者亲历灾后临海——
古城救援记
本报记者 翁浩浩 金晨 李攀
千年台州府城被洪水围困!受超强台风“利奇马”影响,临海古城内涝严重。
灾情当前见真情。各地公安、消防、民间救援队来了!驻浙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来了!全省救援力量紧急驰援临海。8月11日,记者来到临海老城区,了解这场惊心动魄的古城救援故事。
“临海,你要的冲锋舟来了”
“利奇马”肆虐,截至8月11日9时,临海过程面雨量396.1毫米,括苍山829.5毫米,为全省最大雨量点,风雨持续影响72小时。8月10日,上游邻县发生洪水,又恰逢天文高潮位,临海境内河道水位急速上升,10日下午,洪水冲进灵江畔的台州府城墙内,导致老城区积水达1.5米左右,城内居住的大批居民告急。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余年,是中国现存最早采用砖石全面包砌技术的古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古城告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协调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驰援临海。全省各地68家共897人的社会救援力量也相继到达临海开展救援。
“临海,你要的冲锋舟来了!”10日傍晚起,一条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不胫而走:临海紧急征用冲锋舟。消息一出,多方响应。
记者从临海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了解到,全省各地社会救援力量出动的冲锋舟达229艘,各地支援的冲锋舟数量更无法统计。
不仅冲锋舟,橡皮艇、水陆两栖船等救援工具都成为洪水中使临海群众转危为安的“神器”。据介绍,军地双方的救援团队采取网格化包干方式,全面排查受灾地区,帮助古城内被困群众3196人安全转移。
11日中午时分,记者在位于临海市区的救援队集结点看到了义乌救援协会西贝虎小分队队员龙明波,他裸露的皮肤被晒得通红,看上去有些疲惫。一问才知道,他和队员一上午已经出动3次,一次背出一位八旬老人,一次转移了10余名被困群众,还有一次去大洋街道某小区送物资。
“府前街有个孩子被困!”没过几分钟,龙明波的手机铃声又响起。走!他查好导航路线,叫上队友驾着水陆两栖船出发,记者紧跟其后。15分钟后抵达现场,搜寻了一圈却没发现紧急情况。“可能已经被其他人救下了,人没事最重要。”龙明波飞驰而归。
“今天,我们都是临海人”
“天气热,喝瓶藿香正气水!”在大洋街道绿化路学院路口,志愿者们早已支起摊,递上药品和食物。“五湖四海的救援队来支援我们,临海人更要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绿化村党支部书记毕如辉告诉记者,起初,村里人筹集了1万元建起了应急物资免费发放点。后来附近居民看到了,自发参与的越来越多,共有五六十人。
古城内转移的受灾群众都被就近安置到了安全可靠的建筑内和崇和门广场、回浦实验小学两个集中安置点。下午2时多,城区通往崇和门广场的主干道还被大水覆盖,普通车辆无法通行,记者上了一辆临时运送救援人员的土方工程车,在车厢内,记者认识了余姚战狼户外公益救援队队员方锰强。他和队友11日凌晨1时许到达临海,立即投入救援,转移群众、清除路障,整整一个通宵没合眼,依然精神饱满。“前几年我们余姚受灾时,临海的救援队赶过来的。这次他们有难,我们必须帮。今天,我们都是临海人!”方锰强笑着说。
随后,记者来到崇和门广场,这里已基本恢复正常,并设置了一个应急物资供应点。领取物品的居民自觉排起了长队,现场次序井然。
现场的路桥慈善义工杜雪红介绍,这次他们运送的应急物资包括牙膏、洗发水、洗衣粉、肥皂、纸巾、面包、八宝粥等。“这里的物品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大家积极性非常高。”杜雪红说。在35℃高温下站了大半天,她双颊红扑扑的,体力有些透支。“只要临海百姓有需要,我就守在这里。”她说。
“挺过来,剩下的都不是事”
缓慢蹚水近半小时,记者来到了紫阳街。紫阳街有“临海市第一古街”之称。可就在24小时前,这条古街经历了“一劫”:10日下午3时,灵江水位快速上涨,江水倒灌古城受淹,水深达2.5米左右,紫阳街也无法幸免。
下午5时多的紫阳街,大部分路面已看不到洪水,但是泥泞不堪。经营户们都在忙碌,有的扫地,有的整饬门板,有的清洗家当。经营户韩升芳在这里开店7年,说起前两天的经历,她仍心有余悸。“大水一下子就漫进来了,很快到我胸口,东西都来不及抢救。”韩升芳说,全家人已经连续两晚没睡觉,“好在今天凌晨起,水开始退了”。她说,完全恢复经营大概需要3天,“不过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剩下的都不是事。”
记者了解到,截至11日晚10时,灵江水位已降至4.43米,紫阳街等老城区的洪水已基本退去。
深夜的临海街头,时而能看到应急车辆疾驰而过。明天,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古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临海,加油!
(本报临海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