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亲历

人人动手分类
破解垃圾困境

  天子岭上5小时亲历,给我们带来的是“观”与“感”的震撼。

  嵌入衣物纤维的异味,回程时地铁上遭遇的异样眼光,反而更让我们对铺膜工群体肃然起敬。

  这支平均年龄50岁的队伍,日复一日坚守在垃圾填埋库区,与高温、潮湿、恶臭反复缠斗,需要极大的决心与勇气。他们说,这是使命感与荣誉感;他们也说,这是磨砺自我;而我们明白,这是一份对职责的恪守,更是“为大家,舍小我”的牺牲。

  感动的同时,我们也有担忧:肯做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有位铺膜工向我们道出隐忧:每年,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都有年轻人来实习。但很多人待了两小时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们退休后,可怎么办?

  杭州市环境集团数据显示,2018年前,天子岭的垃圾填埋量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更是达到日填埋9000吨的高位。越来越多的垃圾,不仅让铺膜工的任务更加繁重,也屡次令天子岭库容告急。当铺膜工问“未来若没年轻人接班,天子岭的垃圾该怎么办”时,每日在生产垃圾的我们,是否也该好好地问自己:面对这场垃圾的困境,我们该做什么?

  8月1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通过。杭州在多年推行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将垃圾分类推向了法治化。我们也希望,人人动起手来,认真参与垃圾分类。这不仅是为了这群默默付出的铺膜工,让他们少受高温与异味的煎熬,更是为了建设美丽杭州,让我们生活的城市远离“垃圾围城”。

  我们始终记得王国富的愿望。他说,垃圾分类,就是给填埋场减负。也许有一天,那些已填埋的垃圾,还能拿出来重新利用,“那时,天子岭将会变得鸟语花香”!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8 人人动手分类
破解垃圾困境
2019-08-09 10737122 2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