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观点

聚力“新三化” 追求高质量

  以“四大”建设实施为重要标志,浙江区域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呈现出“新三化”的特征和趋势。这里的“新三化”指“都市区化、一体化、国际化”,是相对于此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而言的。新时代,浙江须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新三化”协同,更高质量推进区域发展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都市区化

  省委、省政府早在10年前就明确提出,要以都市区作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区化指以核心城市经济和科研、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的都市化转型升级实现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实现都市区的建构、都市经济的育强与都市文化的普及。都市区的形态适合浙江这样人口和城镇较密集、地理均质性偏低的地区。浙江要把推进都市区化作为省域转型发展的主路径、主动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关键节点,积极而逐步地将全省建成一个大都市区。

  杭州都市区建设正步入日益成熟、能级不断提升的关键期,杭州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能级正在增强。得益于衢州、黄山的加盟以及杭州自身“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打造,杭州都市区正跻身全国一流都市区之列,将进一步成为浙江大都市区建设的主引擎。

  宁波都市区建设正处于“破茧成蝶”的关键期,大力推进全国一流先进智造基地建设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育强,打造宁波舟山港一体化2.0版本,探索创建甬舟特别合作区,加快打造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共享相关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的试点红利,力争成为我国最活跃的开放型都市区。

  金义都市区建设正处于“凤凰涅槃”的关键期,以高质量建设义乌国贸综试区为突破口,整合优化相关国贸、物流、科研、制造等功能区的布局,在新制造、新贸易、新金融、新物流育强中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不断增强和提升都市区的活力与张力。

  温州都市区建设正处于“内整外拓”的关键期,鉴于温州作为核心城市经济、人口、科创、金融等功能能级偏低的短板,须对内加快整合乐清、瑞安、永嘉等城市的功能区、产业链和科创圈,加快做大做强都市区“内核”;对外积极拓展都市区辐射影响范围,重点争取与台州共建温台都市区,深度增进两市布局优化、优势互补。

  同时,浙江须前瞻规划并推进四大都市区的联动。近期,重中之重是推进杭州都市区和宁波都市区的联动,逐步建构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杭绍甬大都市区,作为浙江都市区化升级的主战场;中期重点是推进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和金义都市区的联动,谋划建构杭甬金大都市区,成为浙江都市区化的“金三角”。

  大力推进一体化

  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高度重视一体化。富有浙江特色的“山海协作、海陆统筹”战略的推进,探索开创了区域一体化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千万工程”、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渐次开展,不断丰富和升级了一体化的内涵与层级。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长三角地区须突破深层次障碍,以提升区域一体化的集成度、整合力,还意味着长三角三省一市须高水平规划设计、高层级协商决策、高强度推进实施,聚力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科创竞合的主战场。

  一体化和都市区化既有着密切关联,又有着重要区别。一体化侧重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协同化、标准化,以实现大空间尺度上资源要素配置、流动的无障碍化,使个人、企业等主体有更多的选择自由、蝶变可能。一方面,随着科研创新、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越来越难以在一城一地实现最佳配置,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基础且愈显重要;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正有效降低一体化的发展成本。

  都市区化侧重的是城市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升级,这种升级不仅需要核心城市更加凸显科研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交流、品质人居等服务功能,还须突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形成一体化协同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市区化本质上是一体化在城市化形态升级上的集中体现。因此,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同时动态呈现出小都市区融入大都市区、大都市区融合为长三角大都市区的壮丽画卷。

  新时代浙江推进都市区化和一体化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程度上讲,都市区化也是浙江推进区域一体化的主形态。同时,充分考虑到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山海协作与乡村振兴、小城市培育等工程的实施,“数字浙江”“美丽浙江”“健康浙江”“平安浙江”等战略深化的任务还很重,都市区化和一体化还须区别开来,分别表述、协同推进。

  创新推进国际化

  当前,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增强,并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新特征:一是水平性的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转移配置与生态健全,通过靠近生产与消费市场降低综合成本;二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外包市场的扩大,使得“总部—基地”新经济模式日益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东南亚等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日益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未来合作共生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三是中国本土跨国企业集团数量快速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经贸价值链中的地位,推进了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优化,增强了市场话语权。

  浙江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开放正呈现出“五个扩展”的新气象:一是开放的先进城市正从杭州、宁波两市向嘉兴、湖州等市的“万紫千红”扩展,国际化正成为浙江越来越多市、县(区)须加强的内在要求;二是开放的主平台正从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综试区等特殊功能区向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特色小镇等普通功能区扩展,国际化空间正从点向面升级;三是开放的主领域正从出口贸易、出口加工开放向进口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并购、金融保险等领域开放扩展,国际化正全维度升级;四是开放的主形态正积极从吸引制造领域的外资合作向吸引科教、文旅、培训等服务领域的外资合作乃至控股、独资扩展,国际化正全方位加强;五是开放的主路径正积极从外资“引进来”向国内资本“走出去”扩展,国际化正主动双向增进。

  面对国际化的新特征、新气象,浙江国际化须全力推进、乘势而上。要把区域发展升级中的国际化与都市区化、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其中,都市区化是高质量国际化的主要基础,浙江都市区化战略的积极实施、有序推进,将力促越来越多市、县(区)充分享受到国际化红利。国际化的推进则将有效提升都市区化的高度与能级,竞合的层次、激烈度和有效性也将大大提升。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8 聚力“新三化” 追求高质量 2019-08-06 10736016 2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